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38节
再加上前几天许多使臣拿出大量银子兑换青盐,如今手中的钱财,想必不足以应付接下来的招商拍卖会。
因此陛下特准各藩属国使臣,直接用粮食去大明钱庄兑换宝钞。
明天上午相关旨意就到会同馆,还请那空膺王子好好把握机会。”
等到王景弘的身影消失之后,站在那空膺身后的暹罗副使说道:“属下听说明国的江南四府去年遭受天灾,如今生活那里的百姓,依然要靠当地的豪强士绅施粥赈济。
现在准许各藩属国使臣,用粮食去大明钱庄兑换宝钞。
说不定就是想用我们手中的粮食,帮助明国解决缺粮的问题。”
那空膺转头看向那名暹罗副使,“就连你这个猪脑子都能看出来,东南夷六十二国的其他使臣,会想不明白这个道理?
只要他们想办法从应天府各地换到粮食,宝钞不是要多少有多少吗?”
暹罗副使恍然大悟,“王子殿下的意思是说,咱们也可以采取同样的办法,从应天府各地换粮食。
可之前由于我们并没有参与‘抢盐’的事情,因此目前只能拿钱去买粮食了。”
那空膺强压心中怒火,“刚才那位厂公已经说的很明确了,明天上午相关旨意才能到会同馆。
只要咱们趁着各藩属国使臣,还没得到消息之前,迅速出手收购应天府市面上的粮食。
那么在接下来的招商拍卖会上,素攀武里就可以比阿瑜陀耶,拿到更多商品的海外代理。”
自从在奉天殿见到颗粒分明、洁白如雪的上等精盐之后,那空膺就下定决心,要拿到食盐的暹罗海外代理。
因为盐是制造胃酸的原料,如果一个人长期不吃盐,他的胃酸就会减少。
同时此人还会出现血压低、头昏眼花、恶心、呕吐,以及没有食欲、疲倦、腹部或腿部抽筋等症状。
如果是在夏天的话,人体出汗比较多,甚至还容易引起中暑。
最为关键的是,假如阿瑜陀耶密使拿到食盐的暹罗海外代理,就等于将素攀武里的上等精盐市场交给他人垄断。
反之那空膺则可以通过倾销等手段,让阿瑜陀耶的百姓吃上精盐,从而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
实际上像这种看似奇思妙想的谋略,朱棡早就已经与朱元璋讲过了。
“只要这种良性竞争处于一种可控的范围内,朝廷就可以坐观成败。
没有必要为了所谓‘天朝上国’的面子,将整个大明置于危险的漩涡中。”
朱元璋点头说道:“你说的这些道理,咱都已经明白了。
是否选择为藩属国主持公道,主要还是看这件事情对于朝廷的利弊如何。
只是咱有一点想不太明白,你允许参与勘合贸易的藩属国,用粮食兑换大明宝钞。
如果他们想办法从应天府各地换到粮食,势必会造成粮价上涨。
那些赈灾施粥的江南四府士绅,岂不是要吃亏?”
第321章 在“提篮桥”深造过的都知道,做假账有21种手法
朱棡面色凝重的说道:“虽然李进采取了抽签施粥的方式,防范士绅们做手脚,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中饱私囊的空间。
凭借手里掌握的算学人材,这些士绅可以将账簿做得天衣无缝。
除非朝廷能够找到真正的‘暗账’,否则他们就可以明目张胆地骗取赈灾报销款。”
根据历史记载:作为单式记账法的初形,文字叙述记录法早在2424年之前的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简单的来说,这就是对每笔收支事项,流水账式地登记时间、地点、内容及收支数量。
然而根据后世史学家考证:商朝的文字叙述记录法不拘一格,并没有固定的记录格式。
后来单式记账法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会计对象名称。
人们运用入和出作为记账符号,这时就有固定的会计记录格式。
每笔经济事项记录,一般有以下两种模式。
①经济事项发生的时间→会计记录符号→会计对象的名称→数量(金额)及计量单位
例如:正月廿二日,入粟两百石。
②会计记录符号→会计对象的名称→数量(金额)及计量单位→经济事项发生的时间
例如:入粟两百石,正月廿二日。
至于所谓的复式记账法,在唐、宋时期便已经开始萌芽,至明清时期得到繁荣发展。
其中经历了从三脚账到龙门账,再到四脚账的发展过程。
简单理解三脚账,就是一种不完全的复式记账法。
通过将交易划分为两类,使用不同的记账规则。
①非现金交易的转账事项:复式记账,记录两笔,同时计入来账和去账。
②现金收付事项:单式记账,只记录现金的对方,现金则略去不记。
所谓单式记账和复式记账的区别,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
李公子花500文钱买了一瓶酒,如果用单式记账表述就是:酒柜多了瓶价值500文的酒或者兜里的现金少了500文钱。
复式记账则是酒柜多了瓶价值500文钱的酒,和兜里的现金少了500文钱。
这么一比较,复式记账的优点就很明显了。
1.比单式记账法记账更全面。
根据上面的例子,单式记账法只能知道,多了一瓶酒或者少了500文钱。
复式记账既能知道多了一瓶酒,也能知道现金少了500文钱。
2、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的准确性。
如果记账发生错误,这种平衡将被打破。
根据上面的例子采用复式记账,如果记酒柜多了瓶价值500文钱的酒,和兜里的现金少了499文钱。
查账人员立马就能发现问题,499和500对不上,相比之下单式记账就无法及时查明此类问题。
3、复式记账法较好地体现了,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能够全面地、系统地反映资金增减变动的来龙去脉及经营成果。
还是上面的例子,采用复式记账,可以很直接的知道花钱买了一瓶酒的事实。
单式记账因为只记一项,就不知道酒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钱花哪去了?
