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426节

  这事儿要是办不好,辜负了父皇的期望不说。

  咱大明的好机会,可就错过了呀,孤王怎能不急呢?

  你看看这天下的百姓,哪一个不是眼巴巴盼着日子能越来越好。

  我身为晋王,肩负着这一方之责。

  那是得尽心尽力呐,可不敢有丝毫懈怠呀。”

  方淑秀听了这话,并没有立刻反驳。

  她反而是微微蹙起那弯弯的柳眉,灵动的眼珠轻轻一转,像是在脑海中迅速组织着合适的话语。

  随后方淑秀轻轻在朱棡身边坐下,身子微微前倾。

  她将双手交叠放在腿上,眼神专注又带着几分俏皮地看着朱棡。

  只见方淑秀不疾不徐地轻声说道:“殿下,您的心意淑秀怎会不懂呢?

  您心怀天下,一心想为大明谋福祉。

  这是您的大义,也是淑秀敬佩您的地方呀。

  只是这做事就好比那烹茶,火候过了茶味儿可就苦了,反倒失了原本的香醇。

  您如今这般没日没夜地熬着,身子就如同那被烈火炙烤的茶叶。

  时间久了,怕是要伤了根本呀。

  到那时就算有再好的法子,您没了精力去施行,那岂不是更让这大好机会白白溜走了嘛!”

  说着方淑秀抬眸望向窗外,那窗外是沉沉的夜色。

  月光洒在庭院中,勾勒出斑驳的树影,宛如一幅水墨画卷。

  她像是从这夜色中汲取了灵感,转头看向朱棡,眼眸中闪烁着灵动的光彩。

  只见方淑秀继续说道:“您瞧这黑夜,看着黑沉沉的,让人觉得迷茫无助。

  可它呀,也孕育着黎明的希望。

  就像您现在做的这些事儿,虽然繁杂困难,如同这漫漫黑夜,但只要您稳住心神,劳逸结合。

  等养好了精神再去应对,那可不就如同等来了破晓时分,一切都会清晰明了起来嘛。

  您要是累垮了,那这希望的曙光可就难照进来了呀。”

  朱棡听着方淑秀这一番巧妙又充满智慧的劝慰,心中颇为触动。

  他看着眼前这个聪慧伶俐、总能用独特视角来开导自己的女子,不禁展露出一丝难得的轻松笑意。

  朱棡伸手握住了方淑秀的手,轻轻拍了拍。

  他有些感慨地说道:“淑秀,你这张小嘴呀,就像那能解开千般结的灵犀巧舌。

  总能说出这般暖心又有理的话来宽孤王的心,我又怎会不知你是为我好呢。?

  只是这心头的担子实在太重,我一时半会儿难以放下呀。”

  方淑秀回握住朱棡的手微微用力,似是想给予他力量。

  同时她嘴角上扬,露出一个俏皮又自信的笑容。

  “殿下,担子重,咱就慢慢挑嘛。

  您平日里教导我们,做事要稳扎稳打。

  如今到了自个儿身上,可也不能忘了这话呀。

  您且放宽心,不管怎样,淑秀都会一直在您身边陪着您的。

  有什么难处,咱们一起想办法就是了。

  您要是不信呀,咱们可以打个赌。

  您听了淑秀的劝,歇一歇。

  过些时日再来看这事儿,说不定就能事半功倍了呢。”

  朱棡看着方淑秀那坚定又带着几分俏皮的眼神,心中满是感动。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淑秀,有你在身边,真好啊。”

