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39节
一个户部侍郎有自己单独的公署,并直接对朱元璋负责。
他的工作是直接向皇帝汇报的,并不经过户部尚书。
这位户部侍郎的工作,仅限于督理银库和粮储,不参与户部的其他工作。
有时这位户部侍郎会被提升为另外的“户部尚书”,也就是大明有可能同时出现两位户部尚书。
另一个户部侍郎则更干脆,此人的工作通常是外派。
比如作为管理运河的特使,或者去边陲之地管理军事补给。
换句话说,平时这位外派的户部侍郎都未必在应天府。
随时都有可能会被提拔为户部尚书的储备干部,户部侍郎张易玩忽职守到近乎无能的地步,这是朱元璋绝对无法容忍的。
尤其是听朱棡讲完做假账有21种手法之后,朱元璋下意识就想到,户部很可能存在大问题。
他害怕再出现个“空印案”,那样如何处理涉案官员,将会成为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情。
毕竟朱元璋不能像处理那些掌印官员一样,把大明十三个行省的钱粮官员都拿掉。
如果真那么做的话,大明的天恐怕就要塌了,也没有人敢审这个案子。
想到这里,为了安抚朱元璋破碎的道心,朱棡一脸感慨地说道:“为官自然应该做清官,然而清官也要明白贪官的套路才行。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有随机应变能力的清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最终打倒那些贪官。
当然对于如何改革户部的诸多弊政,儿臣认为只有八个字可行。
财权分离,互相制约。
两者之间有矛盾才是正常的,这也是很常见的。
毕竟一个是花钱的,另一个是限制花钱的。
作为花钱的人,谁不想无限制花钱呢?
因此一个整天想着有钱随便花,另一个就负责要求前者,按规定去花这些钱。”
一直沉默不语的马皇后,忽然语出惊人道:“一个法治缺失的王朝,无论是谁都会向往权力和金钱。
因为这些东西,能让大家成为别人眼中的人上人。
然而一旦权力不可控,那么谁也无法避免自己被其吞噬。
棡儿之所以建立大明钱庄,就是为了让户部官员按规定去花国库里面的钱。”
朱棡点头说道:“娘不愧是与长孙皇后齐名的‘千古十大贤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儿臣创建大明钱庄的初衷。
用银子兑换食盐,就是大明钱庄收敛财权的一次尝试。”
听到朱棡提及“千古十大贤后”,朱元璋笑着说道:“咱之前听年过古稀的宋濂讲,历史上的皇后,到现在足足有近300位。
你说能够称为‘贤后’的只有十人,那除了咱妹子和唐朝的长孙皇后之外,其他八人分别是谁啊?”
看老爹的眼神一副迫不及待的模样,朱棡哪怕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如果不把马皇后排第一会是什么后果。
“第十名,窦漪房。”
看到朱棡在纸上写下窦太后的名字,朱元璋若有所思地说道:“根据宋濂所言,窦漪房原是普通的农家女。
然而她虽然是平民出身,但却生得容貌过人。
在汉惠帝时期,窦漪房进宫伺候吕太后。
后来她被赐与代王刘恒,负责监视对方的一举一动。
结果窦漪房却被刘恒感动,最终帮助其夺得了皇位。
因她出身贫苦人家,更能体会到百姓们的悲惨遭遇。
窦漪房常劝汉文帝躬行节俭,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同时窦漪房也是华夏最后一位,附庸黄老思想的统治者。
在她的影响下汉朝继续采用,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之政策,最终将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
据史书记载:窦漪房谋传胶东,略承沛公;方流观津,名留汉卿。
她的时代上承汉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的确可以称得上一代贤后。”
朱棡闻言纠正道:“其实窦皇后在年少时,就已经头发越来越少。
最终甚至发展成秃头,她的家人常为此感到不齿。
每逢七月七日夜,窦皇后的家人们都出门看织女,唯独不许她出门。
因此窦皇后虽然是平民出身,但确实称不上‘容貌过人’。”
朱元璋略显尴尬的说道:“咱也是被景濂给骗了,好在他如今受到‘胡惟庸案’牵连,已经被流放到四川茂州了。”
帝师在明朝是个特别的群体,他们身居高位影响举足轻重,几乎满足了读书人对于事业的所有梦想。
然而朝夕陪伴在朱元璋周围,近距离接触朝堂争斗,却又是个高危职业。
不但自己往往难得善终,而且甚至还有可能累及家人。
虽然宋濂人生辉煌的顶点,是在应天府为朱元璋和大哥朱标讲学的日子。
然而如履薄冰的帝师生涯,在朱棡看来远远不及宋濂在浦江执教郑义门时,过得那么充实和快乐。
作为大明的“首席秘书”,宋濂经常跟随在朱元璋身边。
尽管因此知道很多朝廷机密,但他却守口如瓶从不向外泄露,如同朱元璋的密码箱一般严谨。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元璋对宋濂的这种作风非常欣赏。
他经常当着大臣的面称赞宋濂,“景濂侍奉咱这么多年,未尝说过一句假话,也从不对别人说长论短。
这不就是上古所说的贤人君子吗?”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贤人君子,却被牵扯进了“胡惟庸案”。
如果不是朱棡去求马皇后,在其斡旋下改判为流放,宋濂差点就被朱元璋砍了脑袋。
一想到历史上身披枷锁的宋濂,在长途跋涉和折磨中死在了奉节一带,朱棡就觉得有些惋惜。
“爹,儿臣为了加强对藩属国的管控,朝廷应该设置同知使一职。
宋濂之子宋璲和宋慎有大才,可以分别担任琉球的正副同知使。”
第323章 重八,你想让大明以后的太子,都找不到老师吗?
