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07节
正是由于这种致命的缺陷,他们最终才会被人数处于劣势的希腊海军成功逆袭,成就了这段以少胜多的传奇佳话。
然而要想打造出一支真正具备强大战斗力的精锐海军,仅仅依靠勇气和决心显然远远不够。
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必须坐拥一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卓越港口,作为坚实后盾。
惟有如此才能确保舰队得到充分的休整与补给,从而时刻保持最佳状态投入战斗。
之前朱棡与徐达等一众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将领,一同深入剖析元朝两次东征日本惨遭失败的深层缘由。
他敏锐地察觉到,蒙古军队之所以屡战屡败,并非单纯归咎于那令人闻风丧胆的台风肆虐。
事实上隐藏在这一系列挫败背后的关键因素,远比表面现象更为复杂。
“至元十一年与至元十八年这两个年份,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因为就在那时,曾经不可一世的故元,竟然两次跨越茫茫大海,向倭国发起了规模浩大的远征行动。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两场战争最终都以失败收场。
想当年故元雄踞亚洲,威震四方。
其麾下那支勇猛无畏的蒙古铁骑,更是举世无双,所向披靡。
可就是这样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为何偏偏在小小的倭国面前屡次碰壁,惨遭败绩呢?”
朱棡的话语如同重锤一般,敲打着在场众人的心弦。
他的声音刚刚落下,颍川侯傅友德便当先一步站出来,朗声说道:“晋王殿下,此事还需从至元三年说起。
那一年忽必烈派遣使者黑的、殷弘,携带国书远赴倭国。
他们此行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希望能与倭国建立起和睦友善的外交关系,二则是传达出故元欲令倭国俯首称臣的强烈意愿。
只可惜自隋朝开始,倭国便已脱离了我华夏的藩属体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对于故元这种咄咄逼人的姿态,倭国上下自然不会轻易买账,更不可能心甘情愿地向他们称臣纳贡。
因此忽必烈大帝此番举动,实在难以得到倭国高层的认同。”
傅友德的一番话条理清晰,入情入理,引得众人纷纷点头附和。
对于日本历史颇有研究的泰期,缓缓地将手中精致的茶杯轻轻放置于桌上。
紧接着他以一种沉稳而坚定的语气说道:“其实早在南宋时期的淳熙十二年,倭国天皇所拥有的权力,便已经如同虚设。
真正的实权早就落入了,镰仓幕府那帮人的掌控之中。
待到景定二年时,外戚北条时宗登上了历史舞台,牢牢握住了镰仓幕府的权杖。
这就形成了一种颇为奇特的局面:所谓天皇之权在将军家,将军之权却又在北条家手里头。
想当年当那来自故元的国书,送达至倭国。
天皇倒是表现出一副,想要委婉回绝忽必烈各种要求的态度。
然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北条时宗却对此视若无睹,选择了直接无视掉这些请求。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数年光阴里,故元一次又一次地向倭国派遣使节。
可最终都只能空手而归,毫无收获可言。”
朱棡知道作为世代承袭镰仓幕府执权这一重要职位的北条氏家族成员,北条时宗自从执掌政权以后,可谓是坚决果断至极。
他屡屡毫不留情地拒绝忽必烈提出的,诸如建立外交关系,以及缴纳贡品之类的要求。
同时北条时宗下达命令,让倭国各地全力以赴做好战争准备工作,加强防御力量。
不仅如此在内政事务方面,北条时宗同样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与魄力。
他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巩固和强化自己手中的权力。
与此同时这位倭国统治者,还对禅宗有着极为深厚的信仰之情。
北条时宗曾师从兰溪道隆、兀庵普宁以及大休正念,这样声名显赫的禅宗大师,深受其教义影响。
时光回溯到至元十一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元军如汹涌潮水般深入博多湾。
气势磅礴,锐不可当。
面对这来势汹汹的强敌,北条时宗毫不畏惧。
她毅然决然动员起众多英勇无畏的武士,在北九州那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上,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石墙。
这些倭人众志成城,决心以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抵御外敌入侵。
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也被倭国后人铭记史册,称之为“文永之役”。
岁月如梭,转眼来到至元十八年。
元军再次吹响了征讨日本的号角,战火重燃。
然而北条时宗依旧坚守阵地毫不退缩,带领着他的子民与元军展开殊死搏斗。
最终元军遭遇了惨痛失败,这次悲壮的战斗也被载入历史长河,成为了永恒的记忆——“弘安之役”。
至元十九年,则见证了另一段传奇故事的开篇。
北条时宗下达命令,要兴建一座宏伟壮观的圆觉寺,并将其指定为关东地区的祈祷之所。
自此以后,一股热衷参禅悟道的风尚,在倭国武士群体中悄然兴起。
不仅如此北条时宗还慷慨解囊,将位于尾张国的富饶庄园——富田庄,无私地捐赠给了这座神圣庄严的寺院。
至元二十一年,北条时宗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遁入空门,皈依佛门。
他取法名为道杲,仿佛想要通过修行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然而命运弄人,就在北条时宗出家的当天。
这位曾经威震一方的枭雄与世长辞,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朱棡在脑海中仔细回味完,这位镰仓幕府第八代执权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他不禁心生感慨,同时也暗自庆幸北条时宗已经离世。
第277章 元军征讨倭国失败,不能把问题全怪在台风上面
此时一个疑问,涌上朱棡的心头。
“孤王对一件事颇感好奇,不知北条家族究竟隶属于平氏一脉,还是源自源氏一族?”
