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16节

  曹睿朗声说道:“西蜀和东吴割据一方,地理与民力确实重要,但并非问题的决定因素。”

  “真正的决定因素,在于整合力量的速度。”

  钟毓已经捧着一根细细的长棍站在侧面,曹睿略一招手,钟毓就将长棍递了过来。

  “汉室倾颓之时,国家丧乱海内动荡,太祖武皇帝中平六年在陈留起兵。”曹睿一边缓缓说着,一边走到了舆图之前,用长棍点着陈留的位置。

  “据东郡、得兖州、攻徐州、平定豫州。”曹睿重重的敲了下濮阳之地:“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尽破袁氏。”

  “待武帝完全平定河北之后,就已经到了建安十三年。”

  ‘能不提建安十三年了吗?’刘晔在一旁沉默的站着,心中叹气。

  曹睿当然听不到刘晔的心声,指着南郡的位置说道:“建安十三年,王师攻伐孙权刘备,在赤壁败绩。”

  在场众人全部都听得极为认真。貌似,当今的皇帝陛下并不讳言赤壁之败。

  “孙权刘备为什么胜?王师为什么败?”曹睿看着聚精会神听着的太学学子们,缓缓说道:“这是史册以来的第一次,南方的力量可以战胜北方的力量。”

  “经过数十年的人祸、天灾、战乱、瘟疫,中原的民力物力财力都面临枯竭,以至于国家不得不屯田积粮的程度。”曹睿摇了摇头:“但荆州及江东,相对中原来说却更加安定。”

  “武帝在中原及河北所做之事,与孙权在江东所做之事其实相同。拓展领地、安定民生,其实都是在整合力量。”

  “还记得刚刚刘侍中所说的、鲁肃的‘榻上策’吗?”曹睿笑着说道。

  太学生们齐声答道:“记得!”

  曹睿点头道:“刘表还在之时,鲁肃建议孙权趁着北方战略,击破黄祖和刘表,从而将江东与荆州的力量整合到一起。记住,鲁肃此话的时间是在建安五年。”

  “但是!”曹睿轻轻摇了摇头:“到了建安十三年,刘表都已经病死的时候,孙权拿下荆州了吗?当然没有。都八年了,孙权仍未吞下荆州,那么就要想其他方案了。”

  “伯约!荆州与江东之间,有什么山河险阻吗?”曹睿问道。

  “回陛下,荆州与江东之间并无地理阻隔。”姜维答道。

  曹睿继续说道:“此时北方的王师来攻,孙权若想继续割据,应当如何去做?”

  姜维回答道:“联合刘备,共同抵抗王师。”

  “这就是了。”曹睿笑了一声,将长棍掷向了钟毓的方向。钟毓双手接住之后,曹睿背着手在讲台上踱步起来。

  “诸位记住,这是孙权刘备整合南方之力,第一次逼退北方。”曹睿缓缓说道:“其实从大魏的角度看来,不论是刘备还是孙权,他们的思维方式其实都是很简单的。”

  此话一出,就连刘晔辛毗等人都疑惑的看向讲台上的皇帝。这句话实在有些……托大了吧?

  感受到了在场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曹睿不紧不慢的说道:“不论是鲁肃还是诸葛亮,孙权还是刘备,他们的做法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能吞并的就是敌人,吞不掉的就是盟友。”

  “太初。”曹睿点了夏侯玄的名字:“记住朕的话了吗?你来说!自建安十三年之后,刘备与孙权党羽都是如何行动的。”

  夏侯玄的记忆也是极好,略微回忆了一下方才刘晔所说的‘隆中对’,心中也渐渐有了答案。

  夏侯玄拱手说道:“方才侍中刘公所说,诸葛亮曾言,荆州益州的刘表刘璋不能自守,应该将其吞并。孙权据有江东已经三世,可以为援不可图之。”

  “刘备因此先后吞并刘琦、刘璋,占有荆益之地。孙权也因此缓缓吞并交州。”

  曹睿又问:“孙权刘备之间的战和又是什么情况?”

