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17节

  但同样存在严重的朝廷拖欠和将领剥削的情况。

  在注意到严世蕃的异动的神情,朱厚熜对赏现银的事有了新补充,“赏银的事,朕会让锦衣卫负责,直接发放到将士手中。”

  独立于军队之外的赏银监察,又是外人染指不进去的锦衣卫,完美避免了朝廷的拖欠和将领的剥削,严世蕃顿时神情一黯。

  张居正则想得更多了,有了这样的奖赏制度,东南军队估计能把海上的倭寇绝迹了。

  甚至。

  有冲上倭人岛,抓倭人冒充倭寇赚赏银的可能。

  这种事,不能细想,总之,于东南军队有利就是了。

  “圣明天纵无过皇上。”严嵩五人齐声颂圣。

  “皇上,剿倭的事,由胡宗宪主事,但销往西洋诸国的货物,却要提前准备,茶叶、瓷器不提,丝绸是通货,而丝绸的关键在蚕丝,想多产蚕丝,就要增加桑田,臣等以为,干脆让浙江现有的农田再拨一半改为桑田,一年便可多产丝绸二十万匹。”严嵩展露了獠牙。

  张居正的笑意忽然凝固在脸上。

第21章 遍身罗绮,非养蚕人!

  “张居正。”

  朱厚熜突然点张居正的名。

  张居正立刻应答:“臣在。”

  “增加闽浙军饷,来打通海面货商,再在内地改稻为桑,严阁老说的,都是你的意思吗?”朱厚熜问道。

  张居正肃颜答道:“回皇上,增加军饷,重开海路是臣的意思,改稻为桑,不是臣的意思。”

  此刻。

  他才明白为什么御前陈奏,严嵩会以他的名字做开端。

  这不是为他造势,更不是为他扬名,而是为他准备了一口大黑锅。

  严嵩口中所谓的增饷抗倭,为国增利,不过是为改稻为桑的铺垫。

  这改稻为桑,不妨说明白点的,就是借机兼并浙农土地的另一种说法罢了。

  真要改浙江一半粮田为桑田,这些田地,恐怕都要落到东南大族的口袋里。

  江浙之地,本就“七山二水一分田”,由于东南大族在江浙数百年如一日的“精耕细作”,真正属于浙农的田地,估计只有一半。

  如果按照严嵩所说改稻为桑,他敢保证,全浙江的百姓,将再无寸土可耕。

  而百姓无田,将会发生什么?

  一旦东南乱了,朝廷拿谁的脑袋去平息民怒?

  是严嵩的脑袋?还是徐阶的脑袋?

  都不是!

  只会是他张居正的脑袋。

  因为抗倭、开海是他提议的,改稻为桑不过是衍生的产物,而产物滋生的动乱,自然要由他负责。

  张居正对于严嵩没有丝毫好感,更没有丝毫误解,这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奸相,可以为了私利不顾一切。

  但对于徐阶,张居正是彻底失望了,在私利面前,徐阶轻松就牺牲了他这个得意门生。

  明知改稻为桑是个火坑,在御前一言不发,静看着他跳入火坑,甚至,是推他进火坑的其中一人。

  师徒如父子,张老太爷不在京城,张居正始终是拿徐阶当父亲一样孝顺。

  但正应《三纲五常》中言: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

  张居正毫不犹豫的否认改稻为桑,让徐阶脸色略显不自然,但更多的是愤怒。

  弟子在御前忤逆师父,是大明朝建国近两百年从未有过的事。

  朱厚熜显出赏识的神态:“为什么改稻为桑不是?”

  “回皇上,剿倭尚需时间,江浙又是倭寇闹事的地方,若是推行改稻为桑,有奸商从中大肆买卖百姓田地,不出数月,东南大乱必将而至。”张居正终究顾念着徐阶,只说了奸商,没说贪官、大族。

  改稻为桑,原是严世蕃最早向老父亲严嵩说的。

  严世蕃知道该出手了,道:“我大明朝都是诚实经营、勤勉致富的商人,都是心存良知的商人,哪有奸商?”

  这句话。

  是一点脸都不要了。

  严世蕃却不容张居正接话,接着道:“一亩桑田比一亩农田的收成要高出五成以上,我就不明白,这富国富民的法子,就是你张神童提出来的,怎么真到给实惠予百姓的时候,你又连声否认,到底想干什么?”

  严世蕃和高拱年岁相当,却比徐阶小十岁,按官场的规矩,在称呼张居正时,该以字号相称,但却喊出了张居正幼时的神童之名,俨然长辈之呼晚辈。

  在严世蕃心中,徐阶以儿子之礼伺奉老父严嵩,那自己就和徐阶是一辈人,而张居正,也就是晚辈了。

  训斥晚辈,理所应当。

  这么酸刻的话,张居正忍不住望了眼徐阶,见其依然平静如水,心底难免激起一丝火气,“我想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小阁老想干什么?

