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01节

  不过司马懿倒是没有想到陛下怀疑自己。两个月前陛下刚刚升自己为三公,在南征中又处处用自己的谋划。若是现在有人当面和司马懿这样讲,司马懿也定是会不信的。

  曹真缓步走了过来,卫臻向曹真行了一礼,司马懿也向曹真拱手。

  司马懿轻声问道:“大将军为何来尚书台了?”

  “还能为何?定然是有事才来的。”曹真轻叹一声:“我这边刚收到消息,徐晃在襄阳病故了。陈群遣信使发到洛阳,我也是刚刚收到消息。”

  司马懿看向卫臻说道:“公振,此事尚书台该怎么说?”

  卫臻的言语也缓和了许多:“既然司空已回尚书台,还请司空示下为好。”简单搪塞几句也就算了,卫臻并不打算此时就与司马懿闹得不愉快。

  毕竟卫臻也只是知道皇帝的态度而已,并不知道皇帝想如何去拿掉司马懿身上的录尚书事。

  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司马懿这才感觉气顺了一些:“既然如此,公振就回自己的值房去吧,我自会与大将军商量此事。”

  卫臻拱了拱手:“在下告辞。”

  尚书台,‘辅政阁’内。

  曹真也是几个月没来这里了。如今这里只有自己和司马懿两人在,曹真也不用再端着大将军的架子。

  寻了个椅子坐下倚住,熟练的将双腿架在了桌面之上。

  司马懿也见怪不怪,直接问道:“此事应该是有惯例的,此前故大司马曹仁的丧事,不也是你操持的吗?徐晃是征南将军,按礼节去办就好了。”

  曹真微微摇头:“若是这样就好办了。只是先前我在寿春之时,陛下言谈之间总是感叹名臣宿将纷纷凋零,而且对徐晃也颇为感念。”

  “这不是陛下登基以来,第一次出这种事情嘛!我还是过来找你说说。”

  司马懿想了想说道:“陛下是想褒扬一下了?”

  曹真回应道:“说不准。不过陛下现在身在陈留,陈群的信就送到我这来了。”

  “你我在洛阳拿出个方案来,再遣人到陈留报给陛下,这样陛下也省的方便。”

  司马懿点头说道:“也是。有哪些要议定的?”

  曹真说道:“首先是徐晃的谥号、有无追赠、葬仪、爵位继承这些事。”

  “除此以外,就是徐晃在荆州所领的边军,由哪位将领来接着统帅了。”

  司马懿眼睛一转。看来曹真此次来尚书台寻自己,重点就在第二件事情上。

  自陛下即位以来,大的人事变动只有寥寥几例:

  陈群由录尚书事改去襄阳镇守荆州,还变成了骠骑将军。陈矫从尚书令变成侍中,以及贾逵从豫州刺史改为镇守皖城的主将。

  除了这三例之外,陛下所做的事情几乎都是给人升官了。当然自己从抚军大将军升为司空,算是太和一朝里升官最大的了。

  曹真这是想自己任命人事了?要不然来找自己,还能是为了讨论谥号?

  司马懿扬眉看向曹真:“那就先论谥号?”

  “正该如此。”曹真点了点头:“谥法你比我懂,你来说说吧。”

  司马懿捋着胡须:“徐晃仕官魏室近三十载,攻吕布、战官渡、平河北、定西凉,徐晃一直征战不休。不如就用一‘壮’字吧,胜敌克乱曰壮。”

  “徐晃是国家名将,用‘壮侯’来谥的话,想必也是一个不错的谥号。”司马懿看向曹真:“大将军觉得呢?”

  曹真想了想说道:“‘壮侯’确实不错,就按这个报给陛下吧。我记得徐晃只有一个儿子徐盖,看来也就不用提及什么分封邑的事情了。”

  司马懿回道:“徐盖现在是在何处任官?也是荆州吗?”