  夏侯玄想了几瞬之后答道:“江东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刘备派诸葛亮出使柴桑,两人认定孙刘两家之间彼此不可吞并。”

  “所以后续如何?”曹睿继续问道。

  夏侯玄接话道:“孙权刘备因此结为盟友。”

  曹睿微微颔首:“所以,当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攻襄樊之时,孙权认定关羽势穷、荆州可以吞并,因此攻南郡袭关羽之背。”

  “而刘备一党,显然认为关羽被孙权偷袭实乃意外,举益州之力东向伐吴,欲要重夺荆州、再度实现跨有荆益的版图。但是被陆伯言在夷陵击败,战败而归、最后身死。”

  曹睿看向夏侯玄:“那么现在,蜀无力吞吴、吴无力吞蜀,二者之间又应如何?”

  夏侯玄干净利落的说道:“吴蜀应当再度联合!”

  “这就对了。”曹睿摆了摆手,示意夏侯玄坐下。

  曹睿站立停住,背着手看向堂内的五百太学生:“所谓吴蜀割据,只不过是刘备一党整合了蜀地之后,再也无力扩张;孙权一党整合了江东和荆州之后,同样也无力扩张罢了。”

  “刘卿,卿年长一些。朕问你,刘备、诸葛亮、鲁肃、周瑜都是哪里人?”曹睿指了指刘晔。

  刘晔拱手答道:“刘备是幽州涿郡人,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鲁肃和周瑜都是长自扬州江淮之地。”

  “鲁肃、周瑜,与刘卿也算是同乡啊!”曹睿笑着说道:“汉末大乱之后,北方的人才纷纷进入南方,这才有了南方可以与北方抗衡的人才基础。”

  “但是,现在周瑜、鲁肃早就死了,刘备也已经埋在土里了。没有了这种北方之人带领,南方之人又将如何呢?当然是保守了。”

  “刘卿,诸葛亮的隆中对里面,最后是如何说的?”

  刘晔答道:“诸葛亮说,要让刘备自己率益州之众北进雍凉、令一上将从荆州北进宛洛。”

  曹睿点头:“刘备自己已经病死,‘上将’关羽也战败身死。刘备关羽死后,其他人还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

  曹睿环视台下,前几排的甲阶学生中,有不少都已经摇起了头。

  “当然是不能!”曹睿斩钉截铁的说道。

  “鲁肃榻上策有一言说的极好,那就是‘北方诚多务也’。从建安五年到建安二十四年,留给孙权刘备这种人在南方的时间,也只有二十年。”

  “北方由于战乱天灾人祸,其势稍稍弱于南方,这是迄今为止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二十年过去了,刘备孙权二者未能合二为一,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让朕来看,天命实在不在他们一边!”

  “辛卿!”曹睿看向辛毗:“卿在先帝南下亲征吴国之时,是如何劝谏的?”

  辛毗深吸一口气,似乎是被皇帝提到了某些不愿忆起的往事,想了几瞬之后说道:“臣当时对先帝谏言,称天下刚刚平定,土地空旷人口稀少,兵力也并未比武帝时增加,实在不是动兵的好时机。”

  “应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十余年之后再度南征。现在的成年之人,届时仍然可战;现在的孩童,届时已经长成。到时用兵,则将会无往不胜了。”

  曹睿点了点头:“诸位听到没有?辛侍中所说之话,真乃金玉良言也!”

  “秦川和大江阻隔,从地理上分为南北。中国之地势弱时,前后二十年间,东吴、西蜀都未能合二为一。”

  “若大魏休养生息,凭借河北、中原、青徐、雍凉之力,征讨东吴和西蜀,还不是如辛侍中所说‘无往而不利吗’?”

  “朕也才二十余岁,在场的诸位太学学子,也不过是十余岁二十余岁的年纪。”曹睿笑着指向下方的太学生们:“将来国家平定,朕看你们都可以为国家立功!”

  看着太学生们兴奋起来的神情,曹睿深吸一口气,缓缓呼出。

  “什么叫天下大势?”

  “天命在魏!这才是天下大势!”

第174章 何为天命

  天命在魏。

  这四个字犹如一个烧红的烙铁,在每个太学生的心中都留下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记。

  皇帝继去年的十二月之后,时隔三个月又来到太学,而且还是亲自为太学授课。

  若是有朝一日返回家乡之中,是不是也可以与宗族同乡说自己也受到过皇帝的指点?

