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138节

  被其他人后来居上,就占着茅坑不拉屎。

  但一而再,再而三办不好,李承乾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

  “殿下教训的是,奴婢这就去找能办事的人。”

  内侍文忠赶忙回道。

  回了东宫,李承乾要处理的事务还挺多的。

  首当其冲的,便是煤矿的事情。

  思来想去,最后李承乾决定安排张思政去。

  怎么说也是多年心腹,忠诚这块不是问题。

  主要是煤矿开采一旦运营起来,里头油水太厚,容易滋生蛀虫。

  张思政恋权不贪财,倒是勉强能用。

  想了想,李承乾把狄知逊叫来。

  “拜见殿下。”

  “孤准备办个开采石炭的商号,叫你来,是帮孤写个章程。”

  狄知逊恭敬道:“请殿下示下。”

  李承乾讲述道:“万人左右的规模,主要作于开采石炭,非徭役,结算工钱,类似于长工。”

  “孤仔细想了想,不打算以月钱的方式,而是多劳多得。”

  “每挖十斤石炭,便算作一文钱。”

  狄知逊有些惊讶,不由道:“殿下仁慈。”

  挖矿的工具主要是铁镐、铁锹,在卖力的情况下,每人每天挖个几百上千今是能达到的。

  按每人八百斤算,每天能得八十文,每月就是两千四百文钱了。

  要知道长安外的百姓,在没有天灾人祸,种地丰收的情况下,按照一家五口人,种地所得粮食除了满足自家消耗外,有一定剩余可出售的情况来估算,每月也就几十文到几百文钱不等的收入。

  除此外,农闲时也可能通过参与一些手工业、商业活动或者给富户打工等方式获得收入。

  而去挖矿,每月能得两千文往上,几乎相当于正常家庭大半年的收入了。

  这个价格,不可谓不高。

  消息一旦传开,必然使得大量百姓蜂拥而至。

  狄知逊迟疑道:“殿下说的,是粗石炭,还是加工后的石炭。”

  这里头水分很大,十斤粗石炭,经过加工筛选后,可能就一半都不到了。

  李承乾笑道:“当然是粗石炭,难道挖矿后,还要守在旁边看着加工不成。”

  狄知逊有些羞愧,知道问题问傻了。

  主要是太子的价格,给的委实离谱。

  李承乾继续道:“除此之外,所有挖矿的匠人,必须要有我大唐户籍,无户籍者,不可结算工钱。”

  狄知逊眼睛一亮,顿时就明白了太子为什么给出这么高的价格了。

  没有户籍不得入工,这分明是针对那些隐匿人口。

  百姓没有户籍,为什么不愿意自己要官府去办理户籍。

  是因为世家阻拦吗,并非如此。

  几千万人呢,谁能拦,又怎么拦。

  有着本事,不如自己当皇帝了。

  关键是在于,给世家种田,不需要交税,只需要交租,交租的价格,远低于朝廷的赋税。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都甘愿当黑户了。

  比如五姓七望的地盘,甚至是一整个村都不在官府的登记上。

  可是现在,有了新工作,比种田赚得更多,那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了。

  “殿下英明。”

  狄知逊由衷感叹道。

  李承乾继续道:“采矿的匠人,包吃包住,一日三餐,每餐有油水,血条汤。”

  “入矿工作者,必须佩戴口罩,违者一次警告,两次罚款三十文。”

  煤矿工人很容易得尘肺病,这是不可逆的。

  就现在的工作条件来说,也没有什么好的防护方式。

  口罩能防止粉尘,动物血能排尘。

  就不差这点成本了,算是积德行善。

  狄知逊用纸笔进行记录,没有详细去问血条汤跟口罩的作用。

  

  但包吃包住,日供三餐,这个诱惑确实很大。

  意味着只要努力干,月入三千钱不是梦。

  写完后,狄知逊思索回道:“殿下虽有规定,无户籍者不得入工,然而晋州距长安甚远,必然会有不法之徒暗中假借他人名义上工。”

  “臣认为,可以限定每人每日所采的石炭量仅为千斤,超出千斤之后便不再计酬。”

  “如此一来,便能有效杜绝那些想要借助他人户籍上工之人。”

  李承乾点点头:“不错,便按你说的,把这条也加到章程中去,回去后,若有其他好的想法,也可随时通禀于孤。”

  “是,殿下。”

  能为太子办差,狄知逊还是很高兴的,这意味着以后升迁的路不远了。

  招工的事情安排完,还有关于煤矿加工的问题。

  李承乾庆幸前世去过煤炭博物馆,对于古法加工这块,还是有一定的认知。

  比较关键的流程,只要是在水循环的洗煤这块,能够快速有效的提高精媒的产量。

  便就召集东宫的工匠,探讨设计这些工具。

  一直忙到晚上,工匠们也摸清了思路。

  晚膳时,李象也回来了。

  讲武堂上午休沐,今日虽然没有操练,但兵法课还是要上的。

  而且晚上还有扫盲课程,不过李象就不用去了。

  为了更好的培养长子李象,现在每次就膳,李承乾都会让李象跟着一起。

  还有苏玉儿,小李厥。

  也算是阖家欢乐,热闹一堂。

  今年五岁的小李厥,总是能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原本有些内向的李象,这段时候感受到父爱,也开朗了许多。

  吃饭时,苏玉儿试探着说,要给太子寻侧妃。

  李承乾笑着拒绝了。

  并非不好色,男人本色,只是现在事情多。

  况且有需要的时候,东宫里还怕没漂亮的胡姬宫女吗。

  来个兴致,随便拉一个就成。

  能入东宫的胡姬跟宫女,相貌身段,自然是不差的。

  这对于胡姬宫女来说,哪有拒绝的道理,能接住就是泼天富贵。

  若是能诞下子嗣,即便是庶子,也是攀上枝头当凤凰。

  况且这样的事情,李承乾也不是第一次干了。

  要不然也没有现在的李象。

  “这段时间,讲武堂的学子们,在识字这块进度如何。”

  李承乾吃着羊肉夹蔬菜夹胡饼,顺口问道。

  对于讲武堂还是很关心的。

  但不识字,确实是硬伤,字都不认识,学兵法完全是扯淡了。

  李象摇摇头说道:“父亲,讲武堂的学子们识字进度甚是缓慢。识字一事,于他们而言,实乃艰难。”

  李承乾微微皱眉,放下手中的食物,问道:“为何如此艰难?”

  李象思索片刻后回答道:“父亲,这些学子大多来自平民之家,自幼未曾有良好的读书环境。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每日所虑皆是温饱生存之事,哪有机会识字习文。”

  “且识字需从最基础的笔画、读音开始,犹如搭建高楼需从一砖一瓦垒起,这过程极为漫长而枯燥。”

  “再者,识字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反复记忆、书写,方能牢记于心。可他们平日里还要进行操练,时间本就紧张,分给识字的精力便更为有限。”

  李承乾听后,陷入沉思。

  在古代,识字确实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没有后世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

  即便是有了学习的环境,进度也非常缓慢。

  转念一想,既然没有,那为什么自己不弄一本出来呢。

  想到这里,李承乾也没了继续吃的兴趣,起身去书房,吩咐内侍文忠,去拿一册千字文来。

  千字文是现在主要启蒙教育书籍,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周兴嗣编纂,从皇室贵族到普通百姓家庭都用。

  内侍文忠拿来千字文的书册。

  李承乾提笔抄录。

  但写下去的字,却不是繁体字了,而是简体字。

首节 上一节 138/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