当然复式记账的缺点也非常直接,就是比单式记账更复杂。
于是后来便有了龙门账,就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
在其下又分列若干项目,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分项核算。
通过“进-缴=存-该”,进行试算平衡。
至于四脚账就是在三脚账、龙门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古代比较成熟的复式记账法。
四脚账遵循“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有个比较完善的账簿组织。
然而无论是哪种记账方式,在大写记账规矩被朱元璋发明之前,会给做假帐留下充足的空间。
当然即便是在后世会计制度极为完善的情况下,做假账的高手依然是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至少有位在“提篮桥会计进修学院”深造过十年的朋友,就曾经对朱棡说过一段触目惊心的话。
“如果再给我一个做假账的机会,我至少有21种手法,让你们所有人都查不出来!”
在听对方讲完做假账的21种手法之后,朱棡瞬间就认可了那句话。
“好的会计都在监狱里!”
当然在古代作假账,可不是被老板送进监狱那么简单,被灭口那都是家常便饭。
因此帐房先生和史官一样,都具备一项特殊的保命能力。
前者叫做“明暗账”,后者叫做“春秋笔法”。
负责做假账的帐房先生,在将“明账”拿上去交差的同时,还会保留一本“暗账”。
这样一来哪怕帐房先生被老板灭口了,这本“暗账”也能让老板在将来的某一天,陪他去黄泉路上团聚。
负责编撰史书的史官,在将“正史”拿上去交差的同时,也会保留一本“野史”。
这样一来哪怕所有当事人都死了,后世子孙也可以通过掺杂部分真相的“野史”,让皇帝和高官的人生污点无所遁形。
然而“暗账”和“野史”一样,是不可能被人轻易找到的。
于是朱棡想到了另外一种办法,让做假账的江南四府士绅自食恶果。
可还没等他开口,马皇后便迫不及待地问道:“骗取赈灾报销款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势必会给朝廷带来巨大损失。
棡儿,你可有什么办法,为你爹排忧解难吗?”
似乎已经想到什么的朱元璋,笑着对朱棡说道:“正好咱也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不如我们父子将自己心中所想写在手上,看看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如何?”
结果朱元璋写的是“大写”,朱棡手心上的字,则只有一个“21”的阿拉伯数字。
“咱这个‘大写’指的是大写记账法,你这个符号是什么意思啊?”
面对不耻下问的老爹,朱棡直言不讳地说道:“这是古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后来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因此也被人称为‘阿拉伯数字’。
别说是大写记账法,即便儿臣教给那些钱粮师爷的借贷记账法,也有二十一种做假账的手法可以操作。”
说话间朱棡便将自己在后世了解到的“做假账21法”,一股脑地告诉给了朱元璋。
杀气腾腾的朱元璋,站起身怒目而视道:“老三你老实告诉咱,这些做假账的手法是你一个人懂,还是那些钱粮师爷都明白?”
第322章 改革户部弊政只需八个字:财权分离,互相制
朱棡心里非常清楚,朱元璋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是因为做假账的本质,就是在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
这种虚假的财务信息,会给皇帝造成对国库现有情况的误判,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决策。
之前户部侍郎张易一问三不知,被朱元璋就地免职,根源就在这里。
在大明的户部里面,有一位户部尚书、两位户部侍郎。
这三人的工作互相不搭调,按照后世的标准甚至都可以说,他们是三个不同部门的官员。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