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家 第61节
不过,赵祯却并没有立刻答应下来,而是沉默片刻后,又摇了摇头。
这般样子,顿时让刘娥有些生气。
她自觉这段时日,对赵祯已经够纵容的了,但是,没想到这孩子越是纵容,
越是任性。
现在竟然连这样的大事,也敢和她意见相驳了?
当下,刘娥便沉了脸色,就要发作。
见此状况,赵祯却并没有慌乱,而是开口道。
“大娘娘息怒,我并不是反对您要拜王钦若为相。”
“爹爹临终前吩咐过,让我一切听大娘娘,我虽对王钦若不喜。”
“但如此大事,大娘娘考虑定然比我要周详的多,我断不至于不听大娘娘的。”
这话一出,刘娥的脸色才稍稍变好了几分,但是看得出来,仍旧有些生气。
于是,赵祯迟疑片刻,这才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道。
“拜王钦若为相,并无不妥。”
“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先召其入京,直接命翰林学士锁院拟制,付送中书宣命便是。”
话音落下,殿中立刻就安静了下来,
刘娥眉头微,脸上已经没有半点方才生气的样子,静静地看著赵祯,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赵祯也没有说话,而是站起身来,侍立在旁。
片刻之后,到底是刘娥率先打破了沉默,道。
“官家,你可知道,如此一来,朝野上下势必多加议论,恐怕,会平添许多变量。”
闻言,赵祯的脸色同样平静,道。
“大娘娘曾对我说过,帝王之责,在于用人。”
“宰执除拜,乃乾纲独断之事,祖宗之法,内制除拜,朝中文武,不论官职高低,皆不得干预。”
他当然知道,这么做会带来的后果。
这帮文臣,不是喜欢整天叫嚣著祖宗之法吗?
但他们许是忘了,这祖宗是赵家的祖宗。
历代先皇留下的祖宗之法,是为了大宋基业,能够绵延嗣续,可不是为了让他们动不动就搬出来跟皇帝呛声的。
所以,这一回,赵祯就是要看看。
这祖宗之法,到底是只对皇帝能用,还是对所有人都有用!
听了赵祯的话,刘娥的神色也有些蹉。
显然,她明白前者的意思,但是————
“太冒险了些,没有必要。”
迟疑片刻,刘娥还是摇了摇头。
就像她说的那样,没有到那个地步。
明明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平稳处置,非要去冒这个风险,属实是不智之举。
见此状况,赵祯的脸色也变得有些纠结。
片刻之后,他叹了口气,郑重一拜,道。
“大娘娘,我保证,必定将此事办成。”
“如若最后出了差错,那么,我此后便一心读书,直至亲政之前,绝不再妄言政事。”
第70章 蹊跷
刘娥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或许对她来说,拜王钦若为相固然重要,但是,也并不真的是非他不可。
赵祯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倒也不妨让他去试试。
撞个头破血流的回来,以后再想这般任性,刘娥便有正当的理由拦阻他了。
更何况,丁谓之事当中,赵祯表现出来的手腕,也的确让刘娥十分赞许。
事实上,她也想看看,自己这个儿子,到底能够做到何等程度。
接下来的几天,宫中风平浪静,但是,朝堂之上却风起云涌。
首先是皇堂一案,总算有了结果。
宰相丁谓被免职,发配崖州,刺面为军,永世不得回京。
其家产尽数被抄没,其子丁珙,丁琊,丁赫,俱被免职,族人亦被遣返回乡此消息一出,朝堂上议论纷纷。
有些人觉得如此处置,有失宰执体面,也有些人觉得,丁谓犯下如此重罪,
实乃罪有应得。
赵祯靠在榻上,看著面前张景宗刚刚送来的消息,心中也略微有些讶然。
他本以为,这个消息一出,朝中应该会有大片的反对声音来著。
可如今竟然分成了两派,相互吵架,
朝中竟然有不少人,支持严惩丁谓,甚至还有那么几个,觉得如此惩治还轻了的。
如此看来,这一方面说明,丁谓平时干的那些事,真的是把人给得罪完了。
与此同时,这也能看得出来,眼下的大宋文臣,还没有发展到动不动就搬出祖宗之法,叫嚣著不可杀士大夫的程度。
又或者说-赵祯眉头微皱,似乎是忽然发觉了一个误區。
他仔细的搜索了一下脑中的记忆发现,真正天天碟碟不休的,在皇帝身边劝谏,维护那条所谓不擅杀大臣这条祖宗之法的,其实只有那些宰执大臣们。
与之相对的,反而是外朝的那些官员们,很少在奏札或者是奏对的时候,对皇帝要杀人提出什么反对意见。
反而是中书的这些宰执。
印象当中,每每有案件涉及到普通官员,历史上的仁宗想要严惩乃至是杀人的时候,都是他们力劝不可。
这其中,就包括那位所谓千古完人的范仲淹!
