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285节

  当地拥有棉花和丝绸生产基地,这些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平阳府经济的发展同样做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这一切背后的推动力,都源于朱棡对商业的重视。

  在他的影响下以太原府为根基,整个山西已经建立起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商业网络。

  有很多商人在这里贸易,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同时当地州府也对商业活动征收了一定的税款,这为山西各地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

  可朱元璋对工商业始终抱持着,“重农轻商”的老观念。

  他既不严厉打压,也不热心扶持。

  倘若山西失去了晋王府的支持,很多现行商业政策便会难以执行下去。

  再加上晋商利用大明的“开中制”政策崛起,这对于边境卫所军队的后勤保障,同样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补充作用。

  其中盐商由于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因此在各边雇佣劳动力,开垦田地生产粮食。

  他们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

  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经营的﹐故又称商屯。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山西发展的商屯东到辽东﹐北到宣大。

  西到甘肃﹐南到交址。

  其兴盛对边防军粮储备,以及开发边疆地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朱棡根据需要除了用粮米换取盐引之外﹐有时他也允许商人用布绢﹑银钱和马匹换取盐引。

  利用这种灵活多变的换取方式,太原军在短短三年时间便累积出了20万骑兵。

  然而大明的其他地区,还是以粮换取盐引作为“开中制”的主要形式。

  这主要是因为朱元璋对官吏的管理过于严苛,除了徇私枉法、贪污受贿之外,不尊上命同样有掉脑袋的风险。

  可朱棡仗着朱元璋对儿子比较纵容,灵活执行朝廷政策,这才有了太原乃至整个山西今天的繁荣昌盛。

  因此太原晋王府能否长期得到朱元璋的重视,便成为了关系山西发展的重大问题。

  哪怕谢成知道朱棡在套路自己,他也只能配合对方把“大明税务管理改革”这盘棋下好。

  说起来两人也算是心照不宣,都等着第二天上朝时,给文武百官带来一个小小的震撼。

  此时的御书房内,朱元璋和朱标正坐在桌前忙碌地处理着政务。

  尽管时间已晚夜已深沉,但他们并没有休息之意,依然专注于工作之中。

  御书房里的烛光闪烁不定,照亮了整个房间。

  朱元璋和朱标并肩而坐,两人的身影被灯光投射在墙上,显得格外高大。

  他们面前的案头上,堆满了厚厚的奏章。

  每一份都需要仔细阅读、审核,并做出决策。

  这些奏章来自全国各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事务。

  朱元璋眉头微皱,认真地翻阅着手中的奏章,不时拿起毛笔来批注或签署意见。

  他的目光锐利而专注,仿佛要透过纸张看到背后的真相。

  朱标则静静地坐在一旁,观察着父亲的举动,偶尔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父子俩默契地配合着,共同处理着国家大事。

  “爹,儿臣认为三弟今天白天所言,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坐直身体正准备喝茶的朱元璋,闻言抬头看向朱标。

  “咱也知道将税款存入大明钱庄,朝廷可以多获得一些利息钱。

  可一旦将粮食折算成银两,平时收成好的年景还好说,遇到灾难怎么办?

  那些粮商必定会借机囤货居奇,到时候上涨的粮价肯定要比利息多很多。”

  朱标胸有成竹的说道:“关于这件事情,之前三弟早就提出了解决方案。

  咱们可以为那些粮商提供贷款,让他们用自己的房子、商铺和土地作为抵押。

  只要上了大明钱庄这条船,哪个粮商敢不听话利用灾年发国难财,可以直接断了他的贷款。

  到时候不仅粮食是朝廷的,而且那些粮商的财产也会被收归国库所有朝廷!”

  朱元璋顿时恍然大悟,“把粮商变成为大明赚钱的老黄牛,等他们赚到钱之后,还得连本带利地还给咱们。

  看来老三的办法也不是不可行,那等明天上朝时他要再提把税款存进大明钱庄的事情,你就替爹把这个事情给应下来吧!”

