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万历,请陛下称太子 第361节
锣鼓喧天。
朱家民和朱泺在百姓的注视下,在连接贵州和播州的官道旁,一人各站一边,拿着铁锹象征性的挖了几铲子。
啪啪啪……
砰砰砰……
掌声,爆竹声在两人停下来的时候,热烈的响起。
朱家民看着播州百姓衣衫褴褛却奋力笑着鼓掌,眼中的光芒,明亮的慑人。
朱家民很清楚,这种光芒是希望的光芒。
相较于站在贵州一面,他身后,冷漠麻木看着的百姓,对比十分的强烈!
不过他身后的贵州百姓,此刻眼神中的羡慕,给了他十分大的自信心,有羡慕就好,他照搬播州模式,就能够得到民意支持。
朱家民心中不由感慨,眼神余光看向对面,正一脸倦色,却笑看着百姓的朱泺。
播州百姓强烈有别于贵州百姓的精神状态,就是这位王爷一点点务实打造的。
经历了严重战火洗礼的播州,若论对大明的忠诚,恐怕贵州都比之不及!
当然播州百姓忠心的,恐怕更多是这位王爷。
一旦朝廷与这位王爷发生严重分歧对立。
播州百姓选边站的时候,一定会站在这位王爷身边。
那么完全照搬播州模式的贵州呢?
这位王爷是没有插手插手贵州人事。
但百姓也不是傻子,任何把百姓当做傻子的掌权者,才是真正的傻子。
心中有自己一杆秤的百姓,难道会不清楚,贵州即将发生的变化,是得益于播州,得益于这位王爷吗?
真的能够不把贵州绑在希望战车上?
看在播州百姓虔诚信服的一幕,朱家民心中很清楚,他们最担心的事情,终究不会以他们的意志而转移。
他们能在权利层与这位王爷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平等合作关系。
但不能阻止百姓心向!
‘算了,算了,管不了那么多了……’朱家民心中暗暗的叹了口气,他不准备干涉百姓人心的转变。
这难道不应该是人家燕王朱泺付出应得的回报吗?
热闹结束后。
朱泺与朱家民在一群人的陪同下,登上了附近一座山。
二人边走边谈。
“朱大人,播州段的道路我们已经修通了,接下来就看贵州方面的了,如果有需要的话,朱大人尽管提出来。”
闻言,落后半步的朱家民微微作揖,郑重说道:“多谢王爷,到时候,少不了要麻烦王爷,臣已经做好了准备,贵州正在一边进行土豆种植,一边进行天津卫民间组织模式的推广。”
“一旦抢种完成后,我们就立刻休整拓宽道路,比播州的四马车道路或许有些困难,不过在六月之前,在原有基础上,修出一条双马车并行的道路,臣还是有信心的。”
“那就……”
“指挥使。”就在此时,跟在后面的海中砥拿着一封信匆匆走来:“刚刚兄弟们送来的,是熊秀才从京畿送来的书信。”
在朱泺打开查看之际。
朱家民好奇的看着。
他倒是想问,可又觉得不妥。
他并不算这位王爷的心腹。
便见朱泺的眉头渐渐皱紧,片刻后,朱泺放下信对朱家民说道:“是有关南直隶的消息。”
“南直隶推广土豆种植,遭到了百姓的抵制,百姓担心因为种植土豆,让生丝品级下降……”
“唯一值得庆幸的,或许就是海商贩运粮食回来之事了。”
“不过,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海商身上……”
“王爷!”朱家民忽然郑重一拜,打断朱泺的话,严肃说道:“臣以为,王爷做的已经够多了,不能再管这件事情了。”
“何况我们这边已经在做准备,即便南直隶百姓不敢种植土豆,担心生丝评不上一个好的等级,只要我们这边准备充分,南直隶就不会有事。”
他作为布政使,虽然贵州布政使有些尴尬。
但他对朝中的消息也很清楚。
年后的那篇文章,就有人议论这位是打着为公的旗帜,针对福王。
南直隶要冲财税半壁江山的目标,同时也不是没有未雨绸缪做准备,皇帝、绝大多数的廷臣们对南直隶满怀期望。
同时也不觉得南直隶的准备有问题。
现在再唱反调,只会让攻讦这位王爷的诋毁声音尘嚣喧上。
甚至天下人都误会!
可他朱家民知道,这位是的确担心,否则也不会在播州