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家 第73节
一时之间,刘娥也没了脾气,想了想,只得自己开口,道。
“派内侍去中书旁听,肯定是行不通的。”
“但是,官家方才所言,也的确有理,丁谓能在中书擅权至此,他人恐亦能效仿之,所以,确实需要想个法子。”
赵祯见状,眨了眨眼睛,没有说话。
这种状况,他来之前便已经有了预料,所以,心中自然也有应对的腹案。
不过,倒不能直接说出来。
不然的话,恐怕会让刘娥觉得赵祯在故意戏耍她。
于是,赵祯颇是愁眉苦脸的思索了一番,沉吟道。
“既然大娘娘觉得,让内侍参与中书,会引得朝中大臣的反对,那么,可否换别人来做此事?”
“换谁?”
刘娥心中一动,开口问道。
但这一次,赵祯却无辜的摇了摇头,道。
“大娘娘明鉴,臣只是有这么个想法,但具体的,倒是还没想好。”
见此状况,刘娥略显失望,但也没多说什么,只道。
“此事我已知晓,官家放心,待我思虑周全之后,自会有所应对,今日晚了,官家先回去歇著吧。”
于是,赵祯站起身来,躬身为礼,道。
“臣告退。”
说罢,转身退了出去。
目送著赵祯的身影消失,殿中变得安静下来。
刘娥坐在原地,秀眉微,不知在思索著什么。
片刻之后,她的目光落在眼前的这份熟状上,似乎是想到了什么。
随后,她从旁边取出一份文书,斟酌著,在上面写了几行字,然后递给了一旁的蓝继宗。
“你明日将此手书送到政事堂,到时候,就这么说——
蓝继宗看著面前墨迹未干的手书,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不过,他倒是没有开口多说什么,只是一如往常般拱手道。
“臣谨遵太后之命。”
于是,刘娥的身子这才微微放松下来,斜靠在榻上。
随即,她眼角余光扫视了殿中一圈,似是又想起了什么。
所以,思索了一番之后,刘娥还是吩咐道。
“今日我和官家所谈之事,半个字都不许泄露出去。”
“若是日后让我在别处听到半点消息,那你们几个,就全都不必继续在宫中侍奉下去了。”
因著在提出此事之前,赵祯已经让蓝继宗清了场,如今的殿中,本就只剩下了贴身服侍刘娥的几个心腹宫人。
这些人,跟随刘娥多年,此刻看到她这般严厉的神色,自然晓得轻重,连忙齐齐跪倒在地,道。
“奴婢遵命·——”
第85章 太后手书
政事堂。
冯拯近来的心情十分不好。
他越来越能够感受到,众人看他的目光,不似以前那般敬畏了。
要知道,哪怕是之前丁谓在时,他在中书当中,也没有落到如此境地。
他非常确定,这不是他自己多心,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变化。
说白了,眼下丁谓虽然倒了,但是,没了这么一个专横跋扈的宰相压制著底下这帮执政,便有些人开始蠢蠢欲动了。
想起那天王曾当众顶撞他的场景,冯拯的眼眸微微一寒,忍不住冷哼出声。
看来,他是要好好想个办法,给这些人立立威了“禀相公,宫里蓝都知亲自前来,说有太后手书赐下。”
这个时候,外间舍人匆匆进门,拱手开口,
闻听此言,冯拯的脸色又难看了几分。
毕竟,眼下这个时间,能由蓝继宗亲自来递送的手书,恐怕也只有前几日按照王曾提议,递上去的那份熟状了。
长长的吐了口气,压下心中的不满,冯拯重新换上平和的笑意,这才站起身来,缓步朝著议事厅的方向走去。
“见过冯相公。”
待得冯拯迈著四方步,来到议事厅门口时,其他几位执政都已经到了。
当然,按理来说,只是接一份手书而已,用不著这么大的动静。
但是,冯拯能够看得出来的事,其他人自然也能看得出来。
大家心知肚明,都知道这份手书大抵是什么内容,所以,这才不约而同的一起聚到了议事厅中。
对著在场众人点了点头,冯拯继续上前,来到蓝继宗面前,拱了拱手道。
“方才本相手头有些事情处理,让蓝都知久等了。”
和丁谓那个没脑子的不一样,冯拯做事一向圆滑温和,面对这些宫中内宦,
不管官阶高低,他都并不傲。
蓝继宗倒是也没有托大,看到冯拯这么客气,他也连忙回礼,道。
“冯相公客气了,我也是刚到。”
于是,相互寒暄了一番,蓝继宗便转入了正题,对著在场众人再次拱了拱手,道。
“诸位,今日太后命我出宫,是有几件事情,要同中书交代。””
这话一出,包括冯拯在内的众人,都略微有些意外。
几件?
