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282节

  倘若其中的确有可用之才,父皇可以破格提拔一下。”

  朱元璋顿时眼前一亮,“听我儿一席话,令为父茅塞顿开。

  王景弘,你亲自去户部传旨,一定要把人给咱带过来。”

  过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很快几名身着胥吏服饰的年轻人,在户部尚书偰斯的带领下来到了朱元璋面前。

  “咱记得让王景弘传旨召见的是户部胥吏,偰爱卿擅自来到御书房,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吗?”

  偰姓自诞生之后,便迅速迎来了“高光时刻”。

  偰文质的五个儿子和一个侄子,陆续科考中了进士。

  故元朝廷为此专门在偰家发源地沙涨村,立了一块“五桂坊”牌坊,用于表彰偰氏“五子登科”。

  其中偰文质的一个儿子偰哲笃,在考上进士之后,做过元朝的礼、吏部尚书。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由于偰哲笃的儿子偰斯被老朱任命为户部尚书,因此也就有了“父子两尚书”的说法。

  根据朱棡的了解:偰斯的兄弟偰逊,后来还在隔壁的高丽国担任了高官,由此将偰姓血脉散播到了韩国。

  据后世的史料统计,偰氏家族总共出过八个进士、两个尚书和七个宰相。

  注定要被写入族谱的偰斯,此时却只能战战兢兢地向朱元璋请罪。

  “户部出了张易这种尸位素餐之人,臣身为户部尚书犯有用人不明的错误。

  来御书房面见陛下,一方面是为了请罪,另外一方面想为朝廷推荐几位贤才。”

第239章 朱元璋把大明官员当牛马,那些官员则把手下胥吏当牛马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阴沉似水。

  他面无表情地凝视着下方跪着的偰斯,心中暗自思忖。

  对于张易的种种行径,朱元璋自然心知肚明。

  然而此时此刻,他更为关注的是,偰斯所举荐的贤能之士究竟是谁。

  于是朱元璋缓缓开口道:“爱卿心中可有合适人选?”

  偰斯闻言连忙躬身答道:“启禀陛下,微臣认为翰林院的侍读学士粟恕博学多才、思维敏锐,足以胜任此职。

  此外兵部的左侍郎王道亨,亦精通兵法、善于治军,实乃不可多得之人材。”

  朱元璋微微颔首,示意认可。

  他心里明白,这两人确实有一定的才能,姑且值得一试。

  “既如此,咱便任命粟恕试任户部尚书一职,王道亨则从旁协助,共同处理相关事务。”

  随即朱元璋叫来粟恕和王道亨,语重心长地嘱咐道:“希望你们二人能够不负众望,切莫重蹈张易的覆辙!”

  偰斯赶忙领着粟恕和王道亨躬身谢恩,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也总算是落了地。

  他深知此次虽侥幸逃过一劫,但日后行事必须更加谨小慎微,万不可再度触怒朱元璋。

  待所有人都离开御书房之后,朱棡面带疑惑的问道:“老爹,你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偰斯推荐的官员,却对有那些户部胥吏不闻不问呢?”

  朱棡记得老朱之前专门立法:把皂隶、马快、步快、捕役等胥吏,与倡优之类的行业一起列为贱民。

  明确规定胥吏及后代不得参加科举,如有违反,杖责一百。

  在古代科举是非常重要的进身之阶,如此一来胥吏彻底丧失了翻身做主人的可能。

  后来在朱棡的劝说之下,对全体胥吏给予了相对的照顾。

  规定每五年可以进行一次升职考试,然而所获得的职务,最高也不能超过九品。

  对于明朝的胥吏来说,这就已经是天花板了。

  “胥吏一入衙门,便无好人。

  这些胥吏不但自己不是好人,还会引诱那些官员变坏,张易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说话间朱元璋拿出一份奏章,“这是新任礼部尚书李允送来的,除了以往的明经、策论之外,还增加了医学、天文、律算等方面的内容。

  咱已经给出了批示:凡文字词理平顺者,皆可纳入预选之列,以示朝廷激励劝学之心。

  唯有胥吏心术已坏,是绝对不准许应试的!”

  朱棡见自己老爹如此固执,只能苦口婆心的劝说道:“这些胥吏直接操办征派赋税、维持治安等地方具体行政工作,虽然地位不高,但他们权力颇大。

  没有了进身的希望,这些胥吏只会更加变本加厉地鱼肉百姓了。

  无论如何,苦的终究是大明的百姓啊!”

  古人云:君子畏德不畏威,小人畏威不畏德。

  如果是为官者是“君子”,百姓自然就是那些贪官污吏眼中的“小人”了。

  由于受到“国权不下县”的传统思想影响,知县俨然已经成为百姓能接触到的大明最高品级官员。

  甚至于一些知县秉持的观点就是,“百姓害怕我,就不会有点事就跑来找我。

  你不来找麻烦,我就不知道治下有各种不好的事发生,那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粉饰太平了!”

