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家 第72节
直接了当的继续道。
“大娘娘,臣以为,可命内侍省派押班以上宦官两员,常驻中书之中,列席旁听政务。”
“内侍列席,不得开口干预,止在预闻商议过程,加以记录后,如实送入宫中。”
“如此一来,中书一旦有擅权之举,宫中可随时获知消息,自不会再有丁谓之事。”
啊这——·
即便是已经知道了赵祯的目的,但听到他的办法之后,刘娥还是被自家儿子这天马行空的想法给震撼到了。
要知道,有鉴于唐末的宦官干政之祸,大宋对于宦官的态度也十分谨慎。
入宋以后,对于宦官的数量,品级,转迁,权力等各个方面施加了层层的限制。
应该说,这种做法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至少,整个宋朝,都没有出现权倾朝野的权宦之流。
刘娥的政治理念,大多承袭于赵恒,所以,她对于宦官,自然也是这样的态度。
虽然说,赵祯的这个办法,依旧没有让宦官参与到政务处理当中。
但是,总归是一定程度上,更加偏信倚重了宦官,违背了刘娥一直以来秉持的争执理念,让她本能的有所抵触。
“不妥,此举对中书来说,无异于监视。”
“中书宰执,皆是国之重臣,如此举动,必会引得宰执不满,一旦传到外朝去,只怕越发会闹起来。”
“实在不妥——”
这应该算是首次,刘娥丝毫没有委婉的否决掉赵祯的提议。
但是有意思的是,她话语的内容,连续强调了两次不妥,可口气却并非是坚决的拒绝,而是带著几分迟疑。
这种状况下,刘娥连续的否定,更像是矛盾之下,为了说服自己而说出来的。
不过,赵祯却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
因为他的目的,本来就不是说服刘娥,而是-··
“大娘娘所言有理,是臣考虑不周。”
话音落下,不出意外的,赵祯看到了一旁侍立的蓝继宗脸上,飞快的闪过了一丝失望。
就像刘娥所说的,让内侍到中书旁听议事,这种举动,无异于监视。
这对于一向高傲的士大夫来说,绝对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就算是刘娥这边答应了,中书也必然是会反对的。
到时候真闹起来,至少现在的赵祯,还没有把握一定能稳稳压制中书。
这一点,刘娥能立刻想到,赵祯自然也不会忽略。
因此,他的这番话,实际上是说给一旁的蓝继宗听的。
大宋向来压制宦官,即便是向蓝继宗,张景宗这样几乎做到了内侍顶端的大档,官职也不过正六品而已。
这般官阶,放在外朝,就是一个小虾米。
也正因如此,丁谓最初面对张景宗时,才敢如此托大。
别说这些内侍都是阉人,本就被士大夫瞧不起,就凭一个区区六品内官,在堂堂宰相面前,还想要尊重?
可反过来说,在这些内侍们眼中,他们虽然是伺候人的,可毕竟伺候的是宫中的贵人。
都说宰相门前七品官,他们这些内侍,怎么说也是在御前侍奉的。
这些外朝的大臣们地位再高,不也就是个臣子吗?
你是臣子,我是奴婢,又差到了哪去。
内侍纵然是残缺之身,那也是皇帝的奴婢,难道说在这些臣子面前,还得卑躬屈膝的?
