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官家

北宋官家 第75节

  他能够做的,就只是传达宫中的口谕,然后将宰执大臣说的话原样呈报而已。

  送了手书,传了口谕,蓝继宗也就没有了继续留下来的理由。

  简单的又寒喧了几句之后,他便带著人匆匆离开了。

  不过,蓝继宗虽然离开了,但是,中书的众人却依旧聚在议事厅中,并没有散。

  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

  那就是,要不要驳奏?

  中书是有驳奏权的,又或者叫复议权更合适。

  作为法定的承旨机构,这种权力由制度赋予,在实践中,使用的频次也很高。

  这一点和其他朝代倒是不同,在宋人眼中,皇帝也是会犯错的。

  按照正常的政务处理流程,应该是通进司进章奏,皇帝批画后下达内降,中书写出词头,再交舍人院拟旨。

  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通进司进奏,是不经中书的。

  所以,一般来说,对于代表皇帝处理意见的内降,宰执大臣会再次进行讨论,以避免因种种原因可能出现的决策失误。

  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纠偏机制。

  如果中书宰执复议后,认为皇帝对某些章奏的处理有欠妥当,便会封还内降。

  这并不属于违抗圣命。

  严格意义上说,内降并非正式的命令,而更象是以文书的方式,与中书进行商讨的过程。

  所以,封还内降更加类似于,御前奏对时,宰执大臣对某件政务提出与皇帝不同的看法。

  这和明内阁对皇帝中旨的执奏,有著本质的区别。

  明代的中旨是法定的命令,执奏的行为,算是对皇权的冒犯。

  但宋代的内降下发中书,则仍属于政务处理的讨论阶段。

  所以,封还内降在宋代,是极为常见的事。

  甚至可以说,宋代的宰相,如果一年不封还几次内降,反而会被视为是不够尽责的表现。

  议事厅中。

  众人皆是一阵沉默,只有冯拯侧身对著一旁的两名舍人,不知在说著什么。

  片刻之后,依然是王曾,率先开口道。

  “无功而受如此重恩,非人臣当为之事,依我之见,此内降当辞受之。“

  话音落下,冯拯微微抬眸,上下打量了一番王曾,道。

  “王参政此刻倒是义正辞严,只官家先前的诸般赏赐,倒也不见你辞受。”

  虽然说,上次的议事风波最终被平息了下来。

  但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冯拯和王曾之间的友好关系,已经一去不复返。

  平常议事的时候,二人虽然没有明著再爆发什么冲突,但是,言辞之间的暗流涌动,总是免不了的。

  要知道,自打先帝去世,新皇登基以来,为了显示皇恩,对于辅臣的赏赐几乎是接连不断。

  从官爵的提升,到各式各样的金银珠宝,几乎每隔一段日子,便有恩赏赐下对于这些赏赐,两府大臣们的态度,自然是来者不拒。

  正因如此,王曾这个时候,以无功不受禄来推脱,未免显得有些虚伪。

  不过,面对冯拯略带嘲讽的口气,王曾倒是也不甘示弱,淡淡的回击道。

  “官家与太后所赐,皆中书诸臣,先前丁谓在时,他与冯相公皆不辞受,我等执政,焉敢独自拒受?”

  言下之意,你这个老东西也没少收,搁这五十步笑百步呢?

  冯拯的脸色顿时有些不太好看。

  不过,还未等他再度开口一向低调,几乎在中书中从不开口的吕夷简,却也开口道。

  “王参政所言有理,为陛下修起居注乃是历朝惯例,我等宰执,但又岂敢仿此旧例,为己立传?”

  “传扬出去,岂不令朝野上下,议论我等不懂上下尊卑?”

