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东汉,开局公孙度 第151节
联想到纸票的使用范围,主要在与官府有联系的大型商社、农庄集体、襄平城的百工市民之间,这些人或者集体,或多或少都领受了公孙度的恩惠,想到这一点,糜竺也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可当他试着用股票的运行方式想下去时,又连连摇头,这玩意远比股票麻烦,至少它不能像股票一样随涨随跌。
“没那么简单!”
糜竺捻起纸票,来到木架前,当他看到商部提交的大型商社的投资目录时,稍微有了眉目。
“主公在襄平发行的货币,与我在沓氏发行的票据。究其根本,其实功能类似,沓氏的票据能够快速的兑换金银,也因此在沓氏建立了信用,能够为众多商人所接受。”
而襄平的纸票,其背后则更为复杂,这从各方使用纸票的动作中能察觉一二。
大型商社使用纸票进行商业活动的时候,获得了大量的有价值资产,港口、仓库、商铺,这些实体资产,其本身的价值与货币种类无关。
而农庄,作为积存了最多纸票的集体,因为纸票能够偿还债务,他们对于纸票有着刚性需求。而且因为农庄的庄户大多是底层民众,这些人积累财产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还债、缴税,远未达到寻求避险性资产的地步,所以农庄之人比其他群体,更为容易接受纸票这种货币。
“而农庄的产生,则是源于庄户名下的那百五十亩地,即纸票依托的,最终还是土地这类实体资产。”
糜竺的眼睛愈发亮起,手指不停搓动纸票,念头愈发清晰:“这里的债务,不过是土地、农具、耕牛这类实体资产的一个中间表现形式罢了。”
而对那些襄平市民来说,纸票只要能够兑换足额的粮食、盐铁等必需品,那就有着天然信用。
“信用——资产”
“货币——商品”
糜竺拾起笔,在他面前的木板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大字。
盯着这几个大字良久,糜竺继续落笔,写下了自己关于纸票这种货币的想法:
“纸票发展的几点构想:
逐步开放进入市场的官方资产,如林木、矿产、湖泊,以这些资产为锚定物,促进商事发展的同时,也在增加纸票的发行量。
若要维持信用,纸票的发行数额必须与资产数额相对应。
增加市场商品数量之时,亦可以增加纸票的发行量,与之相应对冲,避免谷贱伤农的案例。但是此类方式,仍旧有着颇多风险。
须知,商品增加,与百姓有钱二者并无关联。
除了发行纸票,官府也要注意回笼纸票,其中可以粮食、布匹等物资价格为基准。依常平仓旧例,以储备物资的官库,在纸票过多时,释放物资来平抑物价。
应逐步禁绝市场上的金银铜货币交易行为,我控制区域内实行纸票交易,在官府统筹下,以实现产业的迅速发展。
官府以纸票这种能够控制的货币,对某些产业进行扶持,例如定向的投资冶铁、造船、航运、武备等战略行业。
对外商业活动时,设立专门的兑换点。以纸票生产的商品换取金银货币,来增加境内财富。
然,纸票之发行,需慎之又慎。
应知,信用难立易破。而纸票之信用,关乎一国之经济,万千黎民之财富,一旦被破,则国危矣!”
终于,糜竺停笔,看着最后的文字皱起了眉头。他不知道公孙度是否察觉了其中危险,但糜竺清楚,作为当权者,便宜印钞的欲望,是极难抑制的。
昏君、奸臣若是拿到这样的权柄,祸国的程度以及速度,将会远超古人。
他甚至觉得,相比于之前的那些好处,光从这一坏处看,纸票就不应当存于世上。
“呵呵,那又如何?既然都有昏君奸臣了,还差纸票这一物什吗?难道说一国的兴衰,会仅是纸票这一因素吗?纸票如果败坏了,百姓自会寻找出路,以物换物总不会过时。我这是,因噎废食了。”
摇摇头,糜竺轻声自嘲道,接着他不再多想,继续完善着自己的想法,给公孙度写信,阐述自己关于纸票的方略,其中间或有着思考与不解,寻求公孙度的解答。
玄菟郡,西盖马
通苏河口处,时至五月,正是一片姹紫嫣红,河岸边、山丘上、林木中到处都点缀着迷人眼的野花。
微微带着暖意的春风刮过,令人心旷神怡。
恰是一年最舒适的时节,从前静谧的河口,此时却帆船林立,民夫兵卒来往不停,人类活动时的巨大喧嚣,彰显了别样生机。
公孙度找了片视野好,风景不错的地方安营,却埋头干着与这些风光毫不相干的事情——办公。
多亏了小辽水这条水量丰沛的水系连接,各地的文书极为方便的经此传送到了公孙度的案头。
他的案前,简单的沙盘上清晰表明了各方局势,自汉军反攻以来,高句丽完全是处于一种失措的状态,无论吏民,都没有想到,明明前几日还是带着大军去征伐他国的高句丽,会在短短时日内,就遭遇汉军的骤然突袭与报复。
