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283节

  “那些捕头、衙役即便再有势力,也不过是没有品级的胥吏。

  知县好歹是七品官员,又怎么会任由下属蒙蔽自己呢?”

  朱棡一针见血的说道:“知县不过是三年一任的流官,真正有势力的人,过了三年就会掉到别的地方。

  在这期间他们只会和那些胥吏和和气气的,尽可能不把关系搞僵。

  况且胥吏往往都是几代人积累下来的家传势力,一般的县官还真斗不过他们!”

  朱元璋咬牙切齿的说道:“这正是爹为什么要禁止胥吏参加科举的主要原因,他们无品无级就已经如此猖狂。

  倘若真的有机会成为朝廷官员,势必会比‘空印案’里面的那些蛀虫更加过分。”

  朱棡摇头说道:“其实无论《御制大诰》还是《大明九律》,最终都需要有人去执行才能得到落实。

  如果不能解决大明‘重官员,轻胥吏’的弊病,再好的政策到了地方之后,都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大明在现阶段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异地为官”的任用措施,因此普遍存在“知县是外地官,胥吏是本地人”的情况。

  况且捕快、衙役是本地人,代代相传、相互勾结。

  正所谓法不责众,知县最多免掉几个人,又不可能让捕快全体失业。

  再加上知县不熟悉本地情况,想做事只能依靠本地的捕快、衙役。

  不然连税都收不上来,政策也落实不下去。

  “如果咱下令禁止胥吏世袭,同时加强对那些地方官的考核,是不是就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了?”

  看着依然心存幻想的朱元璋,朱棡直接在纸上写下了“国权不下县”这五个字。

  “胥吏里面的人,有不少都是当地豪绅的旁系。

  知县如果与那些捕快、衙役撕破脸,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得罪当地的豪门贵族。

  您是出于成本考虑,沿用了‘国权不下县’的地方治理方针。

  可到头来却给那些豪门贵族,提供了假公济私的土壤。

  论白道知县想办事离不开胥吏,论黑道知县更比不过他们。

  换做您是知县,又能怎么对付这些胥吏呢?”

  在经过短暂的沉默后,朱元璋皱着眉头说道:“那那咱就禁止当地的豪门贵族去做胥吏,把机会都让给普通百姓的子弟。

  他们本身就是农家的孩子,肯定不会像那些豪绅一样鱼肉百姓的!”

  朱棡见老爹始终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索性便直言不讳的反问道:“在外各衙门吏典的月俸仅为一石,您认为除了衣食无忧的豪门贵族子弟之外,普通百姓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做胥吏吗?”

  就在朱元璋被自己三儿子怼得哑口无言时,太子朱标的声音忽然在御书房外响起。

  “爹,您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为什么就不直接问一问,三弟在太原就蕃期间,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的呢?”

  听到朱标的这番提醒,朱元璋顿时茅塞顿开。

  “还是你大哥脑袋灵光,反倒是你这小子说起话来就会拐弯抹角。

  现在快跟咱讲一讲,你在太原就蕃期间,如何处理胥吏和县官之间的矛盾?”

  朱棡慢条斯理的喝了一口茶,随即才在朱元璋的催促下缓缓开口。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大幅提高胥吏的俸禄待遇,从而促使普通百姓的子弟主动去应聘相应岗位。

  另一个办法就是,让现有胥吏看到晋升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他们在本地结党营私的可能性。”

  朱标眼神中带着疑惑说道:“我大明目前每年的财政收入,只能支撑8万多人的官员队伍。

  如果大幅提高胥吏的俸禄待遇,势必会给国库造成巨大的负担。

  可如果将那些熟悉本地情况的胥吏调走,又怎么能够保证继任者拥有同样优秀的工作能力呢?”

  朱棡笑着解释道:“凡是太原辖区的县吏,每年都会进行一次政务考核。

  只要是可以通过能达到相应标准,就能从没有品级的捕快、衙役,晋升为从九品的巡检。

  六房县吏只要在一年内表现优秀并通过政务考核,就能晋升为九品的县主簿。

  哪怕是一名身份低微的仵作,同样可以通过平时的优异表现,获得参加政务考核的名额。

  实不相瞒,如今被老爹调入朝堂的顾修齐和钟伯弦,就是我从胥吏里面选拔出来的卓越人才。”

  朱元璋一脸不解的问道:“虽然我大明仅从九品的官位就多达22个,但大部分都不属于地方官。

  你每年都进行一次政务考核,哪有那么多官位给胥吏安排啊?”

  朱棡拿起放在桌案上的狼毫笔,写下了“师爷”这个在清朝中后期才发展起来的特殊职业。

  “我把师爷分为六种,书启师爷、刑名师爷、钱谷师爷、征比师爷、挂号师爷和账房师爷。

  只有通过政务考核的正九品官员,才有资格应聘这个岗位。”

第241章 让师爷协助地方官处理日常事务,用大明钱庄管理地方税收

  朱元璋思考片刻后,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随即他开口问道:“如此甚好,那这师爷具体负责哪些工作呢?”

