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06节

  如此一来,原本已经开拓出来的海上航道,尽数被封堵得死死的。

  想要再去开辟全新的航线,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其三,明朝的远洋航海技术相比起欧洲各国而言,已经处于明显滞后的状态。

  早在 15世纪之初,借助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地理知识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造船工艺能力的持续强化。

  欧洲国家展开远洋航行,已经变得犹如水到渠成般自然。

  然而尽管大明坐拥着绵长的海岸线,但华夏本质上并非一个以海洋为主导的国度,而是典型的陆地型国家。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上,无论是南部与北部之间,还是东部与西部之间的交通往来。

  除了依赖传统的陆路运输方式之外,就只能仰仗那条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了。

  这就使明朝的航海技术,相比之下明显落后于欧洲国家。

  在悠悠华夏文明的漫长历史长河之中,唐朝向来被公认为,举世瞩目的盛世之朝。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是如此辉煌灿烂的大唐帝国。

  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之举,却历经五次惨痛失败,直至第六回方才如愿以偿取得成功。

  透过这一现象不难发现,唐朝时期的航海技术水平,着实难言高超。

  相较而言,古代航海能力登峰造极者,非宋朝莫属。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宋朝并未颁布实施那严苛的禁海令。

  从而使得海外贸易,呈现出一片极度繁荣昌盛之景。

  正因如此宋朝的航海技术,得以实现突飞猛进般地大幅提升。

  可惜好景不长,自宋朝以后,航海技术竟再度陷入低谷。

  遥想永乐年间名噪一时的“郑和下西洋”盛事,实质上不过是沿着海岸线缓缓前行罢了。

  其艰难险阻程度,与达·伽马、哥伦布以及麦哲伦等一众西方航海家所经历的远洋探险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故而可以断言,纵然大明王朝存在着有志于投身航海伟大时代的探险家们。

  可受限于此时相对滞后的航海技术条件,他们终究难以行稳致远。

  亦无法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明朝时期的远洋航行,之所以难以持续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背后缺乏坚实的利益支撑。

  在古代社会,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朝贡体系”。

  这一体系规定:周边各国派遣使者前往华夏大地进献贡品,表示对中原王朝的尊崇与臣服。

第275章 以琉球国为基地,筹备大明首支铁甲舰队

  作为宗主国的中原王朝,则秉持着“薄来厚往”的原则行事。

  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前来朝贡的国家使节们,中原王朝会回赠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其所贡献之物的丰厚赏赐。

  以确保这些外国使臣,能够心满意足地踏上归途。

  郑和率领庞大舰队远航西洋之举,实际上也正是这种“朝贡体系”的具体体现之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航海行动并无丝毫商业意图搀杂其中。

  非但如此组建这支规模宏大的船队,本身就耗费巨大。

  再加上船上所装载,用于赏赐他国的各类珍稀物品,更是一笔令人咋舌的开支。

  据明代王士性所著的《广志绎》卷一,中明确记载道:“本朝初年之时,国库充盈丰裕。

  那位备受尊崇的三宝太监郑和,奉旨西行下海,携带白银多达七百多万两。

  历经整整十年岁月,最终归来时竟然还剩下一百余万两银子未曾用尽。”

  由此可见这场声势浩大的远洋航行活动,虽然彰显了大明帝国的强盛国力,但从经济角度来看却无疑是一项沉重负担。

  由于无法获得直接且可观的经济效益回报,大明逐渐无力继续维持这样大规模的海上探险活动,最终导致了其远洋事业的衰落。

  从上述浩如烟海、卷帙繁多的历史资料当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洞察到这样一个事实。

  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地下西洋。

  这一壮举竟然耗费了,高达六百多万两白花花的银子。

  如此巨额的开销,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然而当这支气势磅礴的船队历经千辛万苦,从遥远的西洋胜利返航。

  人们惊讶地发现,那些满载而归的宝船之中,并未装载着来自异国他乡的实用性商品。

  取而代之的却是,一堆堆价值连城、璀璨夺目的昂贵珠宝。

  面对此情此景,那位曾辅佐明孝宗成功缔造出“弘治中兴”盛世局面的重臣——刘大夏。

  不禁痛心疾首地批判道:“三宝太监郑和此番下西洋之行,靡费钱粮多达数千万之巨。

  更有无数英勇无畏的军民,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代价简直不可估量。

  即便最终真的获得了些许珍宝凯旋归来,但对于咱们国家,又能有什么实质性的益处呢?

  说到底这不过,只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弊政罢了!”

