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晋末长剑

晋末长剑 第802节

  说到这里,邵勋叹了口气。

  根据王惠风整理的资料统计,平均一年发灾一次多。

  当然,绝大部分都是局部灾害,不少甚至局限于一个郡内,除了官府外,其他地方的人都不知道。

  就算知道也不在意,因为颠覆不了他们的生活——大股流民是有些可怕,但小规模的则不碍事,毕竟他们有坞堡、庄园这种组织可以依靠,并非原子化的个体。

  但不管怎样,此时是灾害高发期,还是应该警惕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世家大族的存在又有积极意义了,至少能维持一地最基本的秩序,保存元气。

  或许,事情本来就是多重因素构成的。

  即便世家大族不主动去侵占田地,自耕农也要上赶着投靠他们,因为官府已经失能,无力赈灾,内有乱民,外有胡虏,不聚居自保没办法活下去。

  只有给他们一个真正稳定的秩序,并且政府职能运转正常,才有可能拆散坞堡。

  邵勋又坐回了案几后,开始撰写命令,写好后,交给信使送往汴梁。

  梁宫已经开工一个半月,现在想想,控制一下进度为妙,节省些粮食。

  如果真有大的灾害爆发,就彻底停工,反正他不着急,住刘聪家就是了,宁朔宫可一点不比天子排场小,事实上它本就是皇居。

  ******

  秀容县已经开始统计户口了,但进度很慢。

  “地都种上了,人却没影了,这样不行啊。”邵勋看着赶来的岢岚太守刘昭,说道。

  “大王,牧人行踪不定,很难厘清户口,亦很难被于王化。”刘昭说道:“这些种了粟麦的田地,只有秋收时才会有人过来收割,平时是见不到人的。”

  “收割完的粟麦,屯于山上的谷仓之中。”刘昭又指了指山坡上那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粮库,说道:“秋收完后,他们会带着牲畜过冬用的干草返回此间。第二年牧草返青后,再度离开。”

  “也有不种地的,那就更加行踪难测了。只能通过相熟的部落贵人,聊为打探一番,兴许哪天他们渡河西走了都不知道。”

  邵勋看着浸润在细雨之中的茫茫群山,道:“尽量厘清。”

  他明白刘昭的难处,这也是胡人难以治理的重要原因,他们的部落会迁移。

  岢岚郡四县(含新设的合河县),平地多在河谷之内,数量极少。如果光靠种植业,其实养不活多少人,向山地畜牧业发展是必然之事。

  但毕竟自后汉年间就迁移至中原了,胡人也知道种地的好处,哪怕是“靠天收”这种广种薄收的农田,对他们的生计也不无小补。

  至少,过冬时宰杀的牲畜可以少一些了,因为秋天会收获部分粮食。

  “这些地都归谁?”邵勋又问道。

  “谁抢到归谁,谁先种归谁。”刘昭说道。

  “若有纷争呢?”

  “自有部大裁决,或几个部落公推德高望重之耆老裁断。”

  经典的部落民主制。

  他们都能自己治理自己了,对官府唯一的需求,大概就是遇到难以抵抗的外敌时,能有更高层面的庇护。

  又或者慑于官府的武力,不得不名义上臣服你。

  刘聪如是,邵勋亦如是——或许,刘聪会让他们感到更亲切一点吧,毕竟有诸多相同之处。

  “厘清户口之余,把田地先查清了。”邵勋说道:“从明年开始,这些地都会有固定的主人,哪个部落可以种,都有说道。若错种了别人的地,粮食就是别人的了,叫屈也无用。秋收时部大们回来后,向他们说清楚。”

  刘昭闻言,咽了口唾沫,但随即便狠下心来。

  改变传统,当然会引起反弹,就看你镇不镇得住了。

  “治理这些部落,可不简单。”邵勋语重心长地说道:“你得插手部落事务。如果一个部落,事事都不需要官府,大小事务内部自己就解决了,那么久而久之,他们还会敬畏官府么?要让他们更多地求助于官府,越多越好,求得多了,就离不开官府了。”

  “是。”刘昭应道。

  “我就在平阳,哪也不去。一旦有事,大军可自离石北上,镇压贼人。”邵勋又道:“当然,能不动刀兵自然最好。他们会死人,会更不信任官府,我也会耗费无数钱粮,得不偿失。总之好好做吧,先用地吊着他们,我就不信他们没有求助于官府的时候。”

  “等把地固定下来,我以后还要固定山头。哪座山归谁,都有说道,看他们怎么跑。”

  “山头有好有坏,好的归谁,坏的归谁,都有定规。”

  “总之,要让官府、朝廷更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要让他们沐于王化。如果几十年、上百年都不闻朝廷、不知天子,岂不是说反就反,说走就走?”

