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149节
所谓“圣贤”,是因为他有对底层百姓最深沉的关切,这是因为他的出身就是底层,吃过底层的苦,甚至在家破人亡独自流浪这一点上,比很多普通底层百姓都要惨得多。
同时,朱元璋绝不会受到道德的束缚,为了权力,朱元璋同样可以做出泅杀小明王的事情,这是因为所谓义军,其实在很多时候,生存逻辑跟“盗贼”是没有区别的,盗贼要火并才能壮大,义军也是,盗贼必要时刻要接受朝廷的招安,义军也是。
而“豪杰”,反而是朱元璋最出挑的一点,如果只有圣贤和盗贼这两种属性,那么朱元璋不会成为朱元璋,或者说,跟他同样出身底层的义军领袖还有很多,却都走不到最后扫平天下驱逐鞑虏这一步。
所谓豪杰,亦是英雄也。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正是这股英雄气概,才能让朱元璋在极端的圣贤和盗贼中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三者在一起,构成了他稳定的内核。
而朱雄英跟他一样,但并不完全一样。
朱雄英虽然小的时候锦衣玉食,但在八岁那年以后,就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开始了贫穷但独立的生活,让他体会到了普通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并且因此始终没有失去对于普通人的怜悯,这就是朱雄英的圣贤属性。
但是,朱雄英的人生经历里,是比较缺乏后两种属性的,也就是豪杰和盗贼的经历。
豪杰的经历,可以通过让他参与战争、巡视地方,来培养他的能力威望与身上的气场,但盗贼的经历,却是朱雄英现在的身份所无法获得的。
因此朱元璋主动地,把自己过去那些或许称不上有多光彩的经历,讲授给了朱雄英。
这并不是让朱雄英意识到自己的皇爷爷或许并不是那么的伟大,而是让朱雄英知道,这世界上更多的人,都是为了利益而进行行动的,不要把所有人都想的太好.当然,也不要把所有人都想的太坏,要同样抱有一些最基本的善意。
朱元璋知道,眼前的大孙,不仅有着出色的才干和勇气,更有着一颗为国家着想的赤子之心,这样的儿郎,正是大明未来的希望所在,但同样朱雄英也要认清,在未来的路上,同样也有很多不怀好意的人。
不过,朱元璋没有说的太深,这些东西,朱雄英只需要知道就行了,而一切能够阻碍他的东西,其实朱元璋都会帮他铲除掉的,有些事情朱雄英知道,而有些事情,朱雄英则是永远不会知道。
马皇后慈祥地看着朱雄英,大孙经历过了战争的锻炼,气质明显变得不一样了,以后一定能够为大明创造更多的辉煌,这一点她很坚信。
而后,话题转向了接下来大明发展的方向。
这次对安南的军事行动,给大明赢得了更南方的港口,并且威慑了这些南方国家,但是大明的影响力,还是没有完全达到整个南洋,毕竟更南方还有苏门答刺、三佛齐、满者伯夷、瓜哇、泞泥等国家。
而鲜为人知的是,当年蒙古人,是征过爪哇的。
事情起因也是外交事件,爪哇岛上信诃沙里国的国王,把元朝使者“黥其面而逐之回国”,忽必烈大怒。
至元二十九年,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战舰组成的海军,从福建行省泉州渡海,共两万余人在亦黑迷失、史弼、高兴率领下远征爪哇,顺利登陆爪哇岛,并联合了满者伯夷王国的国王克塔拉亚萨.《元史》称满者伯夷为“麻偌巴歇”,是后来爪哇国的国都。
双方联合攻打信诃沙里国叛将贾亚卡特望,灭信诃沙里国,而满者伯夷国王克塔拉亚萨随后反戈,利用元兵麻痹大意之机进行突袭,打退元军,统一爪哇。
所以,现在的满者伯夷,不叫王国了,而叫帝国。
作为南洋最具支配力的国家,满者伯夷帝国把三佛齐王国打的节节败退,势力不再局限于爪哇岛,而是向着周边广大的海域延伸,直到满刺加半岛、巽他群岛。
所以,大明如果想要继续扩展自己在南洋的势力,那么免不了跟满者伯夷帝国,产生碰撞。
不过好在满者伯夷帝国这些年的扩张,也引来了不少敌人,大明潜在的盟友,也相当不少。
嗯,之所以知道这些信息,是因为在洪武三年的时候,满者伯夷的国王昔里八达拉就派遣使者来应天府奉献金叶表,与大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所以双方并不是没有互相了解的。
实际上跟很多的印象流完全不同,大明在洪武时期,与周边的绝大部分国家都有来往,并且根据元朝遗留下来的典籍,对于这个世界更西边究竟有什么,也有初步的了解,并非是因为海禁政策而对世界一无所知。