第244章 比天灾更加严重的是,粮商囤货居奇

  朱标笑着点头道:“父皇英明,不过孩儿还有一个想法。”

  朱元璋眼神一亮,连忙问道:“哦?什么想法?说来听听。”

  朱标随即侃侃而谈,“孩儿觉得,咱们可以规定粮商们必须按照朝廷制定的价格出售粮食。

  不得私自抬高价格,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同时朝廷也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机制,比如对那些积极供应粮食、保证市场稳定的粮商,可以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或其他奖励。

  以此鼓励他们继续支持,朝廷的相关工作。”

  朱元璋听完之后,不禁连连称赞。

  “好啊!标儿,你的这个想法很好,很有建设性!

  这样一来既能够保证百姓的口粮,又能够防止粮商们哄抬物价,实在是一举两得。”

  朱标微笑着说道:“是啊!

  只要朝廷能够有效控制粮食价格,就能让百姓吃饱饭,不再受饥饿之苦。

  另外这样做还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朱元璋点了点头,满意地说道:“嗯,不错,标儿,你考虑得很周到。

  那此事就交给你去办吧,咱相信你一定能够办好。”

  朱标躬身行礼道:“谢老爹信任,孩儿定当不负所托。”

  朱标领命而去,他在心中暗自发誓:一定要办好这件事情,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毕竟对于历代封建王朝来说,特别是在开国百废待兴时,最重要的物资财富就是粮食。

  再加上古代生产条件有限,作为刚需的粮食从来都是无比珍贵。

  历代封建王朝的货币变了又变,铁钱、铜钱、银钱、锡钱都有,个别年月连纸壳、泥壳都曾当钱用。

  然而粮食却从来都是硬通货,就连历代官员的工资制定与发放,都经常以粮食为定价支付手段。

  恰如一部经典电影所说:“什么是人心,人心就是粮食”。

  对于如今的大明王朝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繁荣,首先就是要手里有粮。

  可在饥荒、战乱、百废待兴的年月里,囤积居奇的商人就是农业生产的大敌。

  被利益驱使的商人,往往都会选择哄抬粮价,与朝廷争抢宝贵的粮食资源。

  想到这里,回到东宫的朱标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要把收上来的粮食,折算成税款存进大明钱庄,看来还得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才行。”

  从不远处走过来的常清韵,将一杯参茶放在朱标面前。

  “以前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都是你和三弟之间互相商量。

  正好明天又到了上朝的日子,你可以直接把这个问题抛出来。

  相信三弟必定可以给出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已经进入梦乡的朱棡,怎么也没想到大哥又给他安排了一份差事。

  随着晨曦初现,大明皇宫的钟声悠扬响起。

  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将沉睡中的应天府唤醒。

  这悠扬的钟声,也预示着新的一天正式开启。

  朱元璋携着朱标穿过一道道宫门,步履稳健地走进了金碧辉煌的朝堂。

  他们的身影在晨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高大挺拔,仿佛两座不可撼动的山岳。

  文武百官此时早已列队等候,他们整齐地站成两排。

  所有人都是神情肃穆,目光专注。

  当朱元璋和朱标踏入朝堂时,群臣们纷纷下跪行礼,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

  这声音如同雷鸣般震耳欲聋,回荡在整个朝堂之上。

  待群臣礼节做完,朱元璋缓缓开口。

  他的声音威严而沉稳,透露出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众卿平身。”

  随着朱元璋的话音落下,群臣们站起身来。

  他们恭敬地站立在原地,等待着这位洪武大帝的指示。

  朱元璋将目光投向朱棡,“晋王回来准备大婚,咱本不应该在这个时间段让你上朝。

  然而征讨北元在即,即便这次你无法挂帅出征,武器装备、粮草物资方面也需要多费点心。”

  朱棡连忙点头说道:“早在年前一大批粮草物资已经被陆续运抵大同府,足够15万人三个月的用度。

  至于铠甲和火器,公输器一直在加紧打造中。

  每完成一个卫所的武器装备配置,儿臣就会派人紧急送往大同府,保证绝不会贻误战机。”

  朱标见状接过话头说道:“父皇,三弟治理太原府至今有四年的时间,从未出现过任何纰漏。

  武器装备和粮草物资方面,想必已经准备妥当,断然不会有弄虚作假的情况。

  儿臣眼下最担心的是,苏、松、嘉、湖四府去年接连大涝。

首节 上一节 285/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