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28节
这可是执行刺杀行动的大好时机,一旦错过恐怕悔之晚矣!”
说话间姚广孝便从衣袖里取出一张地图,随即命人悬挂在不远处的墙壁上。
“诸位请看,这是朱明王朝皇宫所在地,应天府治所上元县的地图。
我们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搞清楚晋王府在大婚庆典当天的防御部署……”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人都在不知不觉之间,被姚广孝讲述的内容吸引了注意力。
毕竟大家现在心里都清楚,江南世家同盟如今所做的事情,等同于把九族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如果不能掌握准确的情报,不仅那些派出去执行刺杀任务的死士要白死,就连他们这些人也无法顺利离开大明。
就在这时,几人之中年岁最长的苏家老家主苏照,忽然插话道:“道衍大师,你刚才说驻扎在应天府的那部分神机营,将草原上流行的瘟疫带了过去。
这个情报是否准确,不会是锦衣卫故意散播出来的假消息吧?”
始终沉默不语的朱家家主朱霖峰,同样面带忧色地说道:“之前就听道衍大师讲‘宜兴案’相关细节时,在下就觉得这个晋王诡计多端。
他竟然丧心病狂到在追捕犯人的衙役中,隐藏少量的锦衣卫密探。
崇德县寺庙中的那些大师们,倘若不是中了晋王的奸计,又怎会导致200多名无辜僧人惨死呢?”
姚广孝闻言叹了一口气,随即神情悲切的说道:“正是因为那个晋王诡计多端,咱们才要提前从大明境内撤离。
毕竟不管瘟疫的消息是真是假,那些派出去执行刺杀任务的死士,都不可能再活着回来了!”
赵威和苏照互相对视了一眼,后者拿出半枚玉佩递给姚广孝。
“这是老朽和足利直冬之间,传递消息时使用的信物。
只要大师把此物交给对方,他便会带你们前往倭国寻求庇护。”
第306章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姚广孝神色严肃的接过那半枚玉佩,“三位家族请放心,老衲即便豁出自己的性命,也会为江南世家同盟保留一份火种。”
赵家家主赵威伸手拍了拍姚广孝的胳膊,“当年除了被陆秀夫背着跳崖的小皇帝之外,还有一位宋恭帝赵?尚存于世。
根据赵家先祖留下的记录:在至元二十五年十月,元世祖下诏派遣赵?入吐蕃,学习梵书和西蕃字经。
十二月赵?起程,据说是从脱思麻进入乌思藏某地。
其后汉文史籍中,便再无没任何记录。
倘若将来老夫不幸亡于海外,希望道衍大师能够继承赵家先祖遗愿,设法寻到宋恭帝的后人。”
姚广孝闻言顿时肃然起敬,“想不到赵家主的先祖竟然与大宋末代皇帝,有着这样一段渊源。
老衲在此对天立誓,倘若有朝一日可以重返华夏。
必定远赴乌思藏,寻找宋恭帝赵?后人留下的踪迹。
此去倭国必定千难万险,还望赵家主多加珍重。”
古人向来对誓言极为看重,赵威见姚广孝当着众人面前对天立誓,心中不由得大为感动。
然而一想到自己一家接下来的命运,他脸上的神情又变得悲壮起来。
“想我江南赵家好歹也是大宋皇族后裔,如今却要背井离乡远赴海外。
有生之年不知是否还有机会落叶归根,细细想来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老夫的确有些不甘心啊!”
自古以来只要是改革,都必然会形成利益的再分配。
一旦像江南四大家族这样的士绅豪强多了,那么就意味着处于统治阶层的权力者们,可以分配到的利益就少了。
姚广孝一直都坚信,自私和贪婪是人的天性。
毕竟谁也不是圣人,尤其是这些已经滋生野心的江南世家同盟骨干,更加不可能会甘于平淡。
与其让他们留在大明境内兴风作浪,倒不如去倭国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老衲曾经听过一位智者辨经,其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可谓发人深省。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就连民间普通的布衣庶民都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道理。
倘若诸位为了一时得失丢掉性命,失去中流砥柱的江南世家同盟,又岂能在异国他乡占稳脚跟?”
原本受到赵威情绪影响的其他两位家主,顿时有如遭受当头棒喝。
一个人倘若有了自己惧怕和惦记的人,他做事便会多少有些顾忌。
年岁最长的苏家老家主苏照,此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年龄优势,在其他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一锤定音。
“如今咱们已经是骑虎难下,朱明王朝正值开国初期,短时间内很难将其覆灭。
可纵观数千年历史,没有哪个王朝可以做到,一直都是圣天子在朝。
只要朱明王朝出现昏聩无能的君主,就是我等重返江南故土之日。
只要大家要拿出‘卧薪尝胆’的魄力,哪怕我们这一代无法得偿所愿。
只要香火传承不断,终有一天朱明王朝会灭亡在诸位后人的手中。”
已经想得明白其中利害关系的朱家家主朱霖峰,面带愤慨地点头说道:“秦朝与墨家合作虽然横扫六国,但最终却难逃二世而亡的命运。
有鉴于此汉武帝才会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
如今朱明王朝不肯吸收历史教训,冒天下之大不违倒行逆施。
迟早有一天,他们会祸及己身!”
