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54节

  卫臻面色依旧严肃:“若陛下南巡征伐,当择一稳妥之人统领后方。”

  “臣,卫臻,愿为陛下监督洛阳之事。”

  曹睿听闻卫臻之言随即起身,向坐于席上的卫臻拱手行了一礼:“卫师傅此言,乃是当仁不让的本意啊!有卫师傅在洛阳,朕无后顾之忧了。”

  见皇帝向自己行礼,卫臻愣了一下之后,连忙起身还礼:“臣不敢向陛下许诺许多,但臣向陛下保证,只要臣的头颅尚在,臣就为陛下保证洛阳无虞。”

  曹睿此时没有说话,背着手绕着书房踱步了几圈后问道:“卫师傅,朕加你为尚书令,行司隶校尉。”

  “这个安排,卫师傅以为可否?”

  尚书令乃是统率尚书台的政务之任,这个自然不必多说。早年间的荀彧、陈群、陈矫等人,都曾在尚书令的职位上统率政事。

  司隶校尉这个职位可是敏感的多。司隶校尉监督朝廷以及京畿一切事宜,有奏弹、审讯、逮捕一切官员贵族之权。

  早在前汉之时,司隶校尉就以其位于中枢、审理百官的重要权责,作为宦官、外戚、士人争斗中的重要职位。

  昔年,汉灵帝崩后,大将军何进欲尽诛宦官,就以袁绍为司隶校尉,袁绍因此尽灭宦官。就连曹操迎奉献帝之后,也曾自领司隶校尉之职以增权柄。

  卫臻此时也颇感惶恐,拱手说道:“陛下何以将如此重要的职位予臣?臣之本意,只是想求司隶校尉罢了。”

  曹睿听闻此言却微微摇了摇头。自陈矫与司马孚之事后,曹睿便存了罢除尚书令这个职位的意思。但如今需要卫臻后方统领政事,若不以卫臻为尚书令,又如何显出卫臻权责之重呢?

  卫臻继续说道:“陛下带着司空一起南巡,是否是想夺司空录尚书事之权责?”

  曹睿沉默片刻后点了点头。

  卫臻继续说道:“陛下信重于臣,臣在陛下面前自当坦诚,臣也早就猜出陛下之意了。”

  “臣记得今年八月,从江夏传来吴兵犯境的战报之时,当晚夜里臣与陛下讨论国事。陛下当时提及要以两名辅臣外任镇守一方,陛下虽未明说,但臣当时便有几分猜测了。”

  “等到陛下夺陈矫尚书令之位,以其为侍中,却不再增补尚书令之职的时候,臣的想法就更明确了。”

  卫臻继续说道:“若陛下用臣统领尚书台之事,就请命臣为尚书右仆射吧!尚书令一职,以后应当不再任命。”

  曹睿眯起了眼睛,看着卫臻的面孔:“那朕再予你假节之权!”

  卫臻拱手回道:“臣领命。”

  曹睿说道:“卫师傅在洛阳知道如何去做么?”

  卫臻点了点头:“臣也是建安之时过来、亲眼在邺城见过先帝留守的,如何不知?陛下既然以臣为司隶校尉、又给臣假节之权,臣当为陛下看好百官及宗室。”

  曹睿轻轻摇头:“不仅如此,卫师傅身上不是还有先帝加的侍中衔吗?即使北宫之内,若有异动,卫师傅皆可临机处置。”

  北宫有谁?有卞太皇太后、以及郭太后,还有曹睿有孕在身的毛嫔。

  三代之人,皆在北宫之内。且毛嫔有孕涉及子嗣,若有一二事变发生,曹睿远在淮南又如何干预?

  只能让卫臻去做了。

  卫臻闻言沉默了好一会,片刻之后抬头看向皇帝,缓缓问道:“陛下是否多虑了?”

  历朝历代,宫内之事的凶险,常常不比外朝要少。

  卞太皇太后正值壮年的亲儿子还在雍丘呢,郭太后又不是曹睿亲母,毛嫔还怀着孕。如今曹睿即将远行,如何小心都不为过。

  曹睿随即说道:“卫师傅,天家之事卿有所不知。替朕保全后宫就是。”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卫臻也只能连连应允。

  片刻之后,卫臻说道:“陛下,臣还有一问。”

  曹睿轻吸一口气:“卫师傅请说。”

  卫臻问道:“陛下用武于淮南,此前已经与臣说了周鲂诈降一事。臣想问陛下,此次南巡,陛下想要打到哪里?”

