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376节
如若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明显就是董昭在皇帝面前失了圣宠。黄权罚俸三月,董昭罚俸一年,孰优孰劣岂不一眼便知?
这就是朝堂之上,信息差带来的不同了。少了一个关键的信息,整个全局的判断就会不同。
司马懿点头:“臣遵旨,稍后就将此三事给吏部杨暨发函。”
“可。”曹睿应道。
司马懿论事言简意赅,曹睿也不啰嗦,两件政事就这样飞速定论下来。
“关于尚书台诸臣南下之事,陛下此前从右北平处派来使者,三日前到达邺城,臣当日命尚书台、枢密院南下。”司马懿接着说道:“臣此前从使者处得知,黄河水势颇大,孟津难渡,臣让尚书台、御史台众人从小平津渡。若小平津依旧难渡,则从河阴渡河。”
曹睿深吸了一口气:“连孟津也难渡了?”
司马懿点头:“孟津处河道窄些,水流更急,浮桥不能使用,因而难渡,小平津处还好些。”
第471章 临危受命
眼见提到水情,对面的刘晔插话问道:“请问司空,黄河各处水情如何?”
曹睿和其余臣子的目光也都投在了司马懿的身上。
各处公文司马懿都已经看过,水情都已熟知在胸,因此直接对着刘晔说道:
“黄河水情,与八月各处雨水直接相关。由于大都是黄河南岸各郡暴雨,因而黄河以北倒是影响不大。黄河自洛阳以下皆涨,过了东郡方才平缓些。而洛阳南边的伊水、洛水已经溢流,汴水、颍水、涡水等豫州诸水更是泛滥。”
刘晔开口问道:“那荆州呢?”
“我还没说完,子扬莫急。”司马懿脸上略显一丝无奈:“荆州各郡位于颍川、汝南两郡正西,雨情不过稍晚几日,却同样猛烈。”
“此前给陛下的上表中提到过,樊城西边的水军码头被淹没,水军船只暂时无虞。而汉水已经泛滥到南北两岸之上,最近的消息中,襄阳、樊城地面皆溢流一尺深度。”
曹睿此时叹道:“这是天意要让襄樊变成泽国啊。”
关于这种反常的气候,曹睿心里有些预料,可真正来的时候却也觉得有些棘手。
朝中臣子们都是在建安年间就开始出仕了的,洛中和州郡的经历也都有,因此曹睿问起每年具体气候的时候,可以从众人口中的答案拼出一个大概的全览。
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化,可以总结为两个主要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渐冷,而且是一年比一年冷。
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黄初六年之时先帝曹丕大率水军欲要经扬州广陵南下征吴。水军在经过广陵南下之时,水道竟然结冰而不能入江。
要知道,广陵的位置在淮水和长江之间。从整个国家的版图来看,已经属于明显的南方了。这个后世都没有暖气的地方,竟然水道封冻。
天气之寒可见一斑。北方的鲜卑、乌桓各部胡人,部族中也不如以前兴盛,与冬季寒冷的气候还是相关的。
而第二个特征,就是天气反常。
大雨越来越多,干旱也增加了一些。建安二十四年、黄初四年……无法一一枚举。
曹睿心中明白,这或许是被后世称为‘小冰河期’的阶段中,一些反常的气候现象。
若当下还是汉朝,少不得一次灾害就要罢免一、两个三公。所幸大魏立国方才十年,朝中都是拥戴大魏之人,没人说什么‘天子失德’、‘天人感应’的怪话,就是百姓辛苦了些。
司马懿道:“司隶、豫州、荆州三处水情虽然都很急迫,但荆州毕竟是对吴前线之地,臣已经责令工部尚书傅公悌径直前往樊城,全揽襄樊水情之事。”
“司隶和豫州两处,臣也派了水部郎前往许昌,辅助豫州刺史黄公衡赈灾疏导。”
曹睿点头:“司空做得不错。就是傅巽的身体,以他年龄还受得住吗?”
司马懿正色答道:“傅公悌身为国家大臣、工部尚书,当此之时怎能惜身?恕臣直言,若傅公悌真有个三长两短,臣为尚书右仆射,愿亲为傅公悌向朝廷请求追谥。”
“言重了。”曹睿摆了摆手:“傅巽此人不错,是个能臣。”
“司空,朕此番回返的仓促,还有担忧吴国趁机进犯的因素,加之朕在路上收到文聘重病的消息。此事司空怎么看?”
