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38节
即使智谋如司马懿,也不免惊讶于皇帝胃口之大。
若孙权出兵十万,大魏出兵十万以上,在从合肥到皖城再到皖口的战场上,难道要有一场二十万人级别的会战吗?
司马懿当然还没做好准备,他现在也不知如何去准备,甚至不敢相信孙权能出动这么多人。
司马懿此时说道:“陛下,您是不是太高估孙权了?孙权哪里能出动十万人在皖城呢?”
“即使大司马真按周鲂所说,真的沿皖城一线南下,孙权又如何要出动十万人之多!三五万人或许已到上限了。”
曹睿摇了摇头。司马懿能出此言,十分符合司马懿的一贯风格。司马懿长期为曹丕的南征预备后勤,自然此时脑子里都是兵马调动所需的粮草器械等等。
在司马懿决策的考虑中,他不知道有什么值得孙权在皖城出动十万人的。
司马懿不知道,但曹睿心中却一清二楚。
经过孙权在江夏的败退,和韩综、翟丹连续两次的投敌之后,孙权此时急需一场大胜来掩盖颓势。
因此,孙权派了周鲂前去寻曹休以诈降。周鲂诈降这件事,比原本的历史中,足足提前了两年之久!
而历史中的孙权,正是凭借东吴在石亭之战的斩获,让孙权威望大增得以称帝。
换句话说,孙权让周鲂诈降这一次,根本就不是出自军事目的的作战。既不能攻城、也不能掠地、更不能改变吴魏之间的战略格局。
那孙权求的是什么呢?孙权求的是刷人头、刷战绩!孙权需要一场大胜,来掩盖颓势甚至帮助他称帝,这根本就是一次出于政治目的的作战!
出动十万之众打曹休一万,也根本不亏!
曹睿看向司马懿缓缓说道:“司马卿以为孙权为何要派周鲂诈降?”
司马懿想了一想:“莫非是八月在江夏和襄阳打的太差了,要以胜利稳固内部?或许也有韩综和翟丹投降的缘故,臣听闻东吴沿江诸将已有不稳。”
司马懿猜对了一多半。曹睿问道:“如果朕说,孙权是急着要称帝了呢?”
司马懿双眼微睁,这个思路是司马懿从未想过的。但司马懿依旧智商在线:“那按陛下的意思,孙权这次只是为了求得一场胜利,来增加威望?”
曹睿点了点头,司马懿也随即陷入了思考之中。
第63章 恩荣过重(求追读)
司马懿此时思考的只有两件事:一是策略,二是兵力。
从策略来说,若孙权此次让周鲂的诈降是出于政治目的,那从曹魏应该追求的是让孙权的政治目的落空。
无论不理会、坚守城池、或者谨慎出战都好。简而言之,孙权不是想刷人头、刷战绩吗?那就不让东吴空手回去,最好还能让孙权损兵折将。
从兵力来说,司马懿并不知皇帝为何如此笃定孙权最多能出十万人,司马懿也并不知道原本历史中的石亭之战,但他清楚的是,曹魏的后勤比东吴是要难上半分的。
曹魏若想在皖城-皖口一带用兵,出动十万兵力也几乎是上限了。别人不清楚,司马懿还是清楚的。
曹丕黄初三年、黄初五年、黄初六年这三次南征,司马懿堪称后勤总管,坐镇后方统筹粮草军备。
豫、扬、青、徐四州之兵,包括外军和地方上的州郡兵,凑一凑确实可以挤出十五万左右的员额。上次在曹丕亲赴广陵之时,在近千里宽的战场上,兵力就有近十五万之多。
但那是在有淮水-中渎水作为航道的前提之下。
从曹魏东南重镇合肥出发到皖城,一路上皆没有水运。出动十万兵已是上限。
但该如何与皇帝说呢?司马懿一时间犯了难。
司马懿看向皇帝:“陛下,有些事情臣还是想说一下的。”
见曹睿点头示意,司马懿继续说道:“陛下,臣以为若欲歼灭孙权的十万之众,东南方向出动十五万人已是极限了,十五万对十万,想歼灭想必极难。”
“臣以为从兵力和后勤上都不可行。”
司马懿本来试探性的看着曹睿的脸色,但曹睿并没有想象中的不高兴,反而面色平静的向司马懿问道:“那司马卿以为可以出多少兵?”