  随后朱棡的眼神,又不自觉地望向了窗外那沉沉的夜色,那无尽的黑暗仿佛能吞噬一切。

  可此刻在方淑秀的劝慰下,他虽仍有忧虑,但那满心的烦闷却好似减轻了几分。

  只是那为大明兴盛贡献力量的信念,依旧如同黑暗中的明灯,始终熠熠生辉从未熄灭过。

  也正是这盏明灯,始终指引着朱棡坚定地向前迈进。

  哪怕身处这重重迷雾之中,他也未曾有过一丝退缩之意。

  且说这财政新规有关的商税调整一事,朱棡那可是下足了功夫。

  他心里明白,这商税关乎着藩地乃至整个大明的商业兴衰,容不得半点马虎。

  于是朱棡差人把藩地里,那些个经验丰富、精通账务的账房先生们,都一一找到了太原晋王府。

第435章 晋王厅中聚众贤,共商税费意拳拳

  秋日的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班驳地洒在太原晋王府那宽敞无比的议事厅里。

  给这满室的庄重,又添了几分融融的暖意。

  众人陆陆续续地赶来,不多时便已齐聚一堂。

  众人围坐在那古朴大气的议事厅里,朱棡身着一袭锦袍,端坐在主位之上。

  他先是微微挺直了脊背,那身姿仿若苍松一般挺拔。

  瞬间一股强大的气场,自朱棡身上弥漫开来。

  那是一种久居上位者历经岁月沉淀,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威严。

  在场众人只觉心头一凛,下意识都收敛起了几分随意。

  坐姿愈发端正,神色间满是恭敬。

  只见朱棡面色郑重其事,深邃的眼眸缓缓扫过众人。

  随后他轻轻清了清嗓子,这才缓缓开口说道:“诸位先生,今日把大家伙找来。

  想必各位心里,也都跟明镜儿似的。

  此次商税调整,那可是干系重大啊!

  这事儿办好了,咱山西的商业那必能如那春日繁花,愈发繁荣昌盛。

  咱大明的国库也能日益充盈,有了银子,诸多利民之事方可大展拳脚呐。

  可要是办砸了,那后果……

  哼!不堪设想呐!

  所以咱们须得一起商议制定出,更为详细的盈利评估标准和税收优惠政策,

  要让那些个商人们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晓自己该交多少税,绝不能再似从前那般糊涂账一堆。

  也要让商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咱们这是在为大家着想,为这大明的商业长远计呐。”

  账房先生们听闻,纷纷点头称是。

  一时间,厅里响起一片附和之声。

  随后众人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紧接着便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

  一位戴着眼镜,看着颇为精明的账房先生率先拱手站了出来,此人正是来自蒲州(后世的永济)的展先生。

  根据蒲州乡俗:经商者以善于审时度势、明辨物产而获利。

  因而他们经营商业,有一生中数次改变行业的,甚至一年中数次改变行业的。

  但也有世世代代一种行业不变的,那就是盐商。

  明初蒲商业盐,以经营淮盐者居多。

  朱棡那些生产白盐的盐场,就是依靠蒲州盐商发展起来的。

  如今商税调整一事,他自然也就不能忽视来自蒲州的声音了。

  此时只见那位展先生上前一步,恭敬地朝着朱棡一揖到地,随后朗声说道:“殿下,依在下之见,这盈利评估标准,可得细致到每一笔进出货呀。

  就好比那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绸缎铺子,一匹绸缎一匹绸缎地算。

  进了多少匹绸缎,进价几何,这都得一一记录在案呐。

  再者卖了多少价钱,成本多少。

  中间的损耗几何,也都得有个明确无比的账目。

  如此这般,该交多少税,那自然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呀。

  省得以往总是含糊不清,商家们心里头整日揣着个小兔子,没个底儿。

  咱们收税的时候也是麻烦不断,今儿个扯皮,明儿个争执的,可不利于咱这商业的安稳呐。”

  朱棡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

  他用手轻轻敲打着扶手,那节奏似是在为这一番言论打着节拍。

  只见朱棡笑着说道:“嗯,展先生此见甚是有理啊!

  这细节之处确实关乎成败,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嘛。

  还望诸位都能畅所欲言,莫要有所顾虑。

  咱们集思广益,定要把这方案做得尽善尽美才好,这可关乎着咱山西乃至整个大明商业的兴衰呐。”

  众人听了朱棡这话,更是来了劲头,讨论之声愈发热烈。

  就在这时另一位年长些的账房先生,手捋着胡须,缓缓站起身来。

  正是晋商票号的账房先生代表,来自平遥的雷先生。

  洪武二年,大水成灾,冲垮了平遥的西城墙。

首节 上一节 426/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