所以,这条所谓的祖宗之法,还有这些动不动就喊著朝廷物议的宰执大臣们,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吓嘘赵祯,恐怕要好好打个问号。
当然,也不排除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赵祯和这些宰执是决策者,而其他的官员在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下发成文的命令,所以,他们才不反对。
但无论如何,赵祯越来越觉得,大宋的制度缺陷之一就是,太过于依赖宰相。
以致于,皇帝不仅仅脱离百姓,甚至连普通官员群体都有些脱离了。
虽然说,宰相不像武将一样手握重兵可以谋反,但是,这帮人能够轻而易举的把持朝政,阻塞内外—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将此事放在心中,赵祯的目光又落在眼前的文书上,眉头不由微微一挑,
要知道,此前皇城司可是不负责搜集这些消息的,只负责探查禁军的不法。
但是,自打上次赵祯让张景宗替他去搜集朝中关于丁谓一案的态度之后,皇城司干这些事,仿佛是一回生二回熟,上手的越发快了。
更重要的,刘娥对此,也保持著默许的态度。
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好消息。
要不,发展一下,把皇城司变成锦衣卫?
思付了片刻,赵祯还是暂时放弃了这个想法,饭要一口一口吃,不能太著急。
就算是要给自己培养个锦衣卫,也不是现在。
毕竟,如今的皇城司,还是由刘娥亲自控制的,他调用一下,帮忙做些事还行,如果真的插手进去,实在太敏感。
就算是刘娥不阻拦,到时候,这锦衣卫建成了,还是会握在刘娥的手里,对现下的他来说,作用不大。
而且,动作大了,还容易引起文臣的抗议,得不偿失。
这件事就算要做,也得等他亲政以后。
不过,无论如何,丁谓之事算是就此告一段落。
大宋的体制下,皇权,宰执,中低层的官员,其实形成三方制衡的局面。
冯拯既然意识到了,宫中有拿捏他的手段,自然不会再搞什么小动作。
有皇权加持,加上中书的助力弹压,别说其他的官员本就意见不同,就算是他们联合起来,也无济于事。
将此事也暂时搁置,赵祯眼眸微阖,手指轻轻敲击著扶手,重新将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又过了一遍。
政治复杂,朝局诡诈,他依仗自己脑中的记忆,可以对其他人的品行,人脉有所了解,进而占得一部分先机,但是,真的陷入到斗争当中,他的手段明显还是有欠缺的。
所以,他需要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就单从丁谓这件事来看,当时不觉得,但是如今回头看,却有很多难以解释的地方。
很多时候,事情的结果没有出现之前,真相很难清晰。
但是,当一切尘埃落定,由果推因,便容易的多。
事实上,赵祯一直有一个疑问。
那就是,丁谓如此跋扈,刘娥的态度,到底是怎么样的?
当初,他派刘从愿去召许氏进宫,却被雷允恭通风报信,最后,丁谓亲自去宫门口,把刘从愿堵了回来。
这件事情,他最初没有细想,但是,如今回头再看,却大有可推敲之处。
要知道,雷允恭之所以会知道这件事,原因是刘从愿不敢擅自行动,提前将此事禀告了刘娥。
也就是说,雷允恭是知道,刘娥同意了这件事的。
既然如此,他有没有将刘娥已经应许下来这个消息,告诉丁谓呢?
如果告诉了,丁谓怎么会冒著得罪太后的风险,为了一时意气,去拦下刘从愿呢?
毕竟,就算是丁谓对赵祯反对他的方案,而怀恨在心,但他绝不至于,和刘娥作对。
可要是没有说的话.—··-那这中间可就更可疑了。
上一篇:大明:家父朱元璋,我还努力个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