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53节

  刘备之所以没有选择上策,而是选择中策,原因也很简单。

  刘备劳师动众,带着部队千里迢迢从荆州进入益州,目的就是想占据益州。

  所以要是让刘备毫无所得,两手空空就退回白帝城,然后在慢慢策划进取益州的办法。

  这个下策,刘备当然不能采纳,也不愿意采纳。

  而刘备在上策和中策之间,之所以最终选择了中策。

  是因为在刘备看来,庞统的上策其实是虚的,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地方。

  在上策中,庞统让刘备暗中挑选精兵,这容易做到。

  但刘备当时能挑选出多少精兵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刘备入蜀时,带了一万兵力。

  入蜀后,刘璋又给了刘备一些兵力。

  两者合在一起也不到三万,所以能选出的精兵少之又少。

  其二,成都是刘璋的治所所在地,驻屯有大量的兵力。

  即便是后来在刘璋部下不断向刘备投降的情况下,成都城内仍然还有三万守军。

  在庞统建议刘备挑选精兵直取成都时,到底要挑选多少精兵才能成功拿下成都,这也是一个问题。

  挑选的精兵少了,带个一两千人去,就想拿下成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而如果挑选的精兵多了,带领着数万人浩浩荡荡前往成都,沿途的刘璋部下肯定会察觉。

  如此一来,就无法实现庞统所说的乘其不备的作战效果。

  还有第三点原因,那就是庞统的上策,师出无名。

  刘备带兵入蜀,刘璋不仅下令沿途郡县好生招待,给钱给粮。

  还亲自从成都跑到涪县迎接,与刘备一起欢宴百余日。

  又是给刘备增兵,又是拨给刘备大量军用物资,对刘备可谓仁至义尽。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不去攻打汉中张鲁也就罢了。

  若在此时还要调转枪头突然袭击成都,攻打刘璋,未免太不仁义,太不厚道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向来很在意这一点。

  如果刘备采纳了庞统的上策,之前所努力树立起来的仁义形象,必然要毁于一旦。

  上策、下策都不行,唯有庞统的中策最合适不过。

  杨怀和高沛忠于刘璋,反对刘备入蜀。

  这种人放着不除掉,对刘备将来占据益州肯定是不利的。

  而要除掉杨怀和高沛,刘备可以找出一万条理由。

  且每一条不会像上策那样师出无名直接袭击成都,而让刘备背负不仁不义之骂名。

  再者,除掉杨怀和高沛,刘备还可以趁机吞并他们的部下,壮大自己的势力。

  并逼迫刘璋首先与自己翻脸,让刘璋去背负不仁不义的骂名。

  总之,在庞统关于夺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中,采纳下策刘备不甘心。

  采纳上策,刘备又认为不切实际,且不可取。

  而采纳中策,却是可以一举多得,刘备何乐而不为。

  不过客观说一句,刘备有令他钦佩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庞统提出夺取益州三策之后,刘备能够冷静分析判断,权衡利弊,不急功近利。

  迅速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还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

  刘备的这一点,尤为值得他学习。

  “建安十九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包围西川。”

  “庞统率军攻城时,在落凤坡被乱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

  “刘备对此感到痛惜,一提到此事就流泪。”

  “为表彰庞统的功勋,刘备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诸葛亮亲自去拜会。”

  “庞统后来被追赐关内侯的爵位,并于景耀三年秋九月,被追谥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

  “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

  张居正:要是庞统没有急功近利,也不至于英年早逝。

  众所周知,卧龙凤雏得一便可以得天下。

  卧龙便是诸葛亮,凤雏便是庞统,而庞统最后也被刘备所纳入。

  庞统的才华虽然与诸葛亮可以相提并论,但是庞统跟诸葛亮外表却大不相同。

  庞统长得又黑又丑,长相奇特,衣着十分随便。

  而诸葛亮非常高,而且皮肤白暂,长相也非常英俊,风度翩翩,一表人才的君子。

  但是庞统很可惜,最后还没为刘备立下大功,就死在落凤坡。

  诸葛亮曾经说过,庞统的才华不在他之下,可见庞统的能力有多强。

  而庞统之所以会如此轻易死在落凤坡,原因很简单,庞统太过大意。

  以庞统的才华,想要取下一个西川易如反掌。

  但是庞统非常自傲,也是为了立功心切。

  当时诸葛亮了解西川的地势之后,发现西川路段十分复杂。

  而且山势崎岖,是一处可以设下多处伏兵之地,所以写信告知庞统。

  庞统见诸葛亮告知自己,心里非常不爽。

  因为庞统可是跟诸葛亮齐名的人物,显然他自己也能看得出西川的地势。

  但是庞统一气之下,为了尽快立功,便低估了西川的武将。

  所以庞统便选择小道率兵进攻,最后果然被伏击,死在了落凤坡。

  这一切都是因为庞统的大意和任性,所以才在落凤坡被张任一箭射死。

  庞统英年早逝,不论是因为一时的大意,还是沉不住气想要夺取功劳。

  凤雏庞统的死,对于刘备和蜀军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不过这样一位睿智如诸葛亮的能人,最后葬在了落凤坡,也算是死有所归了。

第274章 儒将鲁肃

  三国时代最有眼光的杰出外交家,除了诸葛亮就是鲁肃。

  鲁肃是东吴名将,他有智有勇,可与周瑜相媲美。

  若论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恐怕要比周瑜略胜一筹。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鲁肃是以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出现。

  好似一位仁慈的长者,忠厚有余,才智不足。

  经常为周瑜、诸葛亮斗智施谋所戏弄,显出一副愚相。

  然而,《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都是艺术创造,不是史实记载。

  从艺术角度看,可称生花妙笔。

  若从历史角度讲,是对历史的颠倒和歪曲。

  曾在历史风云变幻中活跃一时的鲁肃,他的心计绝不后人。

  而历史上的鲁肃,其才智和眼光丝毫不比其他顶级谋士差多少。

  孙权继位后被周瑜推荐,为孙权谋划战略,深受器重。

  赤壁之战时,鲁肃力主抗曹,出使联合刘备,并协助诸葛亮和周瑜说服孙权。

  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不忍周瑜陷害诸葛亮,多次协助诸葛亮脱险。

  赤壁战后,鲁肃在诸葛亮的设计下,成为保人,将荆州借予刘备。

  此后多次讨要不成,处于两难的境地。

  但最终依靠鲁肃从中斡旋,一触即发的战斗也被化解为无形。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横征暴敛。”

  “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逃亡,成为流民。”

  “在这民不聊生的情况下,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东汉王朝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封建割据势力不断扩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乱。”

  “此时的鲁肃不仅不治理自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钱财,周济穷困的老百姓,结交有才能的读书人。”

  “鲁肃的这一义举,深受老百姓的拥戴。”

  “当时周瑜任居巢长,听说鲁肃之名,带数百人来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

  “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

  “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周瑜。”

  “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好友关系。”

  “当时鲁肃所居住的东城,是袁术的辖地。”

  “袁术听说鲁肃的名望后,请鲁肃出任东城长。”

  “但鲁肃发现袁术部下法度废弛,不足与成大事,于是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

  “南迁时,鲁肃让老弱之人走在前,自己带领敏捷强悍的青年断后。”

首节 上一节 353/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