众人相互对视了一眼,随后,冯拯便道,
“既是如此,还请蓝都知坐下详谈。”
一般来说,内侍前来传谕,速度都很快。
所以,最多也就是等候的时候看茶坐上一会,待传完了话,很快也就离开了因此,中书也就没有多留内侍的习惯。
冯拯进来时,看到几人都站著,他下意识的就觉得,蓝继宗这次也和之前差不多。
但是,对方说有几件事,那显然就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了。
于是,众人在厅中各自落座,蓝继宗这才开口,道。
“这头一桩事,是前两日中书送入宫中,关于整饰章奏申表的熟状,太后已然应允了,特意嘱咐我告诉诸位,此事需当从速办理。”
“尤其是关于通进司违制之事,不仅需重新申明典制,还应对此前违制之人予以惩戒。”
这番话,蓝继宗说的十分郑重。
说罢,他朝著身后跟著的小内侍看了一眼,于是,后者立刻上前,拿出熟状,递到了冯拯的面前。
宫中内侍,向来都是替太后传话,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此刻蓝继宗的态度,大概率也是宫中太后的嘱咐。
冯拯接过来熟状,瞧了一眼,看到上面的批答内容的确如同蓝继宗所言,这才点了点头,道。
“请太后放心,稍后我便亲自写出词头,付送舍人院拟制。”
“若顺利的话,过完午间,便可封送入宫,印画取旨。”
不过,听闻此言,蓝继宗倒是笑了笑,道。
“冯相公不必著急,我刚刚说了,还有几桩事,也需要送舍人院拟制,诸位不妨听我说完,再一同付送。”
话音落下,在场众人目光皆是一凛,顿时打起了精神。
需要一同拟制,那就说明,不是普通的小事了。
于是,冯拯便道。
“蓝都知请说。”
见此状况,蓝继宗方取出两份手书,先将其中一份递了过去,道。
“太后口谕,复秘书丞,监襄州酒税陈话为秘阁校理,召刑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张知白回京,权知开封府事。”
这话一出,在场众人顿时神色各异。
作为曾任参知政事的朝中重臣,张知白的履历,在场众人自然是都知晓的。
不说别的,单说他刑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这个本官,就已经比在场的某些人平齐了。
何况,他早几年前便已经在中书为执政了。
太后这个时候调他回京,会是什么用意呢?
短暂的思索了片刻,众人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了上首的冯拯。
显然,由于张知白的声望和他此前的履历,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太后调他回京,权知开封府事必然只是一个过渡。
张知白之后的去向,必然是重回两府。
中书的规矩,他们自然也知道,既然四员执政已然齐备,那么,就只剩下一个相位空缺。
所以,如果之后张知白的去向不是枢密院,那么就只能是.拜相了!
虽然说,相位空缺一人,势必会有人增补,所以这只不过是早晚得事,没什么值得异的。
但是,想到迄今为止,冯拯还是以集贤相兼任山陵使,而迟迟没有晋升昭文相的旨意下达,众人的心中,自然忍不住生出些许猜测。
不过,或许是经过上次议事,让这位冯相公原本因丁谓倒台而蠢蠢欲动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总归眼下,面对著众人各有深意的目光,冯拯的脸色没有丝毫的变化。
接过递过来的手书,再度仔细看了一遍,他抬起头,沉吟片刻,却开口道。
“陈话?”
上一篇:大明:家父朱元璋,我还努力个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