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03节
他那威严的目光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仿佛能洞悉一切秘密。
朱棡见状眉头微微一皱,赶忙回应道:“父皇息怒,此事儿臣定会妥善处理。
待我回去后立即与光禄寺商议,务必让食谱与季节紧密结合起来。
如这绿豆棋子面这般美味可口的主食,应当被编入夏季专属的食谱之中,以供大家享用。”
闻言朱元璋的眼神渐渐变得深邃而锐利,似乎隐藏着无尽的智慧和思考。
一旁的朱标深知父亲此刻心中所想,急忙开口提醒道:“三弟,如今朝廷上下各处皆急需资金支持,你就别再兜圈子了!
快些详细讲讲倭国的银矿状况,毕竟如此巨额的财富,理应归属于我们大明所有。
再者大明钱庄亦迫切需要,一定数量的白银作为准备金。
惟有先了解清楚实际情况,方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后续规划,确保万无一失。”
朱棡见众人皆沉默不语,便轻轻点了点头。
紧接着他缓声说道:“老爹,先前我曾将那幅世界地图展示于您与大哥面前。
想来对于这个广袤世界的轮廓,您们心中多少已有了些粗略的概念吧?”
朱棡话音刚落,朱元璋便微微抬手随意一招。
站在一旁的锦衣卫镇抚使王大年,立刻心领神会地快步上前。
只见他从怀中掏出一卷羊皮纸卷轴,小心翼翼地呈到朱元璋面前,恭声禀道:“陛下,这便是之前交由金陵印刷厂精心打造的《世界舆图》。”
说起来华夏古国历史悠久,其中最早的一幅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地图,正是诞生于洪武二十二年的《大明混一图》。
据传闻所言,当年永乐皇帝朱棣派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首次踏上西洋之旅前,也曾有幸一睹此图真容。
这幅《大明混一图》堪称绝世珍宝,其绘制之精细令人惊叹不已。
在图中不仅清晰可见欧洲与非洲等地的轮廓,就连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也赫然在列。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此图的北部和西部并未明确划定边界线。
或许是意在暗示那些区域仍属未知领域,有待后人去探索发现。
需要注意的是,《大明混一图》实际上是以唐朝时期对西域的经营,以及对中亚、西亚等地区的争夺为蓝本。
在此基础之上经过综合考量后,绘制而成的一幅地图。
自唐朝覆灭至大明洪武十年,悠悠四百七十一载光阴已然流逝。
若此时仍沿用唐朝的数据,来作为制定世界地图的参照标准,那么无疑会显得与当今时代严重脱节。
好在有朱棡这位独具慧眼之人的悉心指导,使得这幅全新的《世界舆图》得以问世。
相较于唐朝的那幅世界地图而言,此图不仅将所涵盖的地域,拓展至遥远的西欧大陆。
与蒙古人西征时所使用的路线图相较量,其绘制范围更是一举延伸到了,位于欧洲南部的北非大地。
说来也巧,朱棡之所以能够掌握如此精湛的绘图技艺,还得归功于他初中时期遇到的那位地理老师。
想当年正是因为目睹了那位老师手持粉笔,潇洒自如地在黑板上手绘出一幅幅精妙绝伦的世界地图。
那种帅气洒脱的模样,深深烙印在了朱棡的心底。
于是乎他便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学会这门手艺。
尽管后来步入社会之后,这项技能并未给朱棡带来太多实际用途。
然而恰恰正是凭借着它,朱棡为朱元璋开启了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户,从而让老朱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认知。
时至今日朱棡看到朱元璋始终将这幅《世界舆图》,视若珍宝般珍藏。
他心中已然明了,父亲对于大明疆土之外的领域,已经萌生出些许念头。
待到地图徐徐展开之际,朱元璋面露困惑之色。
他开口询问道:“观此倭国之地,貌似仅有区区四座岛屿而已,缘何竟能拥有如此丰饶之银矿资源呢?”