  用兵作战,虽然临阵之时要随机应变,但是整体大的战略却不宜过多调整。卫臻此问,也是想建议皇帝无论战况如何,心中当有一个用兵的边界。

  盲目的扩大战事,后勤补给和兵力往往难以跟上,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崩坏。

  曹睿想了想说道:“既然卫师傅问了,朕就与你透个底。”

  “此次周鲂以鄱阳一郡诈降,朕看大司马的战报,周鲂与大司马书信约在一月初。”

  “既然东吴之意是让大司马引兵从合肥西下,经皖城沿皖水入江,朕也选在皖城左近作为会战之地。”

  “如今冬季水位颇低,朕已问过熟知江淮水系的中护军蒋济,皖水的流量本就不大。如果在皖城用兵,东吴的辎重兵马恐怕也难以用皖水运输。”

  “朕的意思,最多从皖城打到皖口,占据皖口之后就据守江北,不再南下。”

  卫臻已然心知皇帝之意,于是拱手行礼,不再多言。

  其实,若在当今朝廷的中枢之中,选出一人为皇帝总领洛阳之事,除了卫臻之外,并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卫臻与曹氏有同乡之谊,其父卫兹散尽家财支援曹操起兵,卫臻一家可谓是根红苗正的原始股东。

  武帝曹操、文帝曹丕,这两位君王先后对卫臻极为信重。曹睿还在东宫之时,曹丕就命卫臻教授曹睿朝政,与曹睿有师生之谊。

  最最关键的是,卫臻为人也极为清正。其人从不结党营私,也从不与任何大臣私交过密。

  以卫臻的家世和受到皇帝的信重,又何须阿谀他人呢?俨然在朝中自成一派。

  曹睿握住了卫臻的手:“朕还是当初那句话,若朕为汉文帝,还请卫师傅为朕做宋昌啊!”

第92章 出使蜀汉

  就在魏国皇帝曹睿动身南巡之时,孙权在武昌也没闲着。

  三国鼎立已有数年,魏国在北,在天下十三州里占据九州之地。

  吴国在东南、蜀国在西南,统共占据四州之地。

  虽说这只是一个大略的划分,若论及细节之处,吴国的扬州、荆州的北部部分在魏国手里。但无论如何,魏国国力比吴蜀两国加起来还是略胜一筹的。

  如今孙权有意以周鲂诈降为契机向魏国用兵。刘备死了也没几年,如今蜀汉的态度尚不十分明朗。西边这个邻居的态度,也是孙权不得不需要考虑的因素。

  孙权此人多年以来,对蜀汉时战时和。但若要用一句话来粗略概括一下,可以称之为‘短视的实用主义’。

  孙、刘两家自赤壁起开始联合抗曹,但联盟彻底毁于孙权派吕蒙攻击关羽。刘备举国东征之后,孙刘或者吴蜀两国的关系已经降到了谷底。

  刘备东征败于夷陵之后屯兵白帝城。在曹丕第一次三路伐吴之时,还未下线的刘备甚至给陆逊写信嘲讽:“魏兵已在江陵,若我再东征一次,将军你觉得如何?”

  孙权当时的确与刘备请和了。但并不是两家之间你好我好这种请和,仅仅只是停战罢了。

  所谓否极泰来,蜀汉这边在刘备逝去之后,‘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先后两次派邓芝出使东吴,孙权也派张温出使蜀汉。孙权的试探以及诸葛亮的善意,这些都是促使吴蜀和睦的基础。

  如今孙权将要动兵,于是派遣张温第二次出使蜀汉。

  从武昌出发,沿着长江一路西行,路过江陵之后,若是再穿过陆逊负责的西陵防区,就可以抵达蜀汉了。

  吴国,西陵城中。

  陆逊正坐于府内读着文书,这时府中吏员傅庆走了过来,拱手行礼后说道:“禀君侯,大王从武昌派到蜀汉的使者张温,现在已至西陵城中。”

  陆逊放下文书后眉头微皱:“吴王又派张温去蜀汉了?张温可曾携带什么文书?”