  我想知道,要是改了的桑田,如果到最后都落在浙江那些官商手里,从种桑养蚕到织成绸缎中间又省去了买丝的环节,这能赚多少银子?

  我更想知道,改稻为桑后,浙江一千五百万百姓吃什么?”

  既然改稻为桑在御前提了出来,就代表事先准定有了详细图谋。

  从朝廷到浙江,上上下下都是严家父子的人,现在又有了徐阶的配合,如若图谋成了,浙江百姓怕是要活不起了。

  “改稻为桑若成,那便是国策,天下官商谁敢从中取利?”

  严世蕃以反问回答张居正的问题,只要张居正不想与两京一十三省所有官员为敌,这个反问就回答不了。

  因为,官员们都从国策中取利。

  “官”字两张口,这两张口不先满足,什么国策都不成。

  见张居正沉默,严世蕃略显得意,继续道:“我大明朝又不止江浙产粮,改稻为桑,再从外省调拨粮食就是了。”

  严嵩沉默着,徐阶沉默着,张居正也沉默了。

  “小阁老,外省调来的粮,一定比本省产的粮贵,浙江百姓怎会愿意?”高拱接言了。

  “还是那句话,每亩桑田产的丝比每亩农田产的粮收成要高,哪个百姓不想多赚银子?哪个百姓不想过得好些?哪个百姓不愿意改种桑田?”严世蕃立马顶了回去。

  “按小阁老的意思,国策之下,浙江百姓在卖完蚕丝后,一定能买到粮食?”

  “当然!”

  严世蕃笑了。

  高拱也笑了,笑得是那样凄凉,道:“小阁老,你是锦衣玉食,你是不食人间烟火,但那些小民不一样。

  手里握着粮田,不管是丰年还是荒年,只要没欠外债,至少就饿不死。

  而改了桑田,尽管如小阁老你所言,日后的收入会增加,但眼下呢?

  小阁老在御前说了会从外省调拨粮食,会保证浙江百姓有粮可食,浙江官员也可以这样转述给浙江的百姓,但小阁老你的话,你猜浙江百姓会信吗?

  但凡浙江百姓的祖上有任何一个人相信了小阁老你这样的话,今日之浙江,将是百里无人烟。

  但凡我们家的祖上有任何一个人相信了小阁老你这样的话,我们家的香火也就传不到我这一代了。

  太祖高皇帝在位时期,改河南一半农田为棉田,一千八百万亩棉田,一千八百万亩农田,却无颗粒之粮为河南百姓所食,却无寸缕之棉为河南百姓所穿。

  是年,黄河南,易子而食。”

第22章 奸字写法,徐阶吐血!

  天雷落。

  天地为之一亮。

  透过大殿的窗户,雷光照在对峙的高拱、严世蕃脸上。

  “皇上,奸臣已经自己跳出来了!”严世蕃感觉到今天的争议,已经要你死我活才能解决,“高拱是一个,还有张居正。”

  声音比光慢,雷声响彻天地时,严世蕃正好点了张居正的名,仿佛苍天的化身一般。

  “九百万两纹银的闽浙军饷开支,皆是为了重开海路,保证货商通畅,现在,军饷的事,皇上照准了。

  但备货西洋,你们却不愿意,按你们的意思,我大明朝靖的海,平的倭,不像是给朝廷靖的,更像是给那些走私贩子靖的了。”严世蕃望着高拱、张居正,以一敌二地说道。

  何谓倒打一耙?

  这就叫做倒打一耙!

  海靖倭平,本是严家父子为了日后走私想出的办法。

  但此刻却被严世蕃拿来,暗指高拱、张居正与东南走私贩子勾结,不愿意看到朝廷事先增加货品船队再下西洋。

  到底是年轻,张居正一凛,直接答道:“我没有这样想。”

  在他的构想中,大明朝销往西洋的货物有很多,不一定非指着丝绸这一件东西。

  严世蕃不依不饶追问道:“那你为什么阻扰朝廷提前备丝织绸?”

  生死已悬于一线,高拱这时不但显示出了硬气,也显示出了智慧,居然无视了严世蕃、张居正的对话,从头反驳道:““姧”字怎么写?是两个“女”字,加一个“干”字。

  我高拱现在还是一个糟糠之妻,小阁老,就在前天,你才娶了第九房妾室。

  这个“姧”字,恐怕加不到我高拱头上。”

  德行。

  始终是官员绕不过的东西。

  大明朝廷虽然没有限制官员娶妻妾的数量,没有阻止官员妻妾成群,但绝大多数官员不会公然纳妾。

  除非正妻迟迟不能诞子,以免不孝,方才纳妾。

  像严世蕃这般,公然纳妾,且多妾室,一为淫乐,二为借故受贿。

首节 上一节 17/1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娘子,请息怒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