“大明要想继续扩展在南洋的势力,这些对手肯定是不可避免需要面对的,满者伯夷帝国虽然看起来强大,但问题还有很多骤然兴起,统治了那么多的岛屿和民族,跟咱们大明重新统一华夏还不一样,满者伯夷帝国统治下的那些地方,原先都是独立的国家,信仰、语言、文化、风俗各不相同,满者伯夷帝国只是用暴力手段,强行把他们捏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国家,而且周边还有相当多的敌对国家,所以孙儿认为,我们可以先从周边小国入手,逐步蚕食其势力范围,毕竟在没有爆发彻底冲突的时候,对方是不敢跟大明直接翻脸的。”
朱元璋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大孙所言极是,南洋诸国虽然分散,但若能有合纵连横的手段,便可形成合力,最终对满者伯夷帝国形成包围之势。”
朱元璋没说的是,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但当年秦灭六国,又何尝不是用耐心一点点堆积起来的呢?
只不过对付一个骤然兴起,短时间内靠武力统治了诸多岛屿的满者伯夷帝国,难度完全不在一个水平就是了。
大明甚至不需要像征安南一样亲自下场,只需要用外交和经济的手段,来影响南洋的局势,就已经足够了。
所谓“战后之战”,这些在征安南之战以后,发生的连锁反应,朱雄英早就已经在脑海里想的差不多了。
接下来的下南洋计划,第一步,是加强与周边小国的联系,通过外交手段和经济援助等手段,逐步赢得这些小国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也要派遣精干的探子深入满者伯夷帝国境内,了解其军事布局和内部矛盾等信息,为将来的事情做好准备。
第二步,是利用大明的远洋水师优势,逐步蚕食满者伯夷帝国的势力范围,先从一些孤立无援的国家入手,伸出援手,逐渐扩大大明的势力范围,加强与其他潜在盟友的联系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对抗满者伯夷帝国。
第三步,是当大明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与满者伯夷帝国展开决战,利用大明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精心的战略布局,一举击败满者伯夷帝国,确立大明在南洋的霸主地位。
而这种决战,一定是水师决战,下南洋给大明带来的财富,同时也能够加速大明造舰的过程,这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而且随着大明的工业能力不断提升,再加上搞钱速度的增加,大明的远洋舰队规模只会逐年猛增。
毕竟哪怕是刚刚造了初步计划中的十分之一多一些,大明舰队就足以横扫包括安南国在内的这些南方邻国的水师了,而即便是南洋的那些国家,因为地理因素的原因,水师在军队里面的占比更大,也一定是比不过大明的,毕竟大明不仅舰船的吨位越造越大,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先进火炮列装。
所以说,时间其实是站在大明这一边的。
第257章 “斡脱”
京城,莫愁湖畔的别墅内。
微风轻拂,湖面波光粼粼。
因为靖宁侯叶升、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等几位率领京城上十二卫部分部队出征的将领回来,因此,包括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东筦伯何荣在内的等蓝玉小圈子的成员们,也同样是给他们设宴接风洗尘。
若是在内城,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哪怕合理合法,也多少有些扎眼,但在内外城之间的莫愁湖,便颇有些流连风月的雅趣了,锦衣卫也不会盯着太多。
别墅内却不见喧哗之声,只有低低的交谈声。
正常来讲,都是每个人分开,单独一张餐桌或者案几的,而这时候,他们却围坐在一张精致的圆桌旁.此次聚首,其实除了接风洗尘,也不为别的,正是为了讨论征安南之战中朱雄英的出色表现,以及他是否能成为大明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而这种事情,自然是亲历者先发言最为合适。
靖宁侯叶升率先打破了沉默,他轻咳一声:“此次征安南之战,吴王的表现不可谓不佳,便是普通士卒,也合该拣拔于行伍之间,更何况其智非凡,诸位以为,吴王是否具备了潜质?”