  “冯相,此恩不同其他,还需辞受。”

  这个理由,显然就比干巴巴的说重恩两个字,要站得住脚的多。

  因此,在场的其他人,沉吟片刻之后,也纷纷附和,先是钱惟演。

  他原本就担心自己素日媚上的举动,被记进史书当中,此刻自然是连忙跟著道。

  “不错,冯相,我等毕竟是臣子,岂敢仿起居注之例?宜当辞受。”

  随后,便是任中正。

  虽然说,他此前是丁谓一党,但是,上次和王曾联合著算计了冯拯一手,从丁谓一事当中脱离出来,算是暂时保住了官位。

  此刻眼见众人皆是这般态度,他也随声附和,道。

  “确实如此,此事恐怕还需冯相亲自进一趟宫,向太后解释清楚。”

  在场一众执政纷纷开口,这般情景,让冯拯情不自禁的想起,丁谓倒台的那天,好像也是这个样子。

  于是,他的脸色越发的难看起来,道。

  “太后和官家一片好意,尔等却如此推拒,推拒也便罢了,分明是众人之意,却叫本相进宫分说,是何道理?”

  这话的牢骚之意甚浓。

  以致于,一旁的几人不仅没有惧怕之意,反而纷纷露出一丝笑容,随即,王曾开口,道。

  “冯相公此言差矣,如今中书之中,我等皆是执政,唯有您是宰相之尊。”

  “代表中书入宫奏对之事,自然是只能您去。”

  “若我等出面,倒是叫外朝非议,说我等不懂规矩了·——

  这略显阴阳怪气的口吻,越发的让冯拯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不过,这话倒也挑不出理来。

  于是,冯拯冷哼一声,看了看旁边的舍人,后者立刻递上了一份写好的熟状。

  沉著一张脸,冯拯将熟状扔在案上,道。

  “既是如此,诸位签押吧。”

  旁边侍奉的舍人连忙上前,将熟状转递到众人面前。

  简单的扫了一眼,确定上面的内容并没有什么问题之后,几人便纷纷在熟状后面,签上了自己的姓名。

  最后,熟状回到冯拯的手中,他眉头紧皱,满脸不情不愿的同样写上自己的名字。

  随后,将熟状拿起,带著他身边的舍人,便转身离去。

  那副样子,显然是半个字都懒得再跟王曾等人多说——

第88章 什么叫信手拈来

  冯拯进宫了。

  对于他的到来,赵祯和刘娥算是早有预料。

  毕竟,虽然换了一个说法,但是,让舍人院记录中书的议事情况,然后付送史馆充作史料,只不过是听著好听一些,实质上加强对中书控制的目的,并没有改变。

  如此状况下,这些宰执大臣,肯定是要想办法拒绝这个提议的。

  要知道,宋朝和前代不同,自打太宗皇帝以后,不管是起居注还是国史,都要经过皇帝审阅之后,才算定稿。

  所以,付送史馆,基本上就意味著,只要宫中想,就随时可以查阅这些‘史料”。

  “臣冯拯,拜见官家,太后。”

  承明殿中,珠帘垂下,冯拯躬身拱手,态度倒是恭敬。

  刘娥坐在帘后,声音平静而温和,道。

  “冯相公免礼,匆匆而来,可是有什么要紧事?”

  双方都心知肚明,自然也没有虚词的必要。

  这话问的直接,冯拯也并未犹豫,从袖中拿出熟状,便递到了一旁的内侍手中,道。

  “回太后,臣今日进宫,是为刚刚送到中书的,那份关于命舍人院录事的手书。”

  熟状呈上,刘娥翻开瞧了一眼,随后便转手递给了赵祯。

  其中的内容也很简单。

  无非就是什么天子恩德,感激涕零,然起居注之例乃帝王所有,身为人臣,

  不敢受此重恩之类的话。

  这件事,算是赵祯搞出来的。

  所以,看完熟状之后,刘娥便将目光放在了他的身上。

  见此状况,赵祯正打算开口。

  却不防帘外的冯拯已经抢先一步,道。

  “官家,太后,臣还有一物呈上。”

  于是,赵祯到了嘴边的话又吞了回去。

  珠帘微晃,不多时,内侍便又走了进来,手上则是多了几页写满了小字的文书。

  和规制整齐的奏札以及熟状不同,这份文书字迹有些凌乱,像是匆忙写就的。

  内侍将文书递到刘娥的面前。

  很快,赵祯便瞧见,刘娥的表情变得有些古怪。

  这让他越发觉得好奇。

  所幸的是,刘娥也没有让他等候太久,不多时便将那文书递到了他的手上。

  随即,赵祯的目光落在这份文书上。

首节 上一节 75/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家父朱元璋,我还努力个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