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51节

  “得知周瑜突然去世的消息,孙权大为悲痛,亲自穿上素服主持丧礼。”

  “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亲自到吴郡迎接,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承担。”

  朱棣:依朕看,周瑜死得蹊跷,很可能和孙权脱不了关系。

  他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并非空虚来风。

  孙策死时定下的托孤大臣是张昭,并没有周瑜。

  而孙策只让张昭一人当托孤大臣,可见对张昭的信任,并不会担心张昭会架空孙权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不可能在兄长丧事期间召回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这不符合逻辑。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周瑜是私自带兵回来奔丧的,这一举动必然会在孙权心中留下阴影。

  而孙权其人,最善于权术。

  从其为东吴利益左右逢源来看,孙权能够忍辱负重,弯腰称臣。

  并且孙权也经常这么做,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孙权向曹丕称臣,为了利益经常向曹刘两家互动。

  而且孙权是个控制欲较强的君主,这样的君主是不太可能希望身边有个非常能干、声名远扬的属下。

  而周瑜在赤壁之战声名雀起,又要远征益州。

  不管成功与否,与他孙权都并无太多关系。

  成功了周瑜功高盖主,失败了孙权损失惨重。

  而且周瑜偏偏死在准备出征这个节骨眼,时间上又恰到好处。

  虽然周瑜的死是否与孙权有关,历史没有记载,也没有证据,无从知晓。

  但要说和孙权没有关系,恐怕也很难解释得通周瑜突然去世的蹊跷。

  况且他还发现一个疑点,孙权选择鲁肃的战略必然要放弃周瑜,否则自相矛盾无法说的过去。

  从当事人周瑜在临死前留给孙权的书信中,他也只能看到周瑜说,自已病的突然,将要死去,请鲁肃做接班人。

  而鲁肃正是与周瑜战略完全不同的,自已去世然后推一个和自已战略思想完全相反的人接班,这不合逻辑。

  所以他猜测,周瑜一定是明白了什么,但不能明说。

  唯一的解释,周瑜在临死前,明白了孙权的安排。

  只能推荐鲁肃做自已的接班人,而不是选一个能继承自已遗志的人接班。

  看看诸葛亮选的接班人就明白了,继承自已遗志的人才会选为接班人。

  所以从这些不合逻辑的疑点来看,他猜测孙权和周瑜的死脱不了关系。

  但这也仅仅是他的猜测而已,周瑜的死终究是一个谜,湮灭在历史的潮流中。

第273章 凤雏庞统

  说起三国时期的谋士,只要一提到诸葛亮,那必然会想到庞统。

  庞统和诸葛亮都是刘备帐下的军师,庞统得到重用也有诸葛亮的原因,只是二人在功绩和行事风格上有所不同罢了。

  在三国早年间,庞统就和诸葛亮齐名。

  庞德公就称庞统为凤雏,而称诸葛亮为卧龙。

  在三国时期,流传着一个预言,卧龙凤雏得其一人,便可安定天下。

  由此可见,庞统的才能其实并不比诸葛亮低。

  苏晨原本还疑惑,为何刘备得到了凤雏和卧龙,却没有统一天下呢?

  经过了解相关的历史,他才逐渐明白其中的原因。

  其实水镜先生司马徽只说过,得其一人便可安天下。

  却并没有说,如果同时任用他们二人,会引起什么后果。

  诸葛亮与庞统两个人的性格,相差实在太大,一个求稳一个求快。

  这两人可以做朋友,但却并不适合合作。

  而庞统虽与诸葛亮齐名,却并不为世人所熟知。

  是因为庞统才能虽然高,但却太过急躁,并不能完全审视自己。

  另一方面是因为庞统是隐于幕后的,为刘备出过很多计谋,但却并没有被人们知道。

  “庞统是东汉末年名士庞德公的侄子,早年为人纯朴不显露才智,未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唯有庞德公很看重他。”

  “庞统年满十八岁时,庞德公让他去拜见司马徽。”

  “当时颍川郡名士司马徽人品高雅,能鉴别人才,弱冠之年的庞统就去拜见他。”

  “见面后,司马徽在树上采桑叶,庞统坐在树下与其交谈,两人交流了一昼夜。”

