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官家

北宋官家 第69节

  “给大娘娘请安。”

  “免礼吧,坐。”

  指了指自己近旁的座位,刘娥示意身旁的内侍,将她凌乱的桌案也收拾了一下,随后方道。

  “官家此时,应该在刚刚结束经筵,怎么,没去慈德殿坐一会?”

  这话带著几分打趣的口气,让赵祯略有些不好意思。

  近些日子,他往慈德殿跑的次数,的确多了些。

  但是,这也不能怪他,刘娥对他的饮食管束甚严,过咸,过甜,甚至是一些非时令,需要靡耗许多才能弄来的食物,都是不许他吃的。

  作为一个身体年龄不到十三岁的小皇帝,他眼下正是馋的时候,自然是要时不时的跑到骄纵他的杨太妃那,去打打牙祭。

  不过,刘娥显然也是顺口一提,并没有为难赵祯的意思。

  所以,没等他想好敷衍之词,刘娥便敛容问道。

  “有什么事,说吧?”

  于是,赵祯也不扭捏,拿出刚刚的那份熟状递了过去。

  刘娥的神色明显有些意外,这份熟状是她批的,自然是有印象的,只扫了一眼,便搁了下来,问道。

  “官家觉得,中书此议有什么不妥吗?”

  其实,依照理政的流程来说,中书进呈的熟状,是不必经过赵祯的,只需要刘娥批画之后,遣内侍送回中书,便可以付舍人院施行了。

  至于赵祯,他眼下还未成年,所以,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放在学习各种经典上。

  但是,经历了之前诸事,刘娥也意识到,自己这个儿子并非常人,十几年的东宫培养,说到底没有白费。

  如今赵祯的年纪虽小,但是,对于朝政人心,已然颇有几分见地。

  再加上,如今她和赵祯有了约定,赵祯要帮她替王钦若复相。

  想要做到这一点,自然要对朝中动向有所把握。

  所以,刘娥才会在处理中书进呈的熟状之后,让人先送给赵祯知道,再付外施行。

  但是,也仅仅只是让赵祯知道而已,送过去给赵祯看,可不代表,赵祯能够随意质疑她——·

第80章 角斗初现

  看到刘娥的神情,赵祯便知道,她误会了。

  于是,他微微躬身,开口道。

  “大娘娘的决定,自然是好的,臣并不是对这份熟状有什么异议,而是.”

  说著话,赵祯看向了张从训,后者立刻会意,小心翼翼的上前,将他打探到的,关于中书争执的消息,又说了一遍。

  刘娥在一旁听著,神色看不出喜怒。

  待得张从训说完之后,她方开口道,

  “你倒是大胆,竟然敢去打探宰执议事。”

  这话虽然没有带著什么责怪的口气,但是,却立刻让张从训跪了下来,低头不语。

  见此状况,赵祯起身拱手道。

  “大娘娘息怒,是臣让他去打探的。”

  于是,刘娥的神色这才缓和了几分,摆手道。

  “起来吧。”

  张从训的身份来历,刘娥早就知道,她也很清楚,赵祯把他提拔起来,是想要一个自己使得顺手的人。

  见识到赵祯近些日子的变化之后,她对此也并没有什么反对的态度。

  只不过,在她面前明目张胆的把打探宰执议事这样的事情说出来,该摆的姿态,刘娥肯定还是要摆一下的。

  “谢太后。”

  张从训松了口气,这才小心翼翼的站起身来,低头侍立在旁。

  赵祯对此,倒是并没有什么意外。

  对于张从训的存在和作用,他和刘娥都心知肚明,但是,总归是没有挑明,

  有些不方便。

  这个消息,他之所以让张从训来说,而不是自己说,就是为了让刘娥假装发怒一下。

  这么闹上一遭,张从训就算是在刘娥这里过了明路了,此后再吩附他做什么事,都会更加方便许多。

  小小的插曲,刘娥也没有计较,想起刚刚张从训描述的中书争执,她很快心中便想到了什么。

  于是,看了一眼手边的熟状,刘娥的脸色带著深意,道。

  “若是这个消息不错的话,那么,中书近些日子,怕是要安分一阵子7......

