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官家

北宋官家 第74节

  “本相记得,近些时日,并没有审官院的章奏外降,太后怎么突然想起了此人?”

  啊这—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都微微有些意外。

  他们没想到,这位冯相公都火烧眉毛了,却不问张知白的事,反而关注这么一个小官。

  不过,冯拯这么一提,他们也反应了过来。

  按照惯例而言,官员的磨勘转迁,由审官院负责。

  名义上来说,审官院并非中书的下属部门,但是,在大宋的典制当中,却又明确规定了,除授审官院负责官员的权力,在中书之中。

  再加上,宰相对于两府宰执以下的官员,具备‘堂除”任命的特殊权力。

  也就导致了,在实际的政务流转当中,尤其是遇到一些强势宰相的时候,审官院基本上是惟中书之命是从的地位。

  当然,理论上来说,审官院提出官员的转迁,既可以以申状的方式送中书处理,也可以用章奏的方式由通进司直送宫中。

  但是,即便是后者,中书也拥有复验的权力。

  具体来说,就是宫中核准审官院的章奏之后,一般需要连同章奏一起送到中书,进行再次讨论复议。

  因此,如果是审官院提出的转迁,那么,无论走的是哪条路径,都不可能绕过中书。

  可这份手书当中,显然没有任何关于审官院章奏的内容。

  张知白也就算了,他作为本身就有能力角逐宰相之位的人选,在这种时候被太后想起来很正常。

  但这个陈话,区区秘书丞而已,怎么就突然入了太后的眼呢?

第86章 他还得谢谢咱呢

  议事厅中,众人纷纷将目光看向了蓝继宗。

  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位冯相公,关注点为什么会在这么一个区区七品官员身上。

  但是,不得不说,这件事情的确奇怪。

  不过,面对著一众宰执的注视,蓝继宗倒是平静,拱了拱手道。

  “回相公话,自打上次贬谪寇准一事之后,太后和官家时常在宫中说起,因交往之事贬谪官职,乃党争之患,实有不妥。”

  “陈话在任,本无过错,却无端被丁谓贬谪,此错判也,自当予以纠正。”

  啊这—·

  在场众人对视一眼,神色中皆是带著几分深思。

  蓝继宗和雷允恭不同,他和张景宗一样,在宫中素来低调,也不曾和宫外任何一位大臣交好。

  何况,如今太后每五日在承明殿垂帘,他们这些宰执大臣可以定时见到太后所以,蓝继宗显然不会胡说八道。

  他这番话敢说出来,说明,是太后授意他说的。

  这可就值得好好思付一番了。

  要知道,刚刚冯拯问的是,太后为何突然就想起了陈话。

  但是,蓝继宗回答的内容,却是太后为何要给陈话复官。

  所以,这番话到底是为了回避冯拯的问题,还是借机透露不得株连打压的风向,来敲打他们这些宰执,又或者二者兼有,可就得好好想想了。

  不过,无论是哪种可能,继续再著此事问下去,显然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于是,冯拯稍一思索之后,也点了点头,道。

  “此事我也会尽快付送舍人院,请蓝都知放心。”

  说罢,他便停住了话头,显然在等著蓝继宗的下一步动作。

  后者也并不多言,重新拿起手边的另一份手书,再度递了过去,道。

  “这最后一件事,是官家向太后提的。”

  “官家说,两府宰执,皆朝中重臣,应再加礼遇,然无功受禄,恐诸位心中不安。”

  “且利禄之流,赏赐过甚,亦有损重臣气节。”

  这话说的,在场的所有人都有些一头雾水。

  怎么就扯到他们身上来了?

  而且,谁说利禄之事,会损伤气节来的,他们巴不得这种赏赐多一点呢!

  当然,这种话心里想想也就算了,说是不能说出来的,

  毕竟大家都是读圣贤书的,不管心中如何作想,不为功名利禄所惑的样子,

  总是要摆一摆的。

  只不过,看著蓝继宗手里递出去的那份手书,众人心中不由升起一个同样的想法。

  这小官家,又闹什么妖呢?