朱棡嘴角微扬,轻笑一声。
随即他缓声道来:“倭国所处位置恰好在那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之上,此地壳运动异常活跃。
这般频繁的地质活动,无疑给贵金属矿产资源的孕育,创造了极其有利之环境。
尤其是那银矿之储备量,于倭国而言更是极为充裕。”
望着眼前一脸迷茫、似懂非懂的朱元璋以及朱标二人,方才还滔滔不绝、口吐莲花的朱棡忽地回过神来。
方觉适才自己所言之中,包含了过多专业性术语。
略作思索后,朱棡决定转换视角,另寻他法以阐释老朱所抛出的这一疑问。
“在那古老而深邃的《道德经》之中,蕴含着一句至理名言。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句话仿佛是一种平衡法则,揭示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
倭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时常遭受地震、海啸等可怕自然灾害的侵袭。
这些天灾无情地摧毁着他们的家园,并带来无尽的痛苦与哀伤。
然而正如古人所言:祸兮福之所倚。
尽管倭国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上天似乎也眷顾着这片土地,赐予了他们极为丰富的贵金属矿产资源。
其中尤以石见银山最为著名,这座神秘的矿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倭国的大地上。
据史书记载,石见银山拥有令人惊叹的白银储量。
只需我们合理开发、精心采掘,每年便可收获上百万两的白银!
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足以让任何人为之侧目。”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石见银山能够产出如此海量的白银呢?
答案就在于一项源自朝鲜半岛的神奇技艺,“灰吹法”精炼技术。
在嘉靖十二年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日本成功引入了这项先进的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石见银山的开采之中。
所谓“灰吹法”,其实质乃是巧妙运用了银和铅两种金属熔点不同的特征。
第271章 从掠夺石见银山开始,断绝倭国崛起之路
通过特定的工艺手段,将含有杂质的银铅合金加热至一定温度。
低熔点的铅会率先熔化并被分离出去,留下纯净度极高的银。
正是凭借这一精妙绝伦的方法,石见银山的白银产量得以大幅提升,品质更是堪称上乘。
随着时间的推移,“灰吹法”逐渐从石见银山传播至整个日本国内。
各地纷纷效仿,采用这一先进技术来提炼金银矿石。
于是日本的黄金和白银产量,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飞跃式增长。
从此这个曾经饱受灾害折磨的岛国,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精湛的冶炼技术,走上了繁荣昌盛之路。
最终在江户时代前期,石见银矿崭露头角。
迅速崛起成为,日本首屈一指、规模最为庞大的银矿山。
令人惊叹的是,早在十六世纪的时候,它的产量就已经高得惊人。
竟然占据了当时全球银矿总产量,整整三分之一的份额,这一数字实在让人瞠目结舌。
至于石见银矿确切的年产量究竟有多少,后世对此众说纷纭。
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当这座银矿处于鼎盛阶段时,每年能够产出大约 38吨的白银。
另一种看法则宣称:在最繁荣昌盛的时期,石见银矿的白银产量,每年可达约 200吨之巨。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未能给我们一个确凿无疑的答案。
无法准确地指明,石见银矿的实际年产量到底是多少。
不过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和数据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可以得知这样一个事实。
石见银矿的开采作业从未停歇,一直延续到了公元 1923年,也就是那场震撼整个日本的关东大地震发生之际。
换个角度来说,自嘉靖五年被来自九州博多的富有商人神屋寿祯偶然间发现。
石见银山就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巨人,夜以继日地挖掘着地下宝藏。
历经漫长岁月,始终源源不断为日本贡献着珍贵的白银资源。
粗略计算一下,从那时起至今已有将近四百个年头了。
在这悠悠岁月长河之中,历经无数个春夏秋冬的更替。
石见银矿那源源不断的产出,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深深嵌入到日本经济的脉络当中,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经过精心冶炼与精细加工之后的白银,宛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它们不仅成为了日本国内通用的货币,而且如血液般在商业领域流淌。
更如同桥梁一般,有力地促进了日本与来自远方的葡萄牙人、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及来明清两代商人们之间频繁而紧密的贸易交流。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座石见银矿仿佛是一支神奇的魔法棒。
在某种程度上轻轻一挥,便点燃了日本经济繁荣与蓬勃发展的熊熊烈火。
朱棡之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抓住怀良亲王当年斩杀明朝使节,这件陈年旧账大作文章。
其背后真正的意图其实昭然若揭,他想借此难得的机遇,绞尽脑汁地谋画出一套天衣无缝的计策来。
以便堂而皇之地掠夺日本石见银山,那令人垂涎欲滴的丰富矿产资源。
只可惜事与愿违,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摆在了朱家父子眼前。
“问题在于咱早就已经把,倭国列入了所谓的‘不征之国’之列了!
还郑重其事地将此事写入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明祖训》之中。
从古至今,帝王之言皆被视为金科玉律,一言九鼎。
倘若朝令夕改,反复无常,那么日后又怎能让天下臣民信服呢?”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