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118节

  李义府摇头道:“陛下如若下定了决心,可不见得能让晋王离开。”

  李治闻言很是苦恼,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了。

  “先去拜会茂师吧。”

  “也许茂师可以给我指一条明路。”

  李治口中的茂师,便是李勣。

  李勣,徐茂公,当年李治还在长安城中生活时,便担任过李治晋王府的长史,算是李治的老师。

  ——

  东宫。

  李承乾在操练之后,便带着李元昌一起回来午膳。

  午膳的主食是羊肉夹胡饼,还有火锅涮羊肉。

  除此之外,还有最新款的红烧肉。

  宫廷中很少吃猪肉,主要吃羊肉,但李承乾却怎么能忘记这口红烧肉。

  炸猪油,打铁锅,这些本来就不是多大问题。

  东宫制造出来的蔗糖,虽然没有后世那么精致,但炒糖色问题不大。

  作为太子,李承乾只需要动动嘴,自然就有厨子去进行琢磨。

  “这是彘肉?竟然如此之香甜。”

  李元昌夹了一块红烧肉入口,顿感美妙。

  他也是个吃货,很容易就能品尝出来是猪肉。

  “所以啊,你这次回长安,可是赶到好时候了,我这东宫里,可是新出了很多美食,保管你吃了就不想走了。”

  李承乾笑呵呵的说道,似有几分其他意思。

  李元昌道:“我倒是不想走,可过了正旦,陛下有令,也只能是回梁州。”

  说起梁州,李元昌就很是不爽,向李承乾吐糟那边有多差劲。

  自己在那边有多无聊。

  最后感叹道:“还是长安好啊,热闹,什么都有。”

  李承乾道:“我去跟父皇说说,让你留下来。”

  李元昌又惊又喜:“当真?陛下会同意吗。”

  他是真想留下来,本身在梁州也没什么好发展的。

  李承乾无语道:“你在梁州都干了些什么,难道以为陛下不知道吗。”

  “给你换了几个地方,都不得安宁,还不如让你在长安呆着,也好去祸害别人。”

  这话是一点不客气,李元昌也不在乎。

  打着哈哈道:“就是无聊,找些乐子罢了。”

  “若能待在长安,我自不会那般。”

  “倒是我这汉王不干了,你可得给我安排点好差事。”

  李元昌想留在长安,那就只能是放弃王位,入大唐宗室,相当于自降身份才行。

  李承乾道:“好差事,当然是好差事,我这东宫正好差个右内率。”

  “要是陛下不给你安排,你就到我东宫来。”

  李元昌哈哈大笑:“这感情好,干脆我就直接待你东宫得了,别的地哪有你这有意思。”

  从王爷到正四品的右内率,这里头的差距可谓是天壤之别。

  李元昌也不是傻。

  只要紧跟太子,还怕日后没有权势?

  况且他确实没几个朋友,最好的朋友便是自小长大的李承乾了。

  ——

  普宁坊。

  这里临近长安城开远门。

  李勣的府邸便就在这里。

  李治带着李义府赶来拜见。

  听到晋王前来的消息,李勣亲自出府迎接。

  “老师。”

  李治远远瞧着,作揖行叉手礼,表示对李勣的尊敬。

  “哪敢劳晋王如此。”

  李勣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李治面前扶起。

  “在茂师面前,我便是弟子。”

  “弟子见师,自当执礼。”

  李勣很受感动,连忙招呼李治一行人入内。

  而后拿出最好的顾渚紫笋茶招待。

  “一年未见,晋王比之去年,又更加俊朗了些。”

  

  “我在长安听说了关于晋王的事情,很多从晋州回来的官员,都在说晋王仁慈,公正。”

  “陛下听说了晋王在晋州的事情,很是夸赞。”

  “除了吴王,其他皇子中,当属晋王最让陛下欢心。”

  李勣感叹道。

  其实在他心里,哪怕是吴王李恪,也只是在权万纪的监督和劝谏下,才开始有所收敛,逐渐改变自身行为。

  近两年权万纪又被调任到齐王李佑那边担任王府长史,现在的吴王李恪到底是怎样,谁还能说得清楚呢。

  晋王李治就不同了,从小温和谦逊,仁孝宽厚,聪慧好学,性格较为沉稳,行为举止端庄。

  在诸多皇子中,尤为突出,即便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也不及晋王李治。

  “茂师过赞了,我只是坚守本分罢了。”

  李治谦虚回应道。

  这般不骄不躁,李勣更为看好。

  心里感叹,可惜李治晚生几年,如果能早一些,李治为太子,那对于大唐来说该是多好的事情。

  只是他却忘记了,曾经的太子李承乾,又何曾不是如此。

  一番寒暄后,李治也说起了来的目的。

  “今日拜见父皇后,父皇同我说,让我在长安久居一段时间。”

  “年后不必急着赶回晋州,或可参与征讨高丽之事,也当是长些见识。”

  “只是我听闻消息,如今长安大兄与四哥争锋相对,实乃是非之地。”

  “因此还请茂师能否指点一二,如何才能逃离这漩涡之中。”

  李治可没有夺嫡的想法,哪怕他是嫡子,也有继承权。

  魏王有魏王党,五姓七望的支持。

  太子更是大唐正统。

  他呢,他有什么,什么都没有。

  拿什么去斗。

  皇位之争,最为残酷不过,好读史书的李治明白,一个不好,便是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那时可没有什么兄弟情谊的说法。

  躲避这个争斗,当好自己的晋王,就是李治现在的想法了。

  李勣微微皱眉,沉吟片刻后道:“晋王的想法,是正确的。”

  “如今魏王跟太子的争斗,已经逐渐加强,整个朝野上下,都有被卷入其中的风险。”

  “此时避开,自然是最好不过。”

  “然而陛下既然跟晋王说了此话,恐怕就没这么容易脱身了。”

  李治不由问道:“父皇为何要让我留下,大兄跟四哥的事情,我能有什么办法。”

  李勣感叹道:“正是因为现在太子跟魏王争斗太过,所以陛下才会想让你留下,作缓和之用。”

  听到这话,李治无奈道:“大兄跟四哥,又怎么可能听说劝说,我又何德何能可有此颜面。”

  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子,过了年才算满十五岁。

  而李承乾明年二十三,李泰则是二十二,只比太子小一岁。

  即便他有超出年龄的沉稳,可依旧架不住资历不足。

  在李承乾和李泰面前,就是个弟弟。

  李勣也有些无奈,说道:“陛下只是不用晋王去劝说太子跟魏王,晋王是陛下嫡子,只需要让晋王留在长安,即便什么都不做,也会让魏王跟太子忌惮。”

  “他们会因为顾忌到晋王的存在,而不敢在有些事情上太过分。”

  “且如今太子势大,魏王难以招架,留晋王在,太子行事前,也要多加考虑。”

  其实李治跟他是说,陛下要让他留长安的时候,李勣就已经猜出了陛下的用意了。

  魏王看似声势壮阔,实则处处劣于太子,各方面已经是难以招架。

  尤其是现在讲武堂的事情,在观看太子练兵后,李勣知道,这会让陛下忌惮更大。

首节 上一节 118/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