朱元璋有些愤愤不平的说道:“就为了这个黄土都快埋半截的宋濂,你大哥跑去跳水自戕。
妹子为救宋濂斋戒向咱抗议,后来爹只是将他贬到蜀地的茂州去,这就已经是法外施恩了。
如果换作是别人,这么逼着咱改主意,宋濂的儿子和孙子都得性命不保!
现在老三还想替他们求个官职,把朝廷的脸面当成什么了?
说好的天子金口玉言,动不动就收回成命,让咱以后还怎么号令百官?”
对于大哥跑去跳水自戕的事情,朱棡到现在都心中还怀有愧疚之意。
因为就是他怂恿朱标,实施“一哭、二闹、三上吊”的。
结果朱标哭着对朱元璋说道:“在师傅的教育下,儿臣饱读儒家经典和正史。
深知作为性格仁慈的后继之君,自己必须要给老师求情,如此才能显示出尊师重道之意。
况且儿臣愚钝,已经没有别的师傅了。
恳请陛下怜悯师傅老迈,免了他的死罪吧!”
朱元璋闻言非常生气的对朱标说道:“那就等你做了皇帝之后,再去宽恕景濂好了。”
朱元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等老子死了,你再给宋濂平反吧。
他这句话份量很重,一方面告谕朱标,自己处死宋濂的决定不会改。
另一方面敲打朱标,做好太子监国的本分,别总管老子的事情。
谁知朱标告别老爹后,跑出去就在御花园里面跳水自尽了。
还是左右随从及时将他救起,这才没有酿成悲剧。
事后朱元璋既高兴又生气,“傻儿子,咱下令杀的人,关你什么事啊?”
紧接着他在书房看《三国演义》,转念一想,“太子这次自尽,正好看出他身边那些人忠心与否!”
于是朱元璋命锦衣卫找遍了,当日跳水救朱标的太子侍从。
凡是穿着衣服进入水中救朱标的,一律都连升三级。
只要是脱了衣服才进入水中救太子的,不论什么理由全部斩首。
在行刑之前,朱元璋让朱棡对他们说了这么一番话。
“咱的太子都已经溺水了,还要等你们脱衣服再救吗?”
直到此时朱棡才恍然大悟,这个典故和《三国演义》里面,“耿纪谋反”那段如出一辙。
三国时期耿纪谋反,曹操事后问道:“谁去击贼,谁闭门不出?”
凡是闭门不出的,赏赐回家。
凡是出门击贼的,全部斩首。
曹操对此给出解释是,“你们都是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我自有虎贲军那些赳赳武夫去平叛,谁让你们去击贼的?
你们哪里是击贼,实则就是助贼添乱耳!”
朱棡现在只后悔,自己没有理会那句俗语。
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
以前他一直以为,这是因为《三国演义》里面描写了大量的权谋,以及复杂的政治斗争。
老年人读了之后,可能会唤起自己过去的经历和遭遇,产生英雄迟暮的感慨。
谁知到了朱元璋这里,直接学以致用。
他利用《三国演义》描写的权谋,用于对太子身边的侍从,进行打击报复。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