  “是荆州,就在徐晃军中。我如果没记错的话,徐盖现在应该是个骑都尉。”曹真说道:“此事了结之后,我将徐盖调到中军里观察一番。”

  “若徐盖是个能成器的,在中军里观察两年再发出去为将。若徐盖能力不够的话,之后就让他在洛阳找个闲职罢了。”

  司马懿道:“这种事情大将军自己定就好。不过,刚才大将军提到了荆州将领一事?”

  “大将军想让谁去接徐晃的部属?”

  曹真笑了一声:“荆州州治在新野,荆州刺史裴潜就在此地。去年之时在襄阳的徐晃便病了,陈群这个骠骑将军就一直待在襄阳不动弹。文聘在江夏许多年了,这个谁也挪不动。”

  “我想让夏侯儒前去接任徐晃的位置。”曹真倒也不扭捏,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夏侯儒?”司马懿挑眉。

  “正是夏侯儒。”曹真细细说道:“早在寿春之时,我就向陛下举荐过夏侯儒。而且此番皖城作战,夏侯儒率中坚营立功不少,而且夏侯儒所部还斩了朱桓。”

  “如此的话,想来陛下应该也不会否决吧。”

  司马懿面上笑着,但是心里却已经开始腹诽了。

  曹真这次推荐的是夏侯儒,又不是什么外姓将领。姓夏侯或者姓曹的将军推荐给皇帝,难道皇帝会拒绝吗?

  看来曹真这些时日是听陛下的话听习惯了,连这种事情还要犹豫一下。不过无妨,既然曹真来问自己,这不是送上门来的条件吗?

  “夏侯儒的资历倒是也够了。”司马懿想了片刻说道:“不过我记得黄初六年、也就是前年的时候,先帝攻吴之时曾想召牵招入朝领兵,但最后未能成行。”

  “牵招曾做过中护军,也曾督青、徐二州之兵讨贼,又在北方历练过多年,也到时间该升一升了。”

  “牵招牵子经?”曹真思索一番之后说道:“牵招的才干我是素来知道的,只不过一直没机会给他一方之任。”

  “仲达说的不错,牵招确实是个不错之选。”曹真看向司马懿:“这样吧,夏侯儒和牵招二人都报给陛下,让陛下圣裁吧。”

  “一人出自中军,一人出自边境。就看陛下心意来选吧。”

  司马懿面上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可脑中却有些无语之意。

  不是,你都不争一争的吗?

  你争一争夏侯儒,我再推荐一下牵招。讨论片刻再定夏侯儒,我还能得一个人情,这样难道不好吗?

  可曹真却完全没有想这些。在曹真看来,不过是为国家选择一个边将罢了。谁适合,谁就上。

  夏侯儒也好、牵招也罢,其实用谁都无所谓。

  只能说此刻的曹真和司马懿,二人脑中所想之事完全没有在一个频道上罢了。

第157章 待价而沽

  既然两件事情都已经论定,曹真也准备起身离去,回到自己的大将军府中。

  并不是说曹真要回去忙公务,而是要回去召集府属和参军计算功劳。

  皇帝在寿春之时,只是褒扬了中军诸将,具体的军功赏赐还是要等回洛阳再行公布。

  不过中军功劳大致都定了。曹真作为大将军,难道给陛下报上去的功劳细节还会被否决吗?

  早一天定下来,将士们也是早一点不那么焦急。

  曹真从军二十余载,军队的大小将士在想些什么还是一清二楚的。

  “子丹兄稍待。”司马懿却叫住了曹真,自己也从座位上站起。

  曹真转身看了司马懿一眼。最近司马懿都是称呼自己‘大将军’的,怎么又叫上子丹兄了?

  “仲达还有何事?”曹真问道。

  司马懿脸上带笑的走到曹真身边,一边与曹真向门外走去,一边轻声说道:“子丹兄以为我家子元如何?”

  曹真看向司马懿:“你家司马子元?是个少年俊才,现在不是在太学中读书吗?”

  “哈哈,子丹兄说的对,确实是个少年俊才。”司马懿边走边说:“夏侯伯仁不是有一女名为夏侯徽吗?我家子元年龄也近二十了,夏侯徽也正当年纪……”

  曹真用力拍了拍司马懿的肩膀,面色佯怒的说道:“好你个司马仲达!竟然惦记上我妹妹的女儿了!”