实际上根据历史记载:尽管汉武帝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非常看重,但是他却没有重用董仲舒本人。
一直等待做上高官大展身手的董仲舒,被汉武帝赶出中枢机构下放到地方上,最终只做了一个小小的江都相。
反而是半路出身,由法家改学儒家的公孙弘当上了宰相。
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虽然重视儒家思想,但并不代表自己要把董仲舒的主张全盘照收。
在实际施政过程中,汉武帝只是采纳了‘独尊儒术’,却并不赞成‘罢黜百家’的提法。
这么做的原因,恰恰是由于他看到了秦始皇‘独尊法家,废黜百家思想’带来的恶果。
因此汉武帝吸取了秦始皇的教训,一方面要把儒家抬到至尊地位,同时也吸收各家思想对自己有利的部分。
他一方面采用了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思路,在全国实行统一的政策和法令。
另一方面在执政手段上,汉武帝还是采用法家的思想。
在执行严刑重罚的同时,甚至不惜滥用诸如张汤一类的酷吏。
汉武帝时期的诤臣汲黯,说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
后来的汉宣帝刘询,更是毫不避讳的地教训儿子汉元帝说道:“我汉家制度,是王道、霸道并用的。
王道是儒家思想,霸道是法家思想。
纯粹任用儒家思想,是根本就行不通的。”
如今朱霖峰为了引经据典,不惜篡改历史混淆视听,这让姚广孝心中更加鄙夷所谓的理学。
只是他面上不动声色,反而顺着对方的话说道:“朱家主此言一出,如晨钟暮鼓发般人深省,实在是让老衲受益匪浅。
恰好之前贫僧闲来无事,为朱明王朝的后继之君占了一卦。
此人乃是弱冠之年继位,根本就不具备震慑诸蕃王的能力。
届时必定会有一场生灵涂炭,对于在座的各位来说,那便是上天赐予的良机!”
拄着拐杖的苏照,捋着胡须感慨道:“老朽年事已高,恐怕此生再难回归江南。
倘若真有道衍大师所预测的那一天,希望大家也能到苏家的祖坟上,把这个好消息告知老朽。
那样的话即便到了九泉之下,老朽也可以了无遗憾了。”
又过了大约一个时辰,苏、朱、赵三家的女眷,总算是整理好了各自的行囊。
孤木难支的李子文,也在其他三位家主的威逼利诱之下,最终坐上了前往泉州港口的马车。
看着眼前的高墙大院、白砖黛瓦,姚广孝想起了一句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心里非常清楚,任何时代大家族都能活得很好,真正受苦难的只有布衣庶民。
然而只要晋王殿下制定的计划能够成功,姚广孝坚信迟早有一天,可以改变眼下这种局面。
第307章 十弟你才七岁,还是不要早恋了
“你们老朱家实在是太欺负人了!”
当朱棡当自己之前与姚广孝制定的计划和盘托出之后,魏国公徐达气得差点没当场掀桌子。
坐在一旁的朱元璋,连忙陪着笑脸说道:“徐家丫头不只是你的掌上明珠,也是咱视若珍宝的儿媳妇。
之前老三已经跟咱讲过了,这个计划至少有九成的把握。
天德,你尽管放心,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徐达冷哼一声,“老夫听说倭国只有区区几个小岛,值得咱们大明为此费尽心机吗?”
朱棡面色严肃的说道:“小子早年跟随师傅学习兵法时,他曾说过一番发人深醒的军事理论,至今仍然令小婿记忆犹新。”
在大明的这些开国功臣当中,有不少将领都是农民出身。
其中以徐达、汤和、常遇春最为精通兵法,在征战当朱元璋分别任命他们为帅,帮助自己平定四方骚乱。
尤其是徐达和常遇春,在两人征战四方的过程中,几乎无人能与他们匹敌。
这主要是因为,徐达和常遇春都非常具有军事才能。
两人十分善于调兵遣将,老朱就曾经说过,“在战场嗅觉这方面,没有人比天德和伯仁更敏锐。
他俩虽然从未受过任何军事训练,但总能抓住攻破敌人的最佳时机。”
因此听到是鄂国公常遇春出来的军事理论,不仅徐达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甚至就连朱元璋和朱标都投来了好奇的目光。
“虽然天德和伯仁都是普通百姓家族出生,但他们的天赋极高。
哪怕不是出生在显赫的世家大族,但只要让两人接触到军事方面的东西,他们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学会并大有成就。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