司马懿道:“后将军文仲业为国家重将,在江夏数十年恩威深重,朝廷理应委派一名重将前往镇守江夏,否则不能安抚其众。”
“是该派重将前往,朕一时却不知道派谁。”曹睿扫视一遍堂内众臣,出言问道:“诸卿可有推举之人?”
眼下朝廷重将,大多都在淮南和关西两个方向镇守。
最优秀的将领皆在关西,如大将军曹真坐镇陈仓、征西将军张郃坐镇武都郡、护羌将军陆逊在沓中、征蜀将军郭淮在汉中。
中军众将都是不能动的,或者说都不适合为边将。
牵招年纪有些大了,毌丘俭又太年轻。文钦、程喜二将智略见短,在曹睿和中枢的指挥分派下作战可以大用,独自领兵则就尚未可知。惟一一个有些才能的王凌,又是曹睿培养的对象,不愿将其放出。
而淮南众将,在曹睿的潜意识里则更因地制宜一些。陈群是个抓总的调度之臣,贾逵是个在皖城、皖口的专用之将。曹泰、张虎、乐綝等都是斗将,而且资历都有些不够。
这般捋顺下来,驻扎在豫州的右将军朱盖或许可以。可豫州乃是个东西兼顾的重要位置,曹睿并不愿意动他。
司马懿还在沉默思索之时,刘晔率先问道:“陛下,臣以为有一人或许可以。”
“谁?”曹睿看向刘晔。
“执金吾臧霸。”刘晔说道:“近几年臧霸在洛阳养老,日子颇为悠闲。当下朝中资历之将,唯有臧霸一人全然无事。且臧霸对阵吴国的经历也比其余将领丰富,”
曹睿有些无语:“刘卿,臧霸都已经七旬了,如何还能再领兵?”
刘晔摇了摇头,有些为难:“陛下容臣再想一想。”
曹睿接着看向其余众人:“诸卿可有推荐之人?”
话说出去,众人依旧沉默不语。
过了半晌,侍中徐庶拱手说道:“禀陛下,若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臣愿走一趟江夏,为陛下分忧!”
徐庶此语一出,其余众人尽皆看向了他。
曹睿摸着下巴想了几瞬:“徐卿去江夏倒也不是不行。只是徐卿,朕有一问。”
徐庶拱手:“陛下请问。”
曹睿道:“早在建安年间,文聘为刘表部下之时就在江夏镇守。当年武帝没有挪动文聘的位置,就是因为专人专用。如此数十年,朝廷都将文聘留在江夏,此人部曲、将领,徐卿想要如何调派?”
徐庶几乎没有迟疑,直接回应道:“启禀陛下,国家选用文聘是因人为政,若臣到了江夏文聘还在,当然以他为主。”
“若文聘不在,臣以为应当先敕封文聘之子,统领文聘旧日部曲。先安其心,臣再向其晓谕祸福,使其暂时安稳下来。待水情退去,边地安泰,再慢慢计较。”
曹睿点头:“文聘在江夏多年,若从根子上来说,也快成了听调不听宣一般。徐卿缓缓图之的想法是对的,从长计议。”
“其余诸卿可还有人选推举?”
司马懿心中闪过一丝想要推举兵部尚书武周的念头,可转念一想,江夏紧邻吴国武昌,算不得什么好去处,因而也将到了嘴边的话头忍下,转而拱手应道:
“徐侍中熟悉军务,多有建树,足以为国家镇守江夏,臣赞同。”
司马懿在前表了态,其余臣子们也纷纷表示赞同。裴潜有些跃跃欲试之感,可想到自己确实不如徐庶擅长兵事,去了江夏也不一定能把控时局,不免觉得有些遗憾。
曹睿点头:“徐侍中公忠体国,朕心甚慰。”
“侍中徐庶!”
徐庶心知陛下这是要宣旨了,会意起身走到堂中,俯身拜倒:“臣在!”
“徐卿,朕封你为宁远将军,持节往江夏主持军务。徐卿这是毛遂自荐,朕也属意于卿,勿要让朕失望!”
徐庶应道:“臣受陛下信重,定会为国家建功!”