  “这说的是哪里话!”司马懿不动声色的将曹真的手推开,揉了揉肩膀后说道:“夏侯伯仁已经不在了,夏侯玄年纪又小,这种婚姻之事还不是要听你这个舅舅的意见?”

  “听我的意见?不行,免谈!”曹真转身就向外走去:“空口白牙,就想娶徽儿?”

  “哎,子丹兄,稍等片刻。”司马懿快走几步追了上来:“如何空口白牙了?子元可是我的长子,我这舞阳侯的家业以后可都是子元的。”

  “夏侯家和曹家没有家业吗,要图你家业?”曹真脚步停下,盯着司马懿说道:“先不说别人,你家司马子元,能比得上我外甥夏侯玄吗?”

  “如何比不上?”司马懿这话刚一出口,立马也觉得自己说的有点过了。

  “哼,”曹真冷笑一声:“论家世,徽儿家并不输你司马家。论才学,洛中年龄相仿之人有哪个能比得上夏侯玄的?论相貌,这个不用我说了吧?”

  “哎……”司马懿摇头叹息。家世和才学且不论了,就算是相貌,夏侯玄也是身高八尺,被人称为‘玉树’一般,‘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方才曹真说的这三样,家世、才学、相貌,自家儿子确实都不占优势。

  司马懿神情诚恳的看向曹真:“若我儿子不行,洛中还有哪家的少年能在这三样都超过夏侯玄的?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

  “子丹兄,而且我听说子元和徽儿这两人,曾经在太学门口见过一次呢,还是由夏侯玄领着的。”

  曹真狐疑的看向司马懿:“你是何意?”

  司马懿解释道:“我家子元论家世论才学,在洛中的少年中也是一流的水平。子丹兄,这事情不如问问夏侯玄和夏侯徽自己?”

  曹真摇头说道:“不准!此事我替她母亲做主了,徽儿还小,我这个当舅舅总要为徽儿找个合适人家的。”

  司马懿叹气道:“子丹兄啊子丹兄,在我看来可以成为一桩美事,为何子丹兄就是不同意呢?”

  曹真想了片刻后说道:“你家的儿子,我也不过是匆匆见过两面而已。夏侯玄都做散骑了,你儿子还在太学中读书呢。前程未定,你叫我如何放心?”

  司马懿跺了跺脚:“子丹兄莫要难为我了!司空家的儿子,还愁没有办法入仕吗?”

  曹真的眼睛左右看了一下:“这样吧,仲达。过几日等夏侯玄回洛阳之后,你让你家子元同夏侯玄一同来找我,我当面考校他一番,此事我才能最后决定。”

  司马懿脸上终于笑了出来:“那自然是没问题的。就按子丹兄说的办!”

  此时,千里之外的新城郡,有一人也在正在纠结之中。

  魏,荆州,新城郡,上庸城。

  上庸城三面临水,素来称得上易守难攻。不过由于地处偏远,远离魏、蜀边防重地,因此成为了魏蜀之间反复拉锯的地方。

  孟达一身蜀锦所制的袍服,此时正在太守府的大堂中反复踱步,沉默着不肯说出半个字来。

  一旁跪坐着的孟达亲信、也是孟达外甥的邓贤,正在焦急的看着自家太守在堂中来回转圈。

  “舅舅考虑的如何了?”邓贤神色着急的问道。

  “急什么?要沉住气!”孟达停住脚步看了邓贤一眼,随即又走到院子里转圈去了。

  邓贤长叹一声,坐在席上摇了摇头。

  片刻之后,邓贤如同下定决心一般,起身追了出去,走到孟达身侧拱手说道:“舅舅如何还不能定?愿意或者不愿意,我也好给使者一个答复。”

  孟达瞪了邓贤一眼:“我已经定了。”

  邓贤声音也有些颤抖的说道:“舅舅要投那诸葛亮了?”

首节 上一节 101/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