  与有荣焉。

  太学生们的眼神愈加热烈起来,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少年们是最为热血的年纪。

  更别说现在能在第一批进入太学的学生,要么是出身世家大族、要么以才学闻名郡中、要么父祖皆是官僚,就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平民。

  皇帝刚刚说太学生们未来都能为大魏建功?这种话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其实并不能按虚言看待,更像是给太学生们未来前途的一种政治许诺。

  曹睿看着集贤堂中的五百名太学生,心中其实还是存着几分期盼的。

  虽然五百名太学生中,只有五十名是甲阶,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少年才俊。三百名乙阶学子内,挑一挑选一选也会有可用之人。

  但有才学和有能力之间,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念起经书滔滔不绝,面对实务一窍不通,这种人恐怕也是存在的。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种情况,在哪朝哪代都是存在的。

  五百人里面……若能从这第一批太学生中,选出二三十名英才以为己用,曹睿就已经相当满意了。

  授课完毕之后,与太学生们互动了一会儿之后,曹睿就准备动身离开了。

  主管太学中行政事务的高堂隆,也命学子们各自返回自己所在的教室,继续着一天的课业,随后与郑称二人一并到太学大门之外,恭送皇帝的车驾。

  车驾、仪仗与随行骑兵渐渐远去,高堂隆并没有立即回到太学内,而是拉着郑称一起,二人在太学门外、安放着石经的长街上缓步行了起来。

  “郑公。”高堂隆问道:“今日之事,郑公怎么看待?”

  郑称略显疑惑的问道:“哦?这有什么好看待的?天命在魏,这不是天下的正理吗?”

  高堂隆根本没打算质疑这个,也不可能质疑。听闻郑称的话后,摇了摇头说道:“郑公,我说的是陛下在今日讲课之前,与我等所讲、要选太学生为郎之事。”

  郑称是个标准的饱学之士,是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那种。在郑称的思想之中,经学就是最重要的事情。至于朝廷选官?与我这个大儒何干?

  “升平,陛下去年翻新太学,选五百学生入太学,不就是为了选拔人才么?”郑称说道:“虽然与旧制不符,但也是一桩好事,选英才而育之,正是我们这些儒者的本职而已。”

  高堂隆皱眉说道:“郑公,三月初的时候,陛下刚刚罢了中郎将一职。本来属于光禄勋管辖之下的左、右、五官、虎贲和羽林,这五个中郎将都转为了光禄大夫。”

  “郑公有没有想过,若是太学生选为郎的话,难道还能进三署为郎吗?三署都几乎没了!”

  听闻高堂隆所言,郑称说道:“升平所言在理。光禄勋手下的左中郎将、右中郎将、五官中郎将都已迁转,三署之中的郎官现在则是由光禄勋直接管着呢。”

  “太学乃是属于太常常公所辖,莫非,这些太学生所转郎中会归于太常?”

  高堂隆答道:“未必如此。太常虽然地位尊崇,可从来不管这些行政事务。我听陛下之意,似乎有意将太学生所转的郎官,单独管理?”

  郑称只是专心学术而已,并非不通时事。听到高堂隆如此说法,郑称抬眼看了一眼高堂隆:“莫非升平是想为此任?”

  “正是。”高堂隆直接了当的答道。

  无论汉朝还是大魏,士人并不耻于言及功业。研习经学成为大儒、担当行政升为显官,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而已。高堂隆此番也是想借着现在主管太学的机会,往统领郎官的官职上努力一下。

  郑称想了片刻,却并不看好的对高堂隆说:“如今虽然中郎将已经裁撤,但陛下的本意是整顿军制军职,而并非裁撤郎官。”

  “陛下不是说至少要一年的时间,才能从太学学生中选择郎官么?现在也才三月,到九月底起码还有半年的时间,现在议论此事尚早。”

  “那就从长计议吧。”高堂隆点了点头,显然也认为郑称所言有理。

  不过,与高堂隆自己的打算不同,曹睿早就想让高堂隆去作为崇文观的祭酒。

  只不过,这个命令还未颁布罢了。

  ……

  夜晚,司空府内。

  司马师在书房之中,将今日皇帝在太学所言之事,通篇给父亲复述了一遍。

  起初,司马懿还显得意兴阑珊,并不认为皇帝会讲出什么新奇的内容。但当司马师讲完‘天命在魏’、以及皇帝的论证过程后,司马懿沉默的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

首节 上一节 116/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