没错,就是报复。
前往了敌境的汉军士兵,与胡人的搭伙之下,展现了他们的残酷一面。
沿途所遇村寨,无一不被焚毁,烟火成为了最好的路标,向后面行军的汉军指明了进军方向。
散在乡野间的高句丽普通百姓,被胡骑驱赶,被汉军俘虏,反抗的杀死,放下武器的被拴着绳子串成长列,正沿着汉军行军路线逆行,向后转运,直到玄菟郡的庄户田亩之上,亦或者南方辽东郡的矿坑之中。
至于城池,汉军遵循先礼后兵的原则,先由高发歧为代表的降将发出劝降通告,若是投降,那便由高发歧出面,通过原先的统治体系压榨钱财,向汉军缴纳赎城费用。
若是顽抗,汉军则是推出投石机、攻城车这样的高句丽从未见过的大型战争兵器,以高发歧部为掩护,火速攻占城池。
占领城池后,汉军并未大加杀戮,而是随机选择顽抗之人杀鸡儆猴,然后拎着刀子恭恭敬敬的让居民出门,在大街之上将这些人以户为单位,捆缚成长列,追随着他们的先辈远去。
从马韩归来的战争商人们,以他们相当专业知识及眼光,为汉军的劫掠指明方向,豪富之家充当梁柱家具的名贵木材,看似不起眼的古董,成堆的粮食布匹、耀眼的金珠财宝,统统被打包沿着河谷向后转运。
这让那些抢劫成为本能的草原胡骑们看傻了眼,他们是第一次,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抢劫的艺术。
然而,通过商徒们手中不停摆动的算盘珠子,他们很快便意识到了,这种文质彬彬的抢劫,收获的利益远大于从前那样屠城式的劫掠。
胡骑在恍然之后,立即弯腰跟在汉军身后,学起了这种新型劫掠方式,却发现单单战利品估价一项就让他们傻眼,最后干脆雇佣商徒来为他们进行战后销赃。
公孙度所在的营寨山脚下,由原木围成的一个巨大营寨里,关押着数千转运到此地的高句丽俘虏。
营房门口处,搭了张不知从何处而来的名贵木案,正有汉人官吏端坐在前,手中笔锋不停,不时抬头,在翻译的协助讯问下,记录着抵达的俘虏职业。
而在这些长列俘虏的背后,有着不同规模的营房,他们也正是在此地,根据职业不同,进行分营安置。
请假
月初请个假
第214章报告
“唔,没想到高句丽的匠人还真不少。”
公孙度的面前有一份刚刚记录的俘虏名单,出乎他的意料,在高句丽俘虏的分类中,匠人的比例不低。
或许是在冶铁上的技术劣势有关,高句丽对青铜冶炼技术的开发相当发达,这在公孙度观看某些战利品时便有预料。
只是,据随军的官吏介绍,高句丽的青铜技术还得追溯到先秦时代,那时候逃离中原战乱的先民,将秦朝完善的青铜技术带了过来,并且根据此地较为丰富的铜矿资源相结合,造就了当前局面。
除了冶炼之外,更多的便是石匠,这类匠人在高句丽是隐形需求,高句丽多山,国中无论是筑城,还是建筑,亦或者墓葬,都需要大量石匠的参与。
想到辽东发展对于匠人的渴求,以及各种基础建设的巨大人力需求,公孙度没有犹豫,在文书上批示:
“俘虏集中安置,无技能的农夫分配与玄菟郡规划府兵农庄中做部曲。
有技能的匠人、读书人则是转运至襄平,交由郡府处置。”
“呵呵,这么多石匠,既然擅长砸石头,几条主干道的铺装工作可算是找到好手了。”
想起这些石匠的用处,公孙度的嘴角翘起,真是打瞌睡就来枕头,比起动员的庄户百姓,这些有着经验、技能的石匠显然更适合急促建设。
“哈哈,辽东建工这下子技术实力在东北算是首屈一指了。啧啧,这么多的匠人挤一块,得让糜竺派几个读书人进去,总结工程技术规程。嗯,最好出版个技术标准啥的。”
想起才让糜竺在襄平组建的建工商社,前世身为工程狗的公孙度笑着自语道,想不到自己也有编标准的一天。
想到这里,他唤来手下,将批注的文书交予其人,不忘叮嘱道:“这些人既然成了俘虏,那就是郡府的财产,各户不要拆散,也不可虐待。”
文吏恭敬领命,见到公孙度脸上的严肃神色,低头出帐,立即拿着文书去找负责押解的军官而去,传达公孙度的意思,急匆匆的,生怕那些军汉做出什么不忍言之事。
公孙度的叮嘱不无道理,在这个蛮荒时代,两军交战几乎都不讲道义,虐待俘虏乃是常事。
他的做法是将俘虏分出了三六九等,大部分顽抗分子进入不见天日的矿坑,普通百姓进入府兵家中作为部曲,有技能、文化的匠人、读书人则是无缝衔接到辽东的生产机器中去。
为了让这些人发挥出他们应有的工作积极性,亦或者减少相应的治安成本,整户整家的转运成本虽高,但却是极其有必要的,否则这些高句丽的俘虏一旦到了辽东郡,那可真就成了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在内部爆发。
为了减少这样的可能,就需要作为征服者的他们,展现出适当的理性。
处理好俘虏安置事宜,他又取出下一份文书,看到抬头的来源,禁不住惊咦一声:“咦,来自沓氏的信件?商徒关于开发转运移民效率的几点想法?”