  平心而论刘大夏的这番言辞,若从当时历史发展的真实状况来审视,倒也并非毫无根据可言。

  毕竟倘若远洋航行,无法获取足够的经济利益作为坚实后盾。

  那么郑和下西洋这项宏伟计划,最终被迫搁浅乃至终止,似乎也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彼时的欧洲各国大多穷困潦倒。

  甚至就连高高在上的王室成员们也时常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以至于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向商人们借贷度日。

  正因如此一旦他们意识到远洋航行,乃是一桩有利可图的买卖。

  无论是尊贵无比的王室贵族,还是普通平凡的市井百姓,皆心甘情愿、齐心协力地投身其中。

  共同追逐那片充满无限可能的蓝色海洋,所带来的财富与荣耀。

  例如那位来自葡萄牙的亨利王子,他堪称远洋航行领域的卓越先驱者,以及强有力的组织者。

  众多声名显赫之辈,如达·伽马、哥伦布还有麦哲伦等人。

  皆因受到王室的鼎力相助,从而得以成就一番伟业。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西班牙国王,甚至与哥伦布签署了那份举世闻名的《圣大菲协定》。

  此协定明确指出:“西班牙国王乃是所有崭新发现之地,当之无愧的宗主及统治者。

  同时西班牙国王委任哥伦布,担任上述地域的总督、钦差大臣以及海军司令等要职。

  赋予其获取当地全部收入,十分之一的权利。”

  鉴于自身的海外开疆拓土规划,未来极有可能重蹈郑和下西洋的覆辙。

  即在最为辉煌璀璨之际,无奈遭遇中途夭折之命运。

  因此自那回与父亲和兄长深入交谈过后,朱棡便开始不遗余力地与琉球国中山王察度的弟弟泰期紧密联系。

  他满心期盼能够成功推动,大明首个海外军事基地的应运而生。

  “大明王朝早已精心筹备妥当,决定在国子监与福州两处,特别设立用于接待来自藩属国留学生的琉球馆。

  这样一来那些背井离乡、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求学的年轻学子们,就可以全心全意地沉浸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且浩如烟海的华夏文化里。

  尽情地吸收其中,蕴含着的无穷无尽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

  在这些优秀的学子当中,表现最为出色、鹤立鸡群者。

  甚至还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从而有可能在朝廷的殿堂之上,谋求到一份官职。

  当朱棡主动抛出这块极具吸引力的“大饼”时,泰期却显得神态自若、从容不迫。

  只见他面容沉静如水,波澜不惊地回答说:“我琉球对于贵国的灿烂文化一直以来都怀着深深的敬意和仰慕之情,内心渴望能够与大明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活动。

  然而正如那句古语所言:无功不受禄,倘若晋王殿下有其他需要我们效力之处。

  请您不必有任何顾虑,直接坦率地告知即可。”

  既然遇到了像泰期这般头脑清晰、眼光敏锐之人,朱棡自然也不愿再绕弯子了。

  反正对方已经洞悉了自己的盘算,那倒不如坦诚相待来得爽快些。

  于是朱棡直截了当地说道:“孤王确实有一事相托,实不相瞒大明钱庄需要金银作为准备金。

  据孤王所知,琉球与倭国之间一直有着贸易往来。

  希望你我双方可以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开发倭国的金、银矿资源。

  作为回报大明可以帮助琉球,编练一只不逊于故元水师的近海舰队。”

  朱棡心里明白,想要扩张大明的海上力量,仅靠几艘铁甲舰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能够组织起一支铁甲舰队,使己方能够在战斗中占据有利位置。

  这至少需要将铁甲舰的数量,增加到三艘才行。

  另外舰队不仅是集中起若干舰船,更重要的是要令这些舰船通过配合行动,形成一个有效率的战斗集团。

第276章 抗元全靠北条家,倭国也有曹操一般的枭雄

  早在遥远的公元前 480年,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一场惊心动魄的“萨拉米斯海战”,震撼了整个西方世界。

  当时英勇无畏的希腊海军,仅凭借着区区 386艘战舰。

  毅然迎击来势汹汹、数量多达 684艘战舰的强大波斯军队,并在这场惊世骇俗的激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一历史性的胜利,犹如一道惊雷划破长空。

  直接致使倾巢而出、派出庞大军队的波斯帝国,在首次“希波战争”中遭遇惨痛失利。

  这一切的根源所在,恰恰是因为波斯军队始终未能凝聚成一支,高效协同、紧密配合的战斗团体。

首节 上一节 306/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