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04节

  回过神来的朱标,眼神逐渐变得坚定起来。

  他紧紧盯着眼前面露难色的朱元璋,仿佛要透过那深邃的目光看到对方内心深处的想法。

  随后朱标缓缓开口,语气虽然平静,却又带着一种无法忽视的威严。

  “圣人曾经说过——以德报怨,那么又该用什么去报答,那些给予我们恩德之人呢?

  唯有以正直之心回报怨恨,以仁德之举回馈恩德。”

  说到这里,朱标的声音略微提高了一些,其中蕴含着一丝愤怒与不满。

  “如今这小小的倭国,竟然胆敢擅自杀害我大明派遣出去的使节!

  此等行为简直就是,对我大明朝廷的公然挑衅和侮辱!

  若是我们对此事置之不理,不能够采取强硬手段予以回击,让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

  那么其他那些附属大明的藩属之国,将会作何感想?

  他们或许会认为我大明软弱可欺,从而心生轻视之意。

  亦或是觉得我朝失去了威慑力,不再值得依靠和敬畏。

  如此一来,岂不是会引发更多的事端和麻烦吗?”

  朱标一边说着,一边不自觉地握紧了拳头,似乎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心中强烈的愤慨之情。

  站在一旁的朱元璋,则默默地听着朱标的这番话语,脸上的表情显得十分凝重。

  显然他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恶劣后果。

  与此同时朱棡站在一旁,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

  他继续煽风点火地说道:“据我们锦衣卫的外围成员偰逊所禀报,那怀良亲王所在的南朝,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倭国正统!

  那个所谓的‘醍醐天皇’,简直就是和《三国演义》里的汉献帝如出一辙,不过是个任人摆布的傀儡罢了。

  如此说来,这位连自己国家都未能统一的怀良亲王,竟然胆敢对我堂堂大明王朝怀有非分之想。

  若是此事被宣扬出去,只怕其他那些藩属国也会蠢蠢欲动,心生二意啊!

  况且要知道此时此刻,倭国正处于南北朝尚未统一的混乱局面之中。

  可即便如此,那怀良亲王依然不知天高地厚、口出狂言。

  由此可见妄图染指中原大地的野心,早就已经深深扎根于倭国政权的高层之中。

  只不过他们一直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罢了。”

  回首往昔岁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日本始终对称霸亚洲抱有执念。

  第一个大胆迈出这一步,并付诸行动的狂人,正是那位终结了战国乱世的丰臣秀吉。

  他野心勃勃企图征服朝鲜半岛,并以此为跳板进一步侵略华夏,从而实现其称霸亚洲的美梦。

  然而最终丰臣秀吉的阴谋,还是以失败告终。

  可这却并未打消,日本人内心深处的那份渴望与贪婪!

第272章 宁波府对于大明很重要,对于倭寇也很重要

  在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丰臣秀吉这位野心勃勃的人物,曾妄图在短短两年内剿灭大明。

  同时他还打算将都城迁至华夏大地,进而君临天下。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丰臣秀吉所觊觎的目标竟是宁波府。

  这究竟是为何呢?

  其一,宁波乃是日本通往大明最为临近的港口,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这种地理上的优势,使得宁波成为了联接两国的关键枢纽,也让丰臣秀吉看到了实现其野心的可能途径。

  然而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接近,并不能完全解释丰臣秀吉对宁波的垂涎欲滴。

  更为重要的是,倭寇能够巧妙地借助有规律的季风之力,如虎添翼般大大缩短通航所需的时间。

  如此一来,他们便能够更迅速、更便捷地抵达宁波,展开自己的侵略行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那场搅动风云的事件中,煽动百姓闹事最为猖獗的恰恰正是宁波府。

  其中的始作俑者李子文,其背后的家族更是在当地声名显赫,堪称豪门巨贾。

  这些地方豪强势力盘根错节,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动荡与不安。

  朱棡依稀记得在嘉靖年间,那位英勇无畏的抗倭名将,浙江巡抚朱纨。

  在他面临绝境、即将自尽之际,留下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去外国盗易,去大明盗难。

  去濒海之盗犹易,去衣冠之盗尤难。”