“十万!从合肥至皖城,后勤最多可以支撑十万人作战,再多臣就无能为力了。”
曹睿听闻司马懿的话语之后,也开始思索了起来。兵之国之大事,而重中之重就在于后勤保障。
曹睿也并不固执。既然司马懿说十万、历史上曹休在石亭也是十万,想必十万人是个比较合理的数字。
只是,曹睿明知道孙权会在石亭出动近十万人,若不能利用这个信息占到最多的便宜,心里还是觉得有点亏。
曹睿看向司马懿:“如果在皖城一带,和东吴对峙呢?朕的意思是,不管孙权出兵多少,我大魏就是出兵十万。”
“若孙权出兵两三万,则十万之众足以吞之。若孙权出兵十万,则可以在合肥-皖城-皖口一带与孙权对峙。”
“孙权不是比大魏兵少吗?摆出国战的架势,就把孙权可用之兵都引到皖城来。”
“在皖城与孙权交战和对耗之时,其他方位还能以兵力优势,试试以多打少,或许也能有所作为。卿以为这样如何啊?”
司马懿疑问道:“陛下是要以国力与孙权对耗吗?”
曹睿点了点头:“正是如此。”
司马懿拱手行礼:“比拼国力乃是正道,既然如此,陛下容臣数日,臣回去测算一下各方的后勤情况。”
曹睿轻轻拍了拍司马懿的手臂:“有劳司马卿了。”
曹睿现在已经找到了司马懿的正确用法:名义上负责魏国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宜,但实际上作为皇帝的参谋长,在庙堂之上筹划国政军务。
最大程度的让司马懿的智力得到充分利用。
司马懿本就是文臣出身,曹睿又未按照历史中的情况,派司马懿去荆州掌兵,而是改派了陈群前去,想必司马懿此时也定不会对军权有所追求。
那曹真呢?曹真以宗亲之重和大将军之权,替这个不知兵的皇帝曹睿,负责具体的军务。
一人负责参谋、一人负责执行。若能将两人始终绑在曹睿身边,则就更妙了。
交谈结束,就在曹真与司马懿二人起身行礼、正欲转身离去之时,却被皇帝从身后叫住了。
曹睿看向曹真、司马懿二人:“近日军务属实繁多,朕不敢丝毫大意,处处皆欲与大将军和司马卿商谈。”
“每每从宫外进出宫内,也颇浪费时间,那朕就想了一个主意。”
“朕特意在朕的书房外面,给你们两人在宫中留了两个房间,大将军和司马卿,你们这些时日就在朕的书房旁边办公吧。走吧,与朕一同前去看看?”
曹真和司马懿都露出一副惊讶的表情,曹真更是疑惑的问道:“陛下,为人臣子哪有在宫里办公的,这恐怕不太合适吧?”
司马懿也拱手说道:“禀陛下,大将军和臣毕竟是外臣,而不是侍中、散骑这类内臣,怎好在北宫之内办公呢?恩赏过重,臣不敢受。”
按照这个时代的常理,离皇帝越近显然就越是恩荣。侍中、散骑这类随侍皇帝之臣,朝中群臣只会羡慕嫉妒。
而自曹睿即位之后,更是经常诏令曹真和司马懿入宫,朝野之间的交谈流言,更是将二人比作国之柱石。
如今皇帝在宫中给二人留了房间,这种恩荣简直重到了过分!起码此时的曹真和司马懿,都是这样觉得的。
曹睿笑着摇了摇头:“怎么会是恩赏过重呢?先帝给朕留下四位辅臣,大司马和陈镇军去扬州、荆州都督一方,那朕在洛阳,不就只能依仗二位了吗?”
曹睿在中间,一左一右拉着曹真和司马懿两人的袖子,向院中走去。曹睿早已命内侍将这两个房间收拾了出来。
曹睿笑着说道:“西边这个给大将军、东边这个给司马卿,你们两位觉得如何啊?”