叶升的话,省略了“潜质”前面的几个字,但是众人都听得明白。
此言一出,众人皆陷入了沉思。
这次征安南,参与了富良江水战,以及后勤辎重运输的舳舻侯朱寿眉头紧锁,缓缓开口:“吴王的确不凡,适当的示好是没问题的,我们三人这次都这么做了,但继承之事非同小可,不可草率决定下注.对我们而言,下注当然有好处,但不下注也没坏处。”
这么做,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讲,其实是最稳妥的,毕竟皇位继承权这件事情,从来就没有什么是百分百的,更何况,朱元璋现在还在位,朱雄英是第三代,属于为时尚早,是为以后铺路。
正是因为是为以后考虑,所以他们有的是时间,在不需要仓促做决策的前提条件下,也就能够慢慢去观察,思考周详后再进行布局。
而且这里面也有一重考虑,那就是如果太早的全面表态支持朱雄英,其实对于他们来讲,是不利的因为朱雄英在未来可能十年、二十年都不会登上皇位,而这漫长的时间里,如果他们太过支持朱雄英,那么很难说朱标作为现在的太子以后的皇帝,会不会猜忌他们。
总而言之,就是这一切都太早了。
适当示好没问题,有个立场倾向也没问题,但全面站队对于他们来讲是非常不划算的,既不能在几年内见效,还会引来猜忌,完全没有必要,毕竟时间这么长,很多事情都是说不准的。
“我认为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看看吴王在未来的表现,倒不是说能力方面,而是心性。”
朱雄英的能力经过之前诸多事件,还有这次征安南之战的验证,对于他们来说,未来成为一个允文允武的帝王,起码下限已经是有保证了。
因此,朱雄英的能力不需要再观察,他们需要进一步确定的,是心性。
在这個世界上,最无情的就是帝王。
谁能看出来杨广被太子压着的时候,那副恭谦下士、孝顺父母的模样是伪装的?谁能看得出来“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的英雄天子高洋,年少时唯唯诺诺、沉默寡言,也是他避免父兄猜忌的伪装?
而这些功臣勋贵,在身处当下的条件下,是看不清未来五年、十年、十五年,大明的局势是究竟会如何发展的,更无法看透朱雄英的内心。
因此,朱雄英表现得越坚韧克制,越有才华,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会让这些功臣不敢轻易下注。
相反若是朱雄英表现得跳脱一些,得胜还朝后沾沾自喜一些,才会让他们放下戒心,认为这不是朱雄英的伪装。
当然了,这种事情说起来复杂,若是朱雄英真这么做了,还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是好是坏也说不好就是了。
不过不管怎么讲,毕竟朱雄英的身体里流着常遇春的血,毕竟他是功臣勋贵们最适合的人选。
所以哪怕不着急把所有筹码都压上去,但经过了这次考验,功臣勋贵们都已经认可了朱雄英的能力,接下来就是不断地接触、示好,加深双方的了解,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绑定在一起。
定远侯王弼点了点头,补充道:“不错,吴王虽有才,但心性还需验证,我们不能仅凭一战之功就轻易下定论。”
不过这群人里,虽然有这些资历侯爵,相对老成,但也有性子直的武夫。
鹤庆侯张翼则显得更为直接:“我看吴王就是个好苗子!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将来必成大器,若是由他继承大统,大明定能创造一个盛世出来,你我家族后代也能沾些恩泽。”
普定侯陈桓和景川侯曹震相视一笑,没有直接表态,但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张翼言论的认同,但也只是部分认同。