这般想法,随著一些内侍在宫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只不过没有人敢说出来罢了·—
第84章 画大饼是管理者的基本素养
人的需求从来都不止是吃饱穿暖,更重要的还有精神需要。
对于宫里这些高级的内官来讲,他们日常得的赏赐,再加上各种差事明里暗里的油水,足够让他们有很好的生活。
所以,这种状况下,他们更需要的,实质上是被人尊重。
但是,无论是从身份还是地位上,这些人都无法获得他们想要的尊重。
那么,就只有通过利益。
丁谓敢在张景宗这个入内都知面前傲不已,但是,却不敢拒绝雷允恭擅移皇堂这种可能将他一起拖下水的提议。
归根到底,原因就在于,雷允恭手里著丁谓想要的利益。
历朝历代,宦官基本上都是皇权最亲近的棋子,虽然这个棋子,偶尔会脱离皇权的控制,但是,地位并没有变。
可唯独宋朝,内官和宰执大臣相互勾结,就好像成了惯例一般。
若仅仅只是勾结也就罢了,可问题就在于,这种相互的勾结,往往伴随著危及到皇权,乃至皇帝本身的重大事件。
当年寇准和周怀政,险些闹出废黜皇后,拥立太子监国之事,如今的丁谓,
更是在雷允恭的配合下在中书一手遮天。
再往后看,这样的例子在有宋一代,几乎数不胜数。
赵祯既然不能忍受,之后他的内宫也变成这样的筛子,就势必要改变这种现状。
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只靠强制性的命令是无用的,必须要剖析清楚其中的逻辑。
所以,赵祯思再三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那就是,形成这种状况的最大原因,在于赵宋皇帝本身。
鉴于唐末五代之乱,赵宋从立国开始,对于武将和宦官的压制,就始终存在。
这就导致了,文官的地位持续提升,而宦官的地位过于卑下,并且这种卑下是皇帝默许,甚至是主动推动的。
如此一来,也就使得宦官对皇帝,很难形成真正的忠诚。
这个世上,没有人是天生会忠诚于谁的。
宦官对皇帝的忠诚,一部分来自于对皇权的畏惧,一部分来自于希望获得赏赐的讨好。
但更重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实际上应该来自于皇帝本身,对宦官施加的保护。
前面两者,说白了都是外物而已,畏惧由强权带来,但并不只有皇帝才握著强权,赏赐和好处,则更是如此。
这些都是除了皇帝之外,宰相,后妃,乃至是其他什么人,也可以做到的。
可唯独最后一点,对宦官的保护,是只有皇帝能够做到的,
这才是历朝历代,多数皇帝纵容宦官的原因所在。
只有让他们意识到,皇帝是他们唯一的依靠,他们才会毫无保留的献上自己所有的忠诚。
但可惜的是,赵宋的皇帝,大多数都因为唐末的宦官之祸,选择性的忽视掉了这一点。
所以,每每当外臣弹劾宫中宦官的时候,无论事情大小,真假,赵宋皇帝的第一反应,都是责罚宦官。
就像雷允恭一案当中,如果不是赵祯及时阻止,刘娥压根就不会关注什么外朝内宫之分,会直接把案件交给开封府来审理。
某种意义上,对于赵宋的皇帝来说,这些文臣才是应该拉拢,重用,甚至安抚的对象。
至于其他的,不管是武将还是宦官,都不可信任。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文官弹劾他们,真有其事,那么,算是提前消弹祸端。
若是没有,也不妨事,反正压制武将和宦官,总是不会错的。
如此状况之下,皇帝不能成为宦官的依仗和靠山,他们自然就会向外去求。
既然要向外去求,自然要拿出一些利益以作交换,所以,才有了这一次次的,屡禁不止的内外勾结。
这些逻辑授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重新把宦官变成只受皇权控制的工具。
所以,想要真正重塑内宫的秩序,那么,皇帝的屁股就得是歪的。
事实上,在赵祯看来,宦官也好,武将也好,最根源的问题,在于军队。
只要宦官不能染指军队,那么其他方面,作为皇帝的‘黑手套”,对他们多加维护,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这才是他今天的目的。
直接让宦官去中书列席听政,当然是不现实的,但是,他这话说出来,其实就是在表示自己的态度。
那就是,他有意,用宦官来制衡中书!
做不做得到另说,单是这种有可能重用宦官的态度,对于这些内侍们来说,
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诱惑力了。
毕竟,小皇帝肯定是要亲政的。
现在想要实现这个想法,或许不切实际,可以后呢?
再退一步说,既然官家有重用宦官的心思,那么,肯定不会只体现在这一件事上。
能够在宫中一步步走到现在的,都不是简单之人,所以,蓝继宗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赵祯并没有要直接拉拢这些高级宦官的打算,眼下也做不到。
但是,这块大饼画出去,至少能让他们,在心里更偏向自己这一边,这就足够了。
不过,赵祯的目的是达到了。
可看到他如此轻易的就放弃了想法,刘娥的脸上,犹豫之意反而更重起来。
要知道,疑心这种东西,一旦挑起来,再想压下去可就难了。
赵祯给出的方案的确不现实,但他提出的问题,可是实实在在摆在那的。
原本刘娥还没觉得,丁谓之事有多深的影响,但是,赵祯这么一提醒,她也意识到,光靠原本的制度约束,是不够的。
所以,她虽然否决了赵祯的方案,可却又有些期待,赵祯能再劝一劝她,好让她再好好思虑一番。
可谁想到,这个倒霉儿子该乖巧的时候不乖巧,不该听话的时候倒是贼听话—·
上一篇:大明:家父朱元璋,我还努力个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