  “司马徽对于庞统的才华感到惊讶,说是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

  “有了司马徽这句话,于是庞统的名气就逐渐传扬开来。”

  “当时襄阳庞德公称庞统为凤雏,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徽为水镜。”

  “庞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品评人物好坏,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庞统后来被本郡征为功曹,他注重人伦道德,每次称赞别人时,都言过其实。”

  “所以被他评价的人,都往往超过该人实际的才能。”

  “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去问庞统为什么这样。”

  “庞统说现在天下大乱,道德不振,善人少而恶人多。”

  “要想助长道德风气,不去美化他们的名声就无法引起仰慕,不足以让人仰慕向善的人就会变少。”

  “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

  “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

  庞统:我早年之所以没有得到别人的赏识,并不是我的才华比别人低,而是我的样貌不如别人。

  一想到自己的样貌,他无力的叹了一口气,对此也无可奈何。

  他在年少时并没有什么名气,是因为这和大家喜欢从外貌来判断一个人有关。

  由于他的外貌太过朴实丑陋,很少有人会觉得他是个聪明人,别人以貌取人也没办法。

  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年少时无人赏识,毕竟伯乐总是比千里马少很多。

  不过幸运的是,成年之后的他得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赏识。

  也正是在得到司马徽的赏识之后,他才终于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他自己非常重视道德修养,而且称赞别人的时候,往往会言过其实。

  之所以如此,是他觉得这世上,好人总是会比坏人少。

  而夸赞别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行善的人建立信心,从而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他的用心虽好,却没有在入仕之后步步高升。

  最开始他是为周瑜出谋划策的,在周瑜死后被推荐给了孙权。

  但孙权却嫌弃他太过丑陋,将其遗忘在一旁。

  不过好在之后他被好友带到了蜀国,在几经波折之后,投奔到了刘备的麾下,这才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南下的几十万大军,而后周瑜又击退驻守在南郡的曹仁,成功夺取军事重镇江陵。”

  “周瑜担任南郡太守期间,曾因为庞统在士子里面名气大。”

  “于是并任命庞统为功曹,委以大事。”

  “次年周瑜准备进攻西川,却突然暴病,死于巴丘。”

  “庞统为周瑜送丧至东吴,东吴人大多听说过庞统的名号。”

  “等到庞统准备西归时,许多东吴人齐聚在昌门为他送行,其中就有陆绩、顾劭、全琮等人。”

  “庞统知道他们的来意,于是夸赞他们。”

  “说陆绩像匹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劭像是牛一样可以负重远行。”

  “全琮好施慕名,好似汝南的樊子昭,虽智力一般,也可称一时之佳。”

  “夸完之后,陆绩、顾劭对庞统表示。”

  “如果天下太平了,希望和你一起品评四海之内的名士。”

  “于是东吴陆绩、顾劭、全琮等人与庞统结下深交之后返还。”

  “事后有人询问庞统,如他所见,是不是陆绩更好。”

  “庞统回答,驽马虽然精良也只能用于一个人罢了。”

  “而驽牛日行三百里,所能承载的岂止一个人。”

  “后来顾劭在庞统那里就宿,问庞统他素来善于识人,自己和他相比谁更厉害。”

  “庞统回答,论陶冶世俗,综合分析人物,他比不上顾劭。”

  “但是论述帝王的奇谋策略、总揽事物祝福因果的要义,他的才能似乎比顾劭稍强一些。”

  “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于是与他亲近起来。”

  李世民:孙刘联盟能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庞统的连环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曹操和孙刘联盟隔江对峙,双方开始了计谋的拉锯战。

  周瑜利用水军和地利优势,占据着战略上的主动。

  反观曹操,因为军队数倍于孙刘联盟,在实力上占据着主动。

  因此,在双方各有优势和劣势地位基础上,计谋智略的博弈成为了关键。

  在计谋的交战中,曹操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曹操被诸葛亮和周瑜带着节奏走,一步步走入他们设下的火攻陷阱内。

  周瑜一步步按照火攻的计划给曹操设套,不断地为火攻曹军,击败曹军而步步为营。

首节 上一节 351/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