实际上,虽然同样是侯爵,但侯爵和侯爵之间,也是不一样的,像他们这些资历较为浅薄,或者是战功比较少的侯爵,更渴望通过押注一个稳定的未来继承人,来获得他们无法在战场上获得的东西。
这也不难理解,名将也分三六九等,更何况不是所有武臣都有机会证明自己成为名将的,更多的还是这种能在史书上留名,但战功并不算多么卓著的将军。
一方面是天赋,战争天赋,另一方面则是时运,要是没有元末乱世,就算是徐达、常遇春,也只能在家种田而已,而这是大的时运,从个人小的时运来讲,可能一步走得慢了,以后就没有机会了,这都是很正常的。
鹤寿侯张翼则静静地坐着,似乎在权衡利弊,并没有说话。
东筦伯何荣轻抚着下巴上的胡须,缓缓说道:“皇位继承之事,关乎国朝未来,我等身为勋贵,自当谨慎行事。依我看,我们不妨暗中观察吴王一段时日。”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是一个重大议题,需要慎重对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肯定会更加关注朱雄英的一举一动,以期能为他日的选择提供参考。
而对于桌旁空出的一张椅子,众人却都不约而同地并没有多说什么。
——这张椅子是户部侍郎傅友文的。
而此时,傅友文正领了圣旨,与吴王朱雄英在一起盘账。
盘的,自然是这次下南洋的收获。
南安侯俞通源的远洋舰队,已经返航回到了大明,大多数都留在了福建的船厂进行整修,也有一小部分,进入长江来到龙江船厂进行整修。
而与之对应的,则是远洋舰队的官兵们,也需要放个长假,好好地休息了。
毕竟人和船,都是会磨损的。
龙江船厂,夏末的夕阳洒在宽阔的江面上,波光粼粼,映照着岸边忙碌的身影。
船厂内,工匠们正忙碌着对返航归来的船只进行细致的整修工作。
正在整修的舰船在船台上抽水后被“架”了起来,虽然出航的时候,每天水手都会清理舰船表面的甲板,让舰船看起来比较干净,但实际上舰体的水线下面是清理不到的,而返航后,船只就需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去除船体上的污垢和盐分,污垢除了海藻和各种贝壳,就是海里乱七八糟的东西,都随着船只航行附着在了上面,而之所以要去除盐分,则是因为盐分对船体有腐蚀作用,虽然不明显,但是如果不去管它久了,就会锈蚀扩散。
除此以外,因为一些作战任务和风浪、撞击等损害,还需要对船体进行检查和修补包括修复破损的船板、更换腐朽的木材、加固船体结构等。
与这些任务量相当繁重的工作相比,索具与帆篷的整修反倒是挺轻松的活计,毕竟除了风帆战列舰以外,其他的宝船用的帆都是硬帆而且不太多,所以只需对索具进行润滑、紧固和更换破损的部分,对帆篷进行清洗、修补就够了,整体工作量很小。
而船只上面的火炮和其他武器,这些就不归造船厂管了,都是直接按照出厂的记录,送回兵仗局或者军器局保养维修。
傅友文眼见着旁边一艘巨大的宝船被缓缓拖入船坞,工匠们一拥而上仔细检查着船体的每一处,从船板到龙骨,从船帆到索具,他们用手中的工具,修复着航行中船只受到的损伤。
而在船厂的一角,几艘小船静静地停泊着,等待着更细致的整修,这些小船虽然体积不大,但其中有“坐船”也有“马船”,在远洋航行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看这架势,短时间内是无法第二次下南洋了。”
听了傅友文的话,朱雄英点了点头。
“确实如此,舰队里面绝大多数舰船都需要进行整修,没有个大半年的时间弄不过来,水手们也基本都到极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