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234节
李承乾道:“这还需要大量的漕船用来运输,这么多产量,怕是把所有的漕船都用来运输煤矿都不够,还需要造出更多的漕船。”
李世民手再挥:“那就造。”
李承乾道:“这需要招聘大量的工匠。”
李世民:“那就招。”
李承乾:“工匠的数目有些不跟不上,最好是能开设一些工匠学堂,用来对学徒进行培训。”
李世民:“开!”
顿了顿,李世民说道:“这些事情,就不从朝廷的政令走了,直接从你东宫走。”
“需要多少钱财,从府库直接支出就是。”
这就是朝廷制度的关系,如果是走皇帝的诏敕,就要走朝廷的流程,因为涉及到大量国库的支出调用,很有可能被驳回。
然后又是议事,各个官员发言,甚至会出现劝谏的情况。
可实际上,不管是矿场还是造船,开设工匠学堂这些事务,即便是不通过官方也是能办的。
太子教令就没这么麻烦了。
从法理上说,大唐太子教令等同于皇帝的诏敕,有着同样的权力,受到的限制在于皇帝,而不是在于百官。
只要皇帝不干涉,太子教令就能越过朝廷的流程,直接行驶皇帝的权力。
比如前些时候,直接调动左右金吾卫,万年县,长安县对长安百姓进行镇压。
当然,实际上在太子教令发出后,作为皇帝内侍的张阿难,会迅速通知到二凤这里。
“是,父皇。”
——
大唐贞观十七年,四月。
这大概是李承乾,乃至于长安城,最为忙碌的一个月。
首先就是全城徭役,该明渠为暗渠了。
这件事的总体负责人,也是太子李承乾。
首先是规划上,这个算是比较容易,长安本身就有排水所用的明渠,只是经过修建后改为暗渠。
因为是同时修建的关系,全城徭役调动的劳动力达到四十万的规模。
好在大部分的改建工程,都是在坊内进行。
工部官员全部出动,然后以坊为单位,再延伸到坊正,里长,保长。
落到最基层的保长这里,少则十数人,多则数十人,管理起来也没那么复杂。
像是铁锹,锄头这样的工具,在长安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所以工具也不需要官府特意进行配置了。
修建整个长安,听起来是很大的工程量,但实际上落到每个人的手里,所负责的区域也就六七米的样子。
毕竟是修建自家门口的渠道,大多数百姓也不存在多少偷懒。
届时要是没修好,臭的也是自己,这点大家还是拎得清的。
自家男人在家门口干活,女人孩子也能顺带帮上一些小忙,实际上大部分的长安人,都投入到这一场建设中来。
稍微麻烦一点的就是坊外街道的修建,比如朱雀大街。
这里是从每坊挑选部分人,修建坊外的渠道。
坊附近的街道,劳力就从坊里出。
全城修建自然会对商业,生活不便造成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暂时来说是值得的。
李承乾除了全面统筹整个长安城修建渠道的事情,还要规划城外修建工厂的事情。
是关于水泥工厂。
这就需要大量的工人。
石灰石,黏土,这些不要钱,但挖掘,运输,需要大量的劳力。
把整个长安城铺设一层10厘米厚的水泥,需要多少水泥?
长安城占地面积八十多平方公里,全部铺设一层水泥的话,要两千多万吨的水泥。
显然短时间内,是很难达到的。
最主要的是水泥工厂不赚钱,反而会亏钱,如果是征徭役的话,也不可能正常运作。
这是个亏本的买卖,但在李承乾看来,必须要做。
所以很大程度上,就是拿煤矿赚的钱,用来垫水泥工厂的钱了。
好在随着煤矿厂的不断开设,供养水泥工厂的问题不大。
水泥工厂的工人,就不能像是挖煤那样,多劳多得了,这样李承乾回亏死。
所以只能按照月结算,以长工的方式。
白吃包住,每月五百文。
看似有些低,其实不错了。
目前大唐的百姓,种田一年也就五千文左右的收入,收成好一点,也就六千钱的样子。
这里包吃包住,吃饭这块就等于剩下来了,还能经常见到荤腥。
累是累点,可每年能直接存下六千文,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已经很可观了。
这些工人的来源,就不是从长安城里招了。
一来是长安城正在全城徭役,二来以长安城百姓的收入水准,这样的条件去招工还是偏低的。
所以主要是从周边的城池进行招聘。
有太子教令背书,各地的县令直接发布告示。
包括前往长安的路费,也是官府这边负责,直接走驿站的方式。
水泥工厂招工一万人。
每人每月工钱500,伙食费折算下来,每人每天10文,每月300,总共800.
一万工人,则是每月800万钱的支出。
实际上加上运输所用的马车,实际支持每月已经超过900万钱。
至于前期的工厂建设,工人房屋的建造,制造水泥所需要的工具等,这些同样是工人们自己造了。
李承乾的打算,是先把朱雀大街全部改成水泥路。
于此同时,还有黑火药的研制。
跳过粉末火药,达到制作颗粒火药的程度。
已经找了数个大师级别的工匠,直接手搓燧发枪。
燧石的使用,可追溯到王朝时代前,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记载了。
在唐朝,普通百姓就已经在使用燧石了。
优质的燧石虽然数量少,但并不难找。
如果是军队装备,自然火绳枪更为使用,但造几把燧发枪自己玩玩,问题还是不大的。
不要小看大唐工匠的水平,手搓燧发枪并不算难事,只是打造的时间会长一些。
手搓枪管,甚至是制造简易的弹簧,问题都不算大,只是暂时无法量产。
唯一的问题就是在密封上,使用个十几次后,就很容易炸膛。
这就需要去到东南亚去搞天然橡胶了。
显然想要大规模制作火绳枪,目前的工业水平还是能难达到的。
相比之下,大量修建大唐的水泥道路,要更加实在。
后世有言,想要富,先修路。
东宫后院,李淳风已经在安排吏员进行水稻培育的育种记录了。
在太子家令寺,现在已经有了一套完成的尺寸标准。
从米,到厘米,再到毫米。
游标卡尺这个东西,王莽已经发明出来,也不需要李承乾再去创造了。
东宫的铁匠,已经开始以蜂窝煤为燃料,在用高炉炼钢,以模块化的方式,按照标准尺寸,打造纯钢制作的盔甲部件。
李承乾这个月几乎完全没有休息的余地,比二凤这个皇帝还要忙,连早朝听政都没有时间去了。
每天醒来,就已经有大量的东宫官员在等候。
这是需要开会讨论,关于目前长安城修建渠道的事务。
然后就是矿场的消息汇报,需要太子做出指示。
过了晌午,李承乾就要去到东宫后院,看高炉炼钢,育种试验田,并且跟李淳风,工匠展开讨论分析,可能会出现的错漏和情况。
包括对一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进行开会研究跟处理。
每过两天,还要去一趟城外水泥厂,毕竟每个月花费近千万钱,前期工作指导跟观察。
下午的时候,各地造船厂的消息也会被统一汇报过来,等候太子的指示和批准。
还有环卫司,招工的人手,购买马车,规章制度。
一直忙到晚饭后。
晚上的时候,李承乾就要开始写章程。
根据前世的经验,对现在实行的计划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四月末。
长安城历经四十天的全民改造工程,基本上已经到了尾声。
天气也逐渐的炎热起来。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