  眼瞧著刘娥这么快就想明白了一切,赵祯倒是并不意外。

  政治是瞬息万变的,任何人在任何状况下做出的某个举动,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局势的发展。

  中书的这场争执,说白了,其实就是新的权力格局下,新分化出的不同阵营之间的角斗。

  平心而论,在这次的变动当中,冯拯是吃亏的。

  丁谓在时,有王曾替他冲锋陷阵,但是丁谓倒了,他们的联盟自然随之崩塌。

  事实上,这一点在丁谓现出颓势的时候,他们二人都对这种情况有所预料。

  要不然,他们二人也不会不约而同的,分别举荐鲁宗道和吕夷简入中书。

  原本,如果顺利的话,即便是鲁宗道和吕夷简一起入中书,也依旧是冯拯稳稳压倒王曾。

  但事不遂人愿,被赵祯横插了一杠子。

  于是,钱惟演和吕夷简拜参知政事,鲁宗道拜枢密副使,原本的权力格局大变,冯拯的日子,也就变得难过起来。

  虽然说,在他的力主之下,鲁宗道还是进入了宰执团队,但是,他却被提拔到了枢密院。

  这也就意味著,除非是涉及到两府共议的大事,否则,鲁宗道是帮不上他的忙的。

  中书之中,任中正是丁谓旧党,和冯拯素来不和,钱惟演更不用说,直接在御前顶撞他。

  吕夷简由王曾引援入中书,也不可能帮他。

  如今的中书当中,冯拯虽为宰相,可剩下的四个参知政事,他实际上一个也控制不了。

  所以,他急切的想要收拢丁谓遗留下来的权力。

  但是,越是著急,就越容易出错,

  为皇陵更名一事,明显是冯拯在为清扫丁谓的势力和影响做铺垫,可谁料因为自己的疏忽,出师不利。

  于是,迫不得已,冯拯只得直接上阵,不再遮掩自己的用意,直接了当的在议事中提出,要更定丁谓在时的制度,重新考量丁谓此前提拔的官员。

  在他看来,这应该是所有人乐见其成的事,但是———

  “王曾此举,虽然或有私心,但也算为国,此前官家说,他是一正臣,看来倒是不错。”

  重新看了一遍眼前的熟状,刘娥轻轻点了点头,口气中也多了几分赞许。

  “只是如此一来,官家想要的契机,怕是不好寻了。”

  “而且·...—”

  说著话,刘娥眼神微眯,道。

  “这般手段,不太像是王曾的行事风格,只怕---背后是有人给他出主意了。”

  赵祯轻轻吐了口气,同样颌首表示认可。

  王曾的性格,本就带著几分执的劲儿,他此前屡次和丁谓意见相左,固然有自己想要的利益,但是,也必然有本心为国的因素。

  这次也不例外。

  站在冯拯的立场上来看,瓜分丁谓遗留下来的权力,是一件对中书各宰执都有好处的事。

  但是,对于王曾来说,却未必如此。

  冯拯是因为,他是宰相,且中书已然无人可用,所以,才需要通过这些方式,稳固自己的地位。

  可王曾只是一个参知政事,还有吕夷简这个新晋的同盟。

  对于他来说,想要提升自己在中书的话语权,最快捷的途径,也是他一直以来在干的事,就是挑战权威。

  这场争执,最终以冯拯夸赞王曾忠心为国而告终,实际上已经是最好的处理方案了。

  当时的状况下,如果冯拯发怒的话,那么,矛盾激化。

  最终的结果,一旦王曾执意不肯低头,事情闹大,那么,朝堂上下都会知道,冯拯这个宰相压不住其他的副相。

  就算是不闹大,可只要王曾一直不愿让步,冯拯也至少是在中书的其他同僚面前大失颜面。

  中书虽然有宰相和执政之分,但是,在参知政事也同样被允许轮班知印以后,二者的权力差距,已然不是完全不可逾越。

  所以,宰相在中书到底能否保持超然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很考验当事人的威望和权威的。

  这才是冯拯最终忍下这口气的原因以前辈的姿态,赞赏王曾敢于直言的态度,然后借著台阶答应下来他的提议,已经是损失最小的办法了。

  至少这样,还能在表面上维持住自己宰相的权威。

  只是听到刘娥的话,赵祯在赞叹她政治嗅觉敏锐的同时,眼神也不由微微一动。

  的确,这不像是王曾行事的风格。

  要知道,往日里,王曾虽然也和中书其他人意见相悖,但是,他处事的手段会更加柔和一些。

  这次这么激进,十有八九,是背后有人怂。

  而以赵祯脑中的记忆来看,不出意外,这个人就是吕夷简了。

  这位新提拔的吕参政,可是个真正老谋深算的人物。

  中书之间的角力,随著人员的变动,显然已经暗中出现了端倪。

  但是,这并不是赵祯今天来找刘娥的原因。

  说白了,臣下之间相互争斗,对于他这个官家来说,只要不影响朝政的正常运转,就没有必要干预。

首节 上一节 69/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家父朱元璋,我还努力个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