“平身吧,”曹睿点头:“太初,去让刘中书拟旨。待拟好了旨意,徐卿这就走吧。”
徐庶站起身来,面容严肃:“臣遵旨。”
历来临危受命之人,最是令人感怀。
曹睿看着徐庶的面孔,不禁有些感慨:“徐卿是国家重臣,朕之所以加卿为宁远将军,而非常设将军,就是让卿暂时为朕去江夏应急。”
“待局势渐稳,徐卿的前途还是在朝中的。知晓了么?”
徐庶拱手应道:“陛下圣意,臣五内俱感。区区吴国小儿,若其敢来犯,臣定为陛下克而胜之!”
第472章 政事繁多
“陛下想让臣何时赶赴江夏?”
曹睿看向徐庶:“国事紧急,徐卿歇息一晚,明日乘车往江夏方向去走吧。荆州情况徐卿应该也熟悉。”
徐庶应道:“此去江夏,最近的路应从阳武渡河,穿颍川郡、南阳郡而至江夏。只是无论从哪一条路走,臣都是要经过蔡阳的,而蔡阳离襄阳、樊城两处又都不远。”
曹睿听出了徐庶的话外之音,应是向自己询问是不是要去襄阳处见一见赵俨。曹睿突然想起了一些典故,玩笑一般摇头说道:
“徐卿是要守襄樊吗?”
堂中臣子先是一愣,在看见皇帝的笑脸后也纷纷笑开了起来。毕竟在场之人要么是阁臣、要么是内臣,都是久伴于皇帝身侧之人,其间气氛远远没有外臣拜见皇帝一般正经。
徐庶也有些莫名其妙,但在想到了襄阳、樊城之后,也略有些苦笑着说道:“陛下莫要笑臣,若让臣这回来守襄樊,臣无论如何都是会为陛下守住的。”
众所周知,徐庶在成为大魏臣子之前,还在刘备手下做过一段时间的属官。
从建安六年到建安十三年,这段时间刘备客居新野小城,蹉跎了整整六七年之久,徐庶彼时就是刘备身侧的第一智谋之人。
当建安十三年曹操亲自率大军来征荆州之时,驻守樊城的刘备在徐庶、诸葛亮等人的共同建议下,丢弃樊城南渡汉水。这也是方才皇帝调侃徐庶和襄樊的原因。
曹睿点头道:“朕知晓徐卿的意思。赵俨在襄阳监护荆州诸军,若徐卿经过襄阳,就为朕给他带几句话,提点提点他。”
玩笑归玩笑,说到正事之时,徐庶依旧拱手应道:“陛下口谕,臣定一字不落的带到襄阳。”
曹睿看向徐庶:“好,徐卿替朕告诉赵俨,荆州的局势与扬州、雍凉均不相同。汉水分隔南北,朝廷渡河艰难。”
“无论荆州形势如何,守住襄阳是朕的底线。”
徐庶接话道:“臣清楚了。”
“不,卿不清楚,朕还没说完。”曹睿摇头道:“襄阳是朕的底线,襄阳重于樊城、重于江夏。整个荆州,有了襄阳,其他地方朕都可以再得。”
“明白了么?”
徐庶也是精通军略之人,只是稍微一想,就明白了其中关窍。一旁的司马懿、刘晔、辛毗也是同样。裴潜虽然不善军略,但毕竟曾任荆州刺史一职,也能理解皇帝的意思。
曹睿发觉第一次参与议事的三名散骑侍郎,此刻正似懂非懂一般,抬手指了指徐庶:“徐卿懂了,朕的散骑们都没懂,徐卿为他们来解说一二。”
“遵旨。”徐庶起身,朝着夏侯玄三人略一拱手。
夏侯玄、和逌、夏侯惠三人也匆匆拱手还礼。
徐庶道:“若荆州为一棋盘,大魏和吴国为两名棋手争锋,位于汉水南岸、樊城以南的襄阳城,就是当之无愧的棋眼。”
“汉水在荆州境内,从西北流至东南。江陵城不在大魏手中,襄阳就是汉水南岸的惟一重镇。樊城、江夏均在江北,对大魏来说,这是易守难攻之处。可对于吴国来说恰恰相反,乃是难守易攻之处。”
夏侯玄拱手道:“陛下,臣似乎听懂了。只要襄阳不丢,汉水北岸诸城大魏随时可以夺回。”
曹睿笑着说道:“朕就是这个意思。”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