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家 第70节
他之所以来找刘娥,是因为王曾的这个举动,恰恰是影响了他之前的盘算的...
第81章 何用王钦若
刘娥之前留给赵祯的题目,是让他想办法为王钦若复相。
至于好处,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赵祯可以调用内宫上下的人手,并且更进一步,能够获知朝堂上的所有动向。
如果将这件事情视作一场交易的话,那么毋庸置疑,赵祯是吃亏的那一方。
但是,以他和刘娥现在的这种权力关系来说,这已经是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
实力不对等的状况下,想要发展,就是得吃亏。
王钦若想要复相,说易也易,说难也难。
宋制,除拜宰相之权,完全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所以,理论上来说,只要赵祯想,他可以任命任何他想任命的人来当宰相。
但是,这只是理论上而已。
实际过程当中,要复杂的多。
除拜并不难,困难的是,除拜之后,宰相能否坐稳位置的问题。
说白了,宰相的权力,并不来自于那一纸除拜的制书,甚至于,也不来自于制度,而源自于,所有人对制度的遵守。
这种遵守是有前提的,强权是最直接,也最稳固的保障,但却不是长久的保障。
宰相想要顺利的行使权力,除了制度上的强制性保障之外,还需要自身足够过硬的威信和能力。
王钦若的能力足够,但威信·..-几乎是负数。
作为曾经鼓动先帝泰山封禅的始作俑者,王钦若在朝中的名声不说是臭名昭著,也相差不远。
丁谓刚刚倒台,如果接著就启用王钦若做宰相,那么,朝野上下必然物议纷纷。
就算是刘娥可以动用手中的权力,强行通过这道任命,但拜相之后,王钦若到底能起到几分作用,却需要打个问号。
这并非是杞人忧天。
因为按照赵祯的记忆来看,历史上刘娥秘密召见王钦若入京,然后趁所有人不备,迅速将其拜相的手段,的确获得了成功。
但是,成为宰相之后,王钦若的日子却过得十分艰难。
每每中书议事之时,他虽为宰相,但提出的所有意见,几乎都被其他宰执无情驳斥。
王钦若曾因此发怒,但是,却根本无济于事,其他宰执丝毫都不给他面子,
直接了当的说,他德行不修,执政不平,难以让人信服。
中书如此,外朝也不例外。
朝中众臣本就鄙夷他的德行,又对宫中偷偷为其拜相不满,所以,将这股情绪全都发泄到王钦若头上。
甚至于,在候朝的时候,有些言官屡屡拿王钦若的外貌来开玩笑,毫不避讳的拿他之前施政时犯过的错来公开议论。
最恶劣的时候,还有人趁著王钦若准备上朝的时候,指著地上窜出来的老鼠,指桑骂槐的喝骂:“汝犹敢出头!”
可以说,历史上的王钦若,拜相两年就郁郁而终,很大一部分程度,算得上是被气死的。
赵祯对于王钦若,自然是没有什么同情心的。
但是,说句不好听的,打狗还要看主人。
王钦若再怎么不好,也毕竟是宫中旨意除拜的宰相,除了名声不好之外,他的能力,资历都是足胜任的。
所以,外朝这些官员的行径,已经不能算是政治斗争了,纯纯的就是故意折辱。
这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对皇权,对皇帝缺乏敬畏之心。
这并不是赵祯想要看到的。
所以,既然复相王钦若已经势在必行,那么,他就算再瞧不起王钦若这个人,也得想办法替他铺路。
何况,平心而论,王钦若和丁谓不是一类人,他的确对上谄媚。
但是,除了这一点之外,性格平和而不专横,也没有太大的揽权欲望,也有胜任宰相之职的能力。
作为过渡之用,倒也算得上是勉勉强强。
所以,赵祯现在要做的,就是光明正大的,为王钦若复相。
这不仅仅是为了给拜相之后的王钦若卸压力,也是为了要提升皇权的力量。
如果这件事做成了,那么,才算是真正的将除拜宰相这一点上,做到乾纲独断。
但事要做,步伐却不能急。
直接下制书,复王钦若为相,必然会立刻引爆朝野舆论,引发不可控的后果。
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把王钦若调回京城。
但这需要一个契机。
而这个契机,就是冯拯揽权!