  一番话说得刘昭醍醐灌顶。

  他依稀想起,少时在上党管理部落时,他还通过家人知道大晋朝的存在,知道当今天子是哪位,但底下人可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如此情况之下,反与不反,当真只是一念之间。

  梁王的意思是让更多的部落之人了解朝廷、知道官府,哪怕不可能让最底层的牧子、牧奴们都知道,至少也要让更多的中层氏族首领知晓,并对官府产生依赖、敬畏。

  这样的话,部落最上层的首领想要造反时,面临的阻力会更大,毕竟部落是由一个个氏族构成的。

  “再告诉他们,想要入郡姓,就给我恭顺点。”邵勋最后说道。

  郡姓是吊着部落首领的。

  河谷田地与氏族头人息息相关,毕竟他们手下一大群人跟着吃喝呢。

  并州是胡人最密集的地方,治理好了并州,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如此双管齐下,总会有效果。

  他才三十三岁,可以花一辈子来做这件事。

  ……

  四月二十一日,邵勋一路向东,巡视到了晋阳。

  在路上时,雨停了几天,现在又开始下了。而且好似报复一般,下了个天昏地暗。

  这个时候,他不再犹豫,果断下令:停止梁宫及汴梁营建。

  敖仓存粮尽数输至野王,屯于地势较高的干燥之处。河南其余各邸阁,次第输送存粮北上,待秋收后补足。

  二十二日,邵勋在晋阳发布命令:“今岁春雨颇愆。太史令夜观天象,占得夏秋必多霖潦。宜令所在郡县,告喻百姓,备淫雨之患。”

  (第三更奉上,明天继续,有票速投啊。)

第753章 两京

  庾琛看完《备雨潦令》,有些摸不着头脑。

  夜观天象?梁王也信这个?

  片刻之后,他遣舍人去诸衙通传了一下。

  不一会儿,大农殷羡、尚书令裴邈、田曹尚书王玄、左民曹尚书枣嵩、材官将军庾亮等人纷纷前来。

  庾琛让人将《备雨潦令》给众人传阅,又道:“时近五月,诸郡情况如何?”

  “河南雨水稍多,却不碍事。”殷羡率先说道:“濮阳、荥阳雨水最多,济阳、陈留次之,梁、陈、汝南、南顿、新蔡、汝阴六郡则与去年相仿。”

  “河北确实多了不少,以上党、太原、乐平三郡为最,河内、汲、顿丘、阳平四郡与濮阳、荥阳差不多,魏郡、新兴也就比往年多了一二场雨,平阳尚未收到奏报。”

  庾琛听了,刚刚闭上的眼睛就睁开了。

  看样子,这场雨主要下在并州及河北北部,大河沿岸算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

  “梁国之外呢?”他不由得多问了句。

  “听闻幽州雨势不小。”王玄说道:“常山、中山、高阳、河间、博陵等郡同样豪雨如注,不少田被淹了。百姓纷纷掘开田垄,以免毁坏庄稼,似乎还可维持。”

  庾琛点了点头。

  那些地方不归他管,无需太过操心,但梁国二十郡却不可轻忽。

  现在他完全相信有必要防范水患了。

  目前尚未出现水灾,但天气这种事情谁都说不准,早做防范没错的。

  梁王发这份命令,应该是他在巡视并州诸郡,发觉雨水偏多,再听到河北同样下了大雨,于是假托太史令之名,预测今年会有洪水,让各地早做防范。

  想到这里,庾琛感觉有些头疼。

  不是觉得烦,而是头真的有点疼,老毛病了。

  也幸好这几年心宽体胖,看着女婿一步步起势,身体没衰弱得那么快。若十几年前真的去了江南湿热之地,怕是活不了几年。

  “汝南陂池最多,须得有人去一趟。”庾琛的目光看向枣嵩,道:“台产,你遣人去汝南、新蔡、南顿走一走——唔,汝阴也要走到,看看陂池如何。若有不对,现在加固还来得及。年年打仗,征丁集夫,唉。此事不要拖,从速办理。”

  “是。”左民曹尚书枣嵩应道。

  此曹是后世户部、工部的集合体,陂池这种水利工程归他们管,枣嵩责无旁贷。

  最早的梁国十郡之地,陂池、灌渠还是狠狠整饬过一番的。因为搞得太狠,庾亮还在汝南激起过民变。

  后来陆续加入的五郡,就不如老十郡了,但也不差。

  最让人担心的是去年新加入的五郡,那是真的问题重重。

  战争和民生,可以同时进行,但也会相互挤压,核心就是对壮丁民力的争夺。

  没有办法。

  “元规,梁宫已经停建,你左右无事,跑一趟平阳五郡吧。材官将军本就有征发民夫修缮道路、园囿、陂池之责,名正言顺。”庾琛顿了顿,又道:“梁宫一些收尾之事,交给材官校尉、少府就行了。”

  “是。”庾亮没有推托,应下了。

  梁宫是停建了,但不会一点事都没有。

  修了半拉的屋舍要不要紧急完工?

  木料要不要妥善存放?要知道,刚采伐的树木是没法用的,一定要长时间阴干才行,有的木料甚至要花好几年时间阴干,一旦被雨淋湿了,问题很大。

  另外,如果真下大雨,有些排水沟最好提前挖完,免得淹没城池。

  “洪乔,诸邸阁最好清查一下。”庾琛又道。

  “仆会差人巡查的。”殷羡拱了拱手,道。

  “唉。”庾琛最后叹了口气,道:“弄不好又要赈灾了。皇天不吊,黎庶倒悬,苍生何辜,遭此大劫!”

  众人闻言无语,灾害怎么没停过呢?

  “天厌晋德啊!”众人嗟叹声中,尚书令裴邈突然说道。

  众人再度无语,谈正事呢,你怎么突然拍起马屁来了?

首节 上一节 802/8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我,云龙他哥,西北霸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