  答案来的很快,将手书递到冯拯面前后,蓝继宗便转向在场众人,笑著道。

  “故此,官家和太后思之再三,觉得自古文人所求者,无非青史留名,诸公既居宰执之位,自当有此尊荣。”

  “自今日起,仿宫中起居注之例,命舍人院在两府供事者,详录诸宰执之议事,每三日付送史馆,以为后世修史之用。”

  话音落下,众人不由面面相,一时不知道该作何反应。

  宋人极重修史,不仅有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院,还有专修国史的实录院。

  除了当代史之外,还有会要所,崇文馆等机构,负责从各地搜集资料,重修旧史。

  甚至于,中书三名宰相当中,便有一人专修国史,谓之史馆相。

  官方如此,民间修史之风亦炽,各种私人史书和地方志层出不穷,其中出色的,甚至会被纳入到国史的参考材料当中。

  如此种种,皆可看出宋人对修史的热情和追捧。

  这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宋朝的皇帝,在经历唐末五代乱世之后,试图从历史当中吸取经验,维护统治的缘故。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太后下令,让舍人院记录宰执大臣的言行,用作修史之用。

  对于他们来说,的确算是天大的恩典了。

  毕竟,就像蓝继宗刚刚所说的,对于读书人来说,再重的赏赐,也重不过青史留名不是?

  但是,不知为何,他们总觉得,有哪不太对劲儿————

  这种时候,就能看出老人家经验丰富的重要性了。

  对著眼前的手书端详了一阵,冯拯的眼神微眯,道。

  “两府所议,皆朝廷重务,若命舍人院详而记之,付送史馆,恐易泄露消息,有碍朝廷吧?”

  这话一出,在场众人顿时就反应了过来。

  对啊!

  青史留名,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但是,真要是让舍人院将他们在中书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付送史馆,那之后他们做过什么事,不就全都藏不住了?

  就算是要青史留名,他们想要的,也是留个好名声。

  真要是这么干了,那万一要是以后他们不小心犯个什么错,岂不是也要被写进史书当中?

  当下,众人便有些坐不住了。

  不过,要论他们这些人当中,谁做过的容易被非议的事最多,肯定要数钱惟演。

  所以,他第一个站出来,道。

  “蓝都知,官家和太后恩典,我等心领,但是,史书所修,向来以皇家为主,我等乃是臣子,不敢受此重恩。”

  紧随其后,王曾也跟著道。

  “不错,冯相公方才所言有理,两府所议,乃机密要事,付送史馆恐有泄露之嫌,为朝廷安稳计,还请蓝都知回禀太后和官家,此事需当三思。”

  眼瞧著这一个个中书宰执都纷纷出言拒绝,蓝继宗的心中不由闪过一丝冷笑这帮人说的话冠冕堂皇,但实际上,还不是怕自己暗地里的那些小勾当,被太后和官家获知?

  读书人·—..—不过如此!

  或许,就连蓝继宗自己都没有察觉到,随著他听到小官家有想要重用宦官的提议之后,他的心态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虽然小官家的想法没有落实,甚至都没有传出承明殿,但是,作为当事人的蓝继宗,却已经下意识的在朝著这个方向去做了。

  要知道,往日里,这种品评宰执的想法,可从来没有在他的心中闪现过。

  当然,在宫里混迹了这么多年,表情管理对于蓝都知来说,是基本功。

  所以,不管心中如何作想,他的脸上都没有露出半分端倪,而是静等著在场众人说完之后,方道。

  “既是如此,诸位放心,我一定将这些话都回禀太后和官家。”

  “不过,此事的确重大,所以,临来之前,太后也早想到诸位会有此担心,

  所以,提前交代了几句话,让我替她老人家转告诸位。”

  话音落下,在场众人顿时脸色有些精彩,纷纷息声。

  尤其是冯拯,听到这句话的同时,他眼神便是一眯,似乎在打量著什么-

  不过,蓝继宗却并不管这些,脸色略微变得严肃起来,继续道。

  “太后说,史家修史,乃博采众长,并非将浩瀚史料皆纳入其中,两府之事虽重,但想来重不过天子起居。”

  “朝廷惯例,陛下日常起居,亦撰起居注,付送史馆,此常事尔,修史乃为后世之君明晓得失,学习政务,此亦社稷之责矣。”

  “故此,望众宰执不必担心推辞,安心受恩便是。”

第87章 似曾相识的场景

  依照宋代的制度,至少到现在为止,在政务处理流程当中,内侍宦官最主要的作用,还只是负责基本的文书传递,以及传达宫中的口谕。

  尤其是在经历了丁谓一事之后,中书有意无意之间,对于宦官弄权,假传诏命屏蔽内外的举动,也加强了防备。

  这一点,从刚刚冯拯必先看手书之后,才表达态度,询问详情的小细节,便可见一斑。

  所以,不论中书的态度是怎样的,作为宦官的蓝继宗,都是无权干预的。

首节 上一节 74/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家父朱元璋,我还努力个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