这才是这些日子以来,赵祯和刘娥一直对冯拯的小动作视而不见的原因。
甚至于,为了再推他一把,赵祯特意在垂帘之时,当面指出他的错误,让冯拯意识到自己孤立无援的事实,变得更加急切。
所谓乱中出错,冯拯如今在中书里没有了得力臂助,势必要急著吞掉丁谓遗留下来的权力。
他越急切,赵祯在召回王钦若的时候,就越是顺理成章。
原本,这事情进展的很顺利,冯拯焦虑之下,显然已经不再细想赵祯的举动是否正常,而是想要尽快收拢权力。
只待他有了下一步的具体动作之后,赵祯便可顺势出手。
但谁料,王曾横插了这么一手。
冯拯的性格,本就没有丁谓那么强硬,这么一闹,只怕就像刘娥说的那样,
他是要沉寂一段时间了。
按理来说,王曾的举动是在维护宫中的权力,但是从结果上来看,却的确让赵祯头疼不已。
“说吧,你想怎么做?”
看著赵祯一脸故作愁眉的样子,刘娥便知道,这点变故是难不住他的,于是,直接了当的开口问道。
见此状况,赵祯倒是也不扭捏,能借力的时候自然要好好借,毕竟,这说白了,还是刘娥最终拿好处,让她帮忙是应该的。
“谢大娘娘。”
未语先谢,赵祯紧接著便开口道。
“臣刚刚来之前,查了历年的案卷。”
“之前有一官员,为签书河南府判官事,名陈话,乃王钦若举荐,后因王钦若被逐,落职监襄州酒税。”
“如今大娘娘既然打算为王钦若复相,不妨为其复职,大娘娘觉得如何?”
陈话的身份不高,所以,为他复职,也不算什么大事,刘娥略一思,便答应了下来。
“既然如此,便让他回京吧,秘阁还缺一个校理官,便让此人充任。”
秘阁是宫中的藏书阁,校理官虽然品级不高,但是,却有机会能够时常随侍御前,所以,算是圣宠的一个标志。
不过—
“一个陈话,恐怕份量不够,还需有些大臣出面,方可有用。”
赵祯的用意,无非是借为陈话复职,透露出朝廷有重新启用王钦若的用意。
可问题也恰恰就在于此,陈话就算复职之后,也不过是从七品而已,这般品级的官员,每日朝廷不说要提拔一大把,但也不算稀奇,并不算惹眼。
所以,除了陈话之外,还需要一个有足够份量的支持王钦若的大臣。
但是,这个大臣的人选,却不好找.·
“官家可有人选?”
沉吟片刻之后,刘娥将目光投向了赵祯。
不过,赵祯依旧秉持著之前确定下来的原则,涉及到这种重臣级别的任命,
不主动举荐人选。
于是,他摇了摇头,道。
“王钦若在朝时,臣尚年幼,识得大臣不多,更不知谁与他有旧交,恐难有所人选。”
刘娥对此,显然也并不意外。
双眸微阖,她在心中将可用之人过了一遍,最终,锁定在了一个人的身上于是,沉默片刻之后,她对著赵祯开口问道。
“张知白如何?”
第82章 那怎么办呢?
听到这个名字,赵祯的心中浮起一丝笑容。
托王钦若的福,这位主在朝中的名声实在太差,偏偏,他文和丁谓是对头。
所以,朝中有名有姓的大臣,划拉来划拉去,实在是没有几个,和他有深交的。
就算是有,或为了自己的名声,或为了自己的前途,也早早的就和他断了交往。
如今要找一个人来声援他,实在是不容易。
因此,这个人选几乎是唯一的!
张知白,端拱二年进士出身,历任河南节度判官,舍人院右正言,剑州知州———-大中祥符九年,拜为参知政事。
严格意义上来说,张知百和王钦若两人,最初关系并不算好,二人同在中书时,政见上有许多分歧,时人皆以为二人不睦。
但是,因为有脑中的记忆在,所以,赵祯很清楚,张知白虽然也屡次和王钦若发生过冲突,可他和朝中诸大臣是不一样的。
时人病王钦若,多是因为他太过谄媚,对于赵恒东祀西封,靡耗国力的各种行为不仅不加以劝阻,反而还主动鼓励,
因此,觉得他没有骨气,为了官宦利禄放弃节操,也不顾国家利益。
可张知白不这么认为。
他是朝中比较罕见的,并不将这些责任,都推到王钦若身上的人。
上一篇:大明:家父朱元璋,我还努力个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