  县老爷一心读圣贤书,必定是不屑于理财的。

  赋税征派这些工作,自然需要精通财务的胥吏来完成。

  又譬如公文来往,不同用途的公文格式繁复不一,也需要专门的胥吏处理。

  利用公职敲诈勒索鱼肉百姓的事情,那只能是胥吏干的,与知县这样的“青天大老爷”是没有关系的。

  朱棡现在总算明白,堂堂户部侍郎为什么会一问三不知了。

  原来真正的问题根源,就出现在朱元璋本人身上。

  自家老爹把大明官员当牛马,那些官员就把自己手下的胥吏当牛马。

  本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原则,胥吏便将一腔怒火全都发泄在了底层百姓身上。

  朱棡尝试把这个道理讲给朱元璋,然而最终的效果却差强人意。

  尤其是在说到“国权不下县”的问题,两人之间更是爆发了严重的分歧。

  朱元璋手扶着额头说道:“其实朝廷的事务比较简单,主要是税收、法治、赈灾、公共工程。

  其中的公共工程,主要是大江大河的治理,或大型水利设施的修建。

  我大明是个多山地的国家,公共工程几乎只涉及到平原地区。

  毕竟赈灾也不是年年都有的事情,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的是,一家一户的独立核算与经营模式。

  另外官府怎么去一个山村收税、执法,这个问题你有没有考虑过?

  要走几十、甚至几百里的山路,一次性地把税给收上来还好说。

  否则来来往往的,成本将是国库无法承受的。

  因此税收和治安,大明就只能交给乡绅和里老。

  当然平原地区尤其是城镇,官府还是要做到无孔不入的。”

  朱棡意味深长的提醒道:“父皇,如今朝廷的事务,可不止税收、法治、赈灾和水利工程。

  还有儿臣之前提出的,计划生育、交通管理、文化教育,以及市场监管与社会保障服务。

  这些政策总不能只在平原和城镇地区实施,交通不便的乡村地区,咱们也不能不管不顾啊?”

  谁知朱元璋却一脸无奈的说道:“以当今大明的国力能够给官员提供的俸禄,最多只有三、四十亩地的收成。

  因此咱一直主张让百官量入为出,奉行‘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如果按照你说的去做,那就只能把新增加的业绩和奖金暂时取消。

  否则朝廷根本就没有钱,去养活多出来的那些胥吏!”

  根据《明会典》的规定:在京各衙门吏胥的月俸,多者每月米二石五斗。

  少者每月只有六斗,也就是75斤米。

  在外各衙门吏典的月俸为一石,这样的标准仅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在调查“宜兴案”的过程中,朱棡发现主犯潘富的党羽基本上都是县吏。

  在这场“全民助力大逃亡行动”中,牵扯出来的同伙,目前就已经有两百余户了。

  如果不是朱棡事先将2500名神机营士兵留下,协助锦衣卫和隐龙卫办案。

  仅凭地方上的那些捕快,恐怕现在主犯潘富还依然逍遥法外呢!

第240章 胥吏和县官之间的矛盾,才是大明吏治最大的问题

  正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通过后世的一些古装影视剧,以及锦衣卫、隐龙卫最近的调查,朱棡才发现原来衙役也可以如此嚣张跋扈。

  就因为没有拿到相应的好处,他们能当着原告的面,掰断对方的传令牌。

  根据大明的相关规定:传令牌一旦断了,就代表当事人不听传唤,可以判个“渺视公堂”。

  在中央集权接近最鼎盛时期的明朝,藐视公堂就等于是在藐视王法。

  这么一顶大帽子扣下来,普通老百姓就只能给负责传唤捕快和衙役乖乖交钱。

  能够有理辩三分的原告都拿下了,不快更不可能放过,本身就理亏的那些被告。

  流传到后世,就变成了一句俗语。

  “衙门口朝南开,吃了原告吃被告,有理无钱莫进来!”

  然而考虑到朱元璋本来就对胥吏,存在非常严重的偏见。

  朱棡自然不可能将这些调查结果,直接了当的说出来。

  他这一次半路返回应天府,就是想在处理“宜兴案”的同时,彻底解决大明如今“重官员,轻胥吏”的局面。

  “老爹,之前我一直以为只要提高大明官员的俸禄待遇,就可以大幅改变如今的吏治情况。

  然而直到这次离开应天,真正深入民间之后才发现,胥吏和县官之间的矛盾才是最大问题。”

  朱元璋显然不相信,作为基层办事人员的胥吏,可以将县官给彻底架空。

首节 上一节 282/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