即使曹真和司马懿这几个月内,见多了皇帝的标新立异,将大臣留在身边办公这种事,还是根本想不到的。两人能觉得如何?当然只能谢恩了。
曹真此时颇为感慨。身为曹氏宗亲、能以大将军之重任得到皇帝如此亲信,夫复何求呢?
司马懿此时也觉得皇帝过于恩荣了,哪有让外臣在皇帝书房旁边办公的?历史上并无先例!
见两人如此神情,曹睿笑着补了一句:“对了,一会朕让人从御马里面给你们牵两匹,以后大将军和司马卿皆可以骑马入宫。”
“大魏国事,还要辛苦你们呢!”
第64章 东阁西阁(求追读)
曹睿这是用了个信息差。
若是以这个时代之人的眼光来看,若皇帝要削你的权,哪有将你请到皇宫里、事事咨询于你的道理?
还准了在北宫内骑马?史书上最多也就是剑履上殿好不好,哪有让大臣在宫内骑马的?
但是曹睿就是这样做了。在皇帝的书房旁边留了两间屋子,西边的留给大将军曹真、东边的留给录尚书事司马懿。
这是何等的亲重?
可从曹睿的视角来看却不是如此。
先前在洛阳武库的东仓之内,董昭一番名、实之论,无疑是让曹睿掌握了一个更高级的分析工具。
以曹睿之见,自两汉四百年来,历来权臣的名、实都是什么?
权臣之名,乃是在皇权体系下拥有的官职。曹真的大将军之职、司马懿的录尚书事之衔,都有升级为权臣的可能。
后汉历来是大将军辅政,就连曹操掌权之时,都曾给自己封了个大将军。当然,后面还是把大将军的封号让给袁绍了。
而录尚书事呢,更是实打实的总管政务。换句话说,这是宰相之职。
那权臣的实呢?
权臣的实,就是权臣的亲信党羽。而在汉末三国这个时代,联系亲信党羽的关键,就在权臣的‘府’内。
历来,封号将军和三公,都是可以开府的。简而言之,就是可以自己招募官吏,有自己府内的一套官僚体系。后世的什么开府建牙、开府仪同三司、天策上将府……
就拿此时的大将军曹真来说,府内就有长史、司马、从事等等。若在战事,府内还会多出一个军师。
曹魏军事方面的标准下令流程,都是由皇帝传给大将军,再由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曹真,以大将军的名义传达给各地将领。
录尚书事也是类似。在总揽政务的尚书台六曹之上,由司马懿这名录尚书事统管。出镇荆州的陈群,他若发号施令也是通过陈群的镇军将军府的。
而曹睿让曹真和司马懿两人在北宫办公,将曹真和司马懿,同他们的‘府’从物理上隔开一些距离。
虽然曹真和司马懿还是做原有的工作,但从此军令、政令,从形式上来说,就都变成从北宫发出的了!
从北宫直接发令给荆州都督、从北宫直接发令到尚书台的某个曹里……
直接削权不可能,曹睿这个皇帝目前能做的,就是在形式上让一部分军令政令从宫中发出,潜移默化的从大将军和录尚书事这两个职位中,偷得一些权力出来。
待之后再有机会,再慢慢改变实质吧。
皇权和相权斗了近一千多年呢,曹睿能利用一些信息差,做到如此地步,已经算上一个胜利了。
毕竟人很难获得超越时代的眼界。内阁、军机处这种千年之后才能出现的玩意,曹真和司马懿更是不可能有半点概念。
……
待曹睿安顿好曹真和司马懿的事情,并将曹真在西边的房间命名为‘西阁’、司马懿在东边的房间命名为‘东阁’之后,中书令孙资又走了进来。
中书掌握机要、又掌握校事系统,这个时辰前来,多半是有什么机密之事要说。
曹睿倚到了躺椅之上。与孙资这种每日都见的臣子交谈,还是比与曹真和司马懿交谈轻松些的。
孙资施礼后说道:“陛下,雍丘王上表,陛下是否要亲自一观?”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