这个问题如同迷雾一般,萦绕在他的心间亟待解开。
泰期完全没料到,朱棡竟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禁稍稍愣住了一会。
然而他很快便回过神来,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随即泰期缓缓开口解释道:“按照我们家族谱牒所记录的信息来看,北条家其实属于平氏家族的一个旁支罢了。
如果单纯从家族起源的层面去分析,那么北条家理应坚定站在平家那一边才对,绝对不应该去拥护那个源赖朝。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明明自身就是平氏分支的北条家,居然在那场惊心动魄、影响深远的‘源平合战’当中,毫不犹豫地选择倾尽所有力量去支援源赖朝一方。”
此时一直安安静静坐在朱棡身旁的蓝玉,脸上流露出明显的轻蔑与不屑之色。
他毫不掩饰地讥讽道:“哼,如此看来,这家伙简直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叛徒嘛!
真搞不懂他们怎么想的,放着自己本家不顾,反倒跑去帮外人。
也不知道这种背信弃义之人,是否还留有后代存世?
倘若日后有机会征伐倭国时,但愿我能够亲身领教一番,这所谓的北条家究竟具备何等能耐和实力!”
说这番话时,蓝玉眼中闪烁着一丝期待与挑战之意。
仿佛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与传说中的北条家一决高下了。
察觉到现场氛围略显沉闷压抑的泰期,赶忙继续阐述起来。
“要知道在天皇尚握有实际权力的那个时期,为了能够甩掉沉重的财政包袱。
他便采取赐予姓氏的手段,把众多皇族子孙贬谪成为外臣。”
泰期顿了一顿,似乎在整理思绪,然后接着说道:“这样的‘赐姓除籍政策’,持续施行了好几百年之久。
粗略估计一下,大概有将近一百位天皇的子嗣,遭到赐姓并被贬级。
其中不少被贬黜的皇族后裔,都获赐源、平等姓氏,这也正是源氏和平氏这两个氏族的由来。”
说到这里泰期轻轻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惋惜之色。
“然而因为这种赐姓行为,实质上乃是多位天皇将部分皇族成员驱逐出族谱之举。
所以致使平氏各个分家家主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淡薄疏离。
正因如此平氏始终未能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大家族。”
他稍稍提高了音量强调道:“事实上真正构建起平家政权的,其实是桓武平氏的一支——伊势平氏。
他们和身处坂东地区的平氏分支北条家,彼此间已然有数百年未曾有过任何往来联络了。
北条家之所以对平家政权忠心耿耿,并非源于所谓的家族血脉亲情。
仅仅只是看中了伊势平氏所拥有的强大权势,以及丰厚利益罢了。”
泰期不禁满脸痛惜地慨叹道:“自从成功构建起平家政权以来,伊势平氏犹如一颗璀璨星辰般迅速坠落、腐朽不堪。
他们曾经身为武士集团的杰出典范,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逐步蜕变成一个侵蚀武士集团利益的腐朽政治团体。
尤其是那些地处偏远地区、远离平家政权核心统治区域的坂东武士们。
承受着来自平家政权最为沉重的压迫与剥削,其内心的背离之意也愈发强烈起来。
作为坂东武士中的代表性家族——平氏北条家,对于伊势平氏所掌控的平家政权早已心怀怨恨至深。
只不过一直苦苦忍耐,未曾轻易表露罢了。
待到源平合战拉开序幕之际,敏锐察觉到时机已然成熟的北条家。
他毫不犹豫地倾尽所有力量,去支援自己的女婿源赖朝,全力以赴地协助对方颠覆那摇摇欲坠的平家政权。”
与此同时朱棡通过深入研究“赐姓除籍政策”,敏锐地洞察到了,潜藏在海外就蕃计划中的巨大危机与隐患。
然而朱元璋坚决不愿调整,对待藩王的既定方针策略。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