  此处所谓的“衣冠之盗”,指的无疑正是那些身居高位,却心怀不轨、鱼肉乡里的地方豪强。

  他们宛如隐藏在暗处的毒蛇,时刻威胁着大明的国家安宁与稳定。

  在此前那段时间里,朱棡巧妙借助在浙东地区大力推行摊丁入亩,以及官绅一体纳粮这两项政策的契机。

  暗地里向表哥李文忠,传达了自己的意图。

  于是李文忠心领神会,迅速采取行动。

  他网罗罪证将李家李然那一脉的族人,全部驱逐流放到遥远而荒芜的岭南之地。

  与此同时朱棡还果断下令,对宁波府辖下的五个县及一个州内,所有的士绅豪强展开全面打压。

  他之所以如此行事,其目的非常明确。

  那便是要彻底斩断,这些人未来与倭寇之间相互勾结的可能性。

  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保障沿海地区百姓的安宁生活,避免他们遭受倭寇的侵扰之苦。

  不过若想从根源处,彻底消除这一潜在威胁。

  仅仅依靠目前所采取的措施,显然远远不够。

  此时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如何妥善处理解除海禁一事?

  毕竟只有当海禁得以解除之后,才能够让海上贸易重新恢复繁荣,进而切断倭寇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

  也正因如此,朱棡才会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想方设法去对付日本。

  他深知唯有如此,方可从本质上化解倭寇带来的难题,并最终推动朱元璋下定决心解除海禁。

  想到此处,朱棡脸上流露出深深的感慨之色。

  他缓缓开口说道:“想当年朝廷颁布禁海之策时,未曾深思熟虑过此举将会带来何等严重后果。

  这一决策硬生生切断了,自大唐盛世起便已经形成的整条海陆贸易产业链。

  那些与之息息相关的众多从业者们,瞬间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根基。

  在这条庞大的产业链中,有着无数辛勤劳作之人。

  其中不仅有以捕鱼为生的渔民,还有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

  既有建造船舶的工匠师傅,亦不乏从事正当商贸活动的商人们。

  然而如今,他们却因这突如其来的禁令而陷入绝境,生活变得无所依傍。

  无奈之下这些人只得纷纷投身,于走私团伙或海盗组织之中,以求谋得一线生机。

  尽管朝廷对于那些胆敢涉足海上走私之事的人,施以极为严厉的法律制裁。

  然而在那巨额利润的诱惑面前,一切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

  于是海外走私贸易非但未能得到遏制,反而陷入一种令人忧心忡忡的恶性循环之中。

  越是加强海禁力度,外国货物的价格就愈发高涨。

  随着价格的攀升,违禁出海的船只数量也与日俱增。

  如此一来,局势愈发难以掌控,大明社会动荡不安之势渐显端倪。”

  若是放在往昔岁月中,或许朱元璋心中仍会存有一丝迟疑与顾虑。

  可自听闻朱棡提及,倭国竟蕴藏着极为丰厚的白银资源之后,老朱的立场瞬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昔日你向爹提起那海外就藩之事时,咱之所以一直未能应允。

  其关键缘由便在于,那令人头疼不已的倭寇祸患。

  想当年故元的水师,在蒙古统一天下的激战里,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但收缴了数量庞大的南宋战船,更是俘获众多水师将士。

  然而即便是这般强大的水军力量,在征伐倭国之际,竟然也接连遭受两场惨痛失败。

  正因有着这样的前车之鉴摆在眼前,咱才不得不对那怀良亲王斩杀大明使节之举,忍辱负重、强压怒火啊!

  如今老三你这番话犹如醍醐灌顶,令咱恍然大悟。

  想来爹先前的思量,确实存在些许疏漏之处。”

  朱棡自然心知肚明,朱元璋之所以会对倭国的真实战力做出误判,归根结底还是深受元朝水师的经历影响所致。

  根据众多历史典籍和相关资料的详细记录显示:蒙古铁骑能够席卷欧亚大陆,并不仅仅只是仰仗其如风驰电掣般的剽悍骑兵。

  事实上在征服四方、统御天下的漫长征程之中,蒙古大军已然从最初单一纯粹的骑兵部队,逐步发展演变出具备多种军种相互协作配合能力的显著特质。

  具体而言,就是将骑兵、步兵、水军以及工程兵等各类不同兵种,有机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混合型集团军。

  这些军队逐渐演变成元朝南征北战、纵横天下时,至关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一种军事编制架构形式。

  随着对外扩张战争规模的不断升级,以及战场战线的持续延伸拓展,元朝统治者还成功捕获到大量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

  这些工匠们无一不是熟练掌握着,那个时代堪称举世无双、首屈一指的顶级制造技术与工艺流程。

  要知道自从两宋建立伊始,海上丝绸之路便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之景。

第273章 被元朝水师实力误导,朱元璋高估了倭国的海上战斗力

  无数宋朝子民纷纷乘船跨越波涛汹涌的大海南下,远赴天涯海角各个角落,去开展海外贸易活动。

首节 上一节 304/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