当公孙度打开来自沓氏的信件时,一下子被里面商徒的天马行空的想法给惊讶住了,初次掌权的大商人们,并未展现丝毫狂妄,反而对他们的庇护者公孙度格外的尊敬。
“呵呵,复古奴隶制,商社使用奴工做工,增加上缴的利润?”看到商徒们不加掩饰的想法,公孙度冷笑出声,这些人似乎官府对于这种想法的不感冒,还打算用利益交换的方式来达成。
“这个,资本家真是心黑啊,可惜不能长久,如今的汉人,有几个信周时的血脉贵族?而且,奴隶制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涉及基本的政治制度,不可取!”
公孙度笔墨挥舞,在上边打了个叉。
墨水蔓延,看着已经看不出文字的内容,公孙度满意的点头,又接着看下去:
“雇佣海外劳工?哟,这厮不拘于中原,眼光开阔啊!”
他先是为商徒们的眼界点赞,这些人已经意识到了不同地区,其生活成本的巨大差距,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劳工成本差。
“可以试行,先选定行业,招揽少量海外劳工,其中以服务业、采矿业为主。”这条意见公孙度并没有反对,此时远没有到为本土民众失业问题担忧的时候。
再说,这些海外劳工,其实与他刚刚转运的高句丽俘虏性质差球不多。
“民间转运,以难民劳工支付船资?”
读到第三条,公孙度也察觉到了商徒们对那些难民的眼馋,来自青州、冀州的难民,无论贫富,其人都不是那些来自蛮荒之地的人可以比拟的,光是一个语言问题,就能显出许多优势。
“可,但是其中的钱财需要斟酌,不可出现利滚利,以至成为债务奴仆之状况。”
公孙度沉吟一会儿,还是落笔写下这句话。说是同意,但是他从岳继刚的私信中就得知辽东郡的商徒早就在这么做了,转运难民,再以劳动报酬支付,你情我愿之事,官府很难禁绝。
他的批注,更多是在暗示岳继刚对那些商徒掌握中的债务劳工进行清查。
“来自中原的优质劳力,不能被这些商徒随意处置,最好还是在郡府的统筹下,用于各产业的发展。”
公孙度提起笔杆,略微沉吟后,他展开一张白纸,在上边写着自己的想法:“加大中原难民的转运规模。不局限官府控制的船队,合理利用商徒、船主。”
想到那些船主,公孙度眼睛一亮,与岸上的商徒们不同,对船主们来说,转运难民与转运货品的选择间,阻碍他们的,唯有利益而已。只要转运难民获取的利益足够,在道德感召下,大多数的船主还是乐意转运难民的。
“嗯,利益。”
抿了抿嘴,公孙度想到郡府仓库中的财货因为转运难民,正在肉眼可见的流失,也感到既心痛又无奈。
忽地,他看到上一条商徒以难民劳工工资支付船资的做法,心底冒出一个想法。
“既然根本是难民与船主之间的利益往来,为何不舍弃那些赚差价的中间商?难民此刻拿不出钱财,可不代表他们没有价值。此时,就需要一个媒介,一个通往未来的价值衡量物。”
“要不,以这些难民的船资,发行一个债券?为了有利可图,还要带利息。还要考虑到部分船主的急迫,这债券就必须是可以交易的那种。”
公孙度眉头一挑,立刻意识到了这方法的可行性,因为沓氏的特殊性,其本身已经有了金融中心的意味,既然是金融中心,进行一些金融操作也是正常的。
“嗯,就这么干!”公孙度为了不让沓氏城的金融气氛因为没有足够的金融产品刺激而渐渐稀薄,以至于消散于历史尘埃中,他打定主意,给岳继刚写信:
“与船主协定,以难民的转运距离,设定标准价。难民与船主签订协议,未来以连本带利的形式支付账款。郡府见证下,以此债务发行一批可交易的债券。”
写好寄往沓氏的信函,公孙度将批改的文书丢向一个标有完成的竹筐,颇有成就感的他本想伸个懒腰,可抬头的瞬间看到标有待阅的竹筐里满满的文书,笑容霎时间消失,拍拍脸蛋,禁不住庆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