  傅庆回应道:“属下已经问过,张温带着大王给蜀汉诸葛亮的书信。”

  陆逊好似不经意的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把大王给蜀汉的文书拿过来,我要亲自看上一遍。”

  傅庆领命后告退。

  自上次蜀汉的邓芝出访东吴之后,东吴和蜀汉就建立起了沟通渠道。

  蜀汉自是诸葛亮秉政,但如果每次都是孙权给诸葛亮写信、或者诸葛亮给孙权写信,这个地位根本就不对等。

  于是孙权想了一个主意。

  凡是日常需要与诸葛亮沟通之事,孙权就命陆逊来与诸葛亮直接沟通,而且还刻了一个孙权的印绶放在陆逊这里。

  若是有什么重要之事需要孙权和刘禅、诸葛亮说的,就将书信从武昌发到陆逊所在的西陵,当然也要经过陆逊的阅览。

  如果陆逊发现信中有什么地方需要更改,那么陆逊无需请示孙权,可以自己直接修改后盖上孙权的大印,直接发往蜀汉即可。

  因此陆逊听闻张温带着孙权的书信即将前往蜀汉,就自然而然的让吏员去将书信拿到这里来。

  毕竟此事已成惯例了,陆逊也没有多想。

  半晌之后,陆逊听见傅庆急匆匆的走到堂前,却在进来的时候有所迟疑。

  陆逊问道:“是因何事疑虑?”

  傅庆答道:“禀君侯,恕属下无能,没能从张温那里将书信要来。甚至、甚至张温还口出狂言,话语中似乎对君侯有所不忿。”

  自从统率军队在夷陵击败刘备之后,陆逊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证实、个人威望也日渐增加,就连吴王孙权也都对陆逊客客气气。

  陆逊问道:“张温说了什么?”

  傅庆吞吞吐吐的说道:“张温说,他带的可是吴王书信,君侯有何资格能看?”

  陆逊已经很久没见过有人对自己出言不逊了,顿时有些说话时带了些怒意:“匹夫怎敢如此?把张温带到我这里,我要亲自问他。”

  傅庆领命而去,过了一会,两名甲士一左一右从后推着张温过来。

  陆逊盯着张温的脸:“我还以为是谁在说我的坏话,原来是与我同郡的张惠恕啊。”

  同名同姓之人颇多,比如黄巾贼里有一个张梁、东吴夏口军中也有一位小将张梁。昔日刘表麾下有一将领张允,东吴也有一名以轻财重义闻名的张允。

  昔日孙权的父亲孙坚,曾经是汉朝大臣张温的属下,今日陆逊面前之人,名字也叫做张温。

  有趣的是,这个‘张允’,正是这个‘张温’的父亲,正是来自于东吴大族‘顾、陆、朱、张’中的张氏一门。

  张温来到陆逊面前倒是老实很多,拱手回到:“在下并非是说坏话,而是在帮君侯提醒,又何必让武士在此呢?”

  陆逊说道:“此番你出使蜀汉之事,我先前并未得知,因此按惯例要查看你所携带的书信,有何不对的么?”

  张温微微摇头:“正是此事不对。在下敢问君侯,已成惯例之事,就一定是对的么?”

  陆逊听闻张温此言已经有些警觉起来,挥手让武士下去。片刻后,堂中只剩陆逊和张温二人。

  张温问道:“在下知道大王对君侯礼遇颇重,但在下想请问君侯,君侯难道不知道大王是何人吗?”

  张温和陆逊都是出身吴郡,同为大族出身,论起来还是同乡。按理来说,陆氏与张氏私交颇好,张温此语之中必然藏着什么意思。

  陆逊起身走到距离张温一丈远的地方:“先入席再谈吧。”

  张温也不扭捏,坐下之后对陆逊说道:“君侯以为,吴王是真的爱惜你的才能、还是为了国事不得不重用于你?”

  陆逊沉默片刻说道:“不论吴王怎样看待于我,只要用我在职一天,在其位则谋其政,我定会尽心尽责。”

  张温摇了摇头:“君侯不知道吧?数日前武昌有流言,说我们江东本地之人不欲北上进攻,惹得大王发恨呢。”

  “这说的不会是君侯你吧?”

  陆逊深吸了一口气:“我在武昌之时,吴王曾与我提及北攻魏国之事。当时我确实不建议吴王用兵过多。”

首节 上一节 54/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