  朱棡笑着回应道:“这师爷虽不属于朝廷的正式官职,但他们在地方官府中的作用却不容小觑。

  因为师爷主要负责协助主官处理各种日常事务,如文书撰写、案件审理、钱粮管理等。

  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实则关系到地方治理的成效和百姓的福祉。

  因此师爷的存在,对于维护地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朱元璋继续追问道:“那这师爷的俸禄,又该如何定夺呢?

  毕竟他们也是为朝廷效力,总不能让这些人白干活吧?”

  朱棡胸有成竹的回答道:“回父皇,儿臣认为师爷的俸禄应由各府、县自行筹措。

  这样既能保证师爷的待遇,又不会给朝廷增加过多负担。

  同时各府、县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表现出色的师爷给与额外奖励,以激励他们更好地为府县服务。”

  朱元璋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朱棡的建议。

  “咱深知地方治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而师爷作为地方官府中的重要角色,其作用确实不可忽视。

  通过合理制定师爷的俸禄制度,不仅可以激励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而且还能提高地方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这种由各府、县自行筹措师爷俸禄的方式,也体现出了朝廷对地方自治的支持与信任。”

  朱标闻言却皱眉说道:“由各府、县自行筹措师爷俸禄,等于从地方官手中拿出一部分俸禄,去养活这些不属于朝廷正式官职的师爷。

  如此一来即便提高了我大明官员的工资待遇,依然很难改善他们的生活情况。”

  朱棡提起笔又写下了“大明钱庄”四个字,“可以通过协议存款利息的方式,促使那些地方官将各府、县的税收,长期存放在大明钱庄里。

  府、县的税收肯定不是一笔小数字,其中的利息不仅可以保障师爷和胥吏的俸禄,而且还可以用于为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发银子。”

  朱元璋这次却显得有些迟疑,“你的意思是,允许地方截留一部分的税收?

  可朝廷同样需要用钱,地方上截留一部分,国库里就会少一部分。

  这不就等于还是用朝廷的钱,来养活那些师爷和胥吏吗?”

  朱棡看到老爹又钻进了牛角尖里面,连忙耐心解释道:“实际上这么做,地方上交的税收不仅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

  最为关键的是,咱们可以通过‘大明钱庄’这个第三方机构的数据统计,为下一年的财政收入做规划。

  只要有了足够的数据作为参考,甚至朝廷还可以监测地方官员是否存在贪污税款的情况。”

  其实朱棡之所以提出由大明钱庄来管理税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预防,发生在明朝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

  此案牵连全国十二个布政司以及中央六部,涉案人员高达数万人。

  在严格的追查之下,朱元璋很快发现,六部的所有官员几乎都成了郭桓的同犯,当然这个结果也是朱元璋事前应该能够想到的。

  其中涉案官员包括,当时的兵部侍郎王志、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人。

  除了上面所列的六部高官之外,所有侍郎以下官员均卷入其中。

  六部长官成了光杆司令,手下一个办事的人都没有了。

  “郭恒案”牵连之广简直是耸人听闻,以至于大臣们都人心惶惶。

  在早晨见面的第一句话,一度从“吃了吗”,变成了“你们那里今天又被抓走几个”。

  在此案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洪武十八年的夏税秋粮,应天、镇江等五个州府没有一粒粮食提交国库。

  这几个地方是老朱当年平定天下的根据地,在战争年代长期支援起义军南征北战。

  朱元璋不曾忘记这份恩情,因此在他即位后就免除该地区所有民田的夏税秋粮。

  可民田税粮全免,当地还有几十万亩官田。

  从官田征收的粮食,跑到哪里去了?

  这个案子的最终指向都系于一人,那就是户部分管征粮工作的侍郎郭桓。

  办案人员认定的结果是,当地官吏张钦等人勾结户部侍郎郭桓,将本应入仓的税粮全部私分了。

  按照历史上朱元璋在《大诰》中的说法:郭桓等人几年之内连贪污带盗卖,再加上掺水毁掉的官粮。

  给大明朝造成了2400万石粮食的损失,这相当于当时整个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

  可“郭恒案”毕竟是未来发生的事情,如今郭恒只是个正五品的山西按察使佥事。

  再加上对方还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太子朱标的表弟,总不能拿子虚乌有的事情给人家定罪吧?

  朱元璋见朱棡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索性便趁机转移话题道:“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你就要迎娶徐妙云过门了。

  如今谢钰儿已怀有咱们老朱家的子嗣,绝不能因为以后有了新人便忘了旧人。”

  回过神来的朱棡,连忙点头保证道:“儿臣与钰儿自幼便是青梅竹马,断然不会做出喜新忘旧之事。

  况且永平侯如今一直在帮忙扩建,儿臣在山西封地的晋王府。

  倘若我做出了对不起钰儿的事情,岂不是愧对永平侯吗?”

  自从谢成被封为永平侯之后,他便主动请命成为晋王府左相,并开始扩建朱棡在太原的府邸。

  在看过规划图纸之后,朱棡觉得这已经可以被称之为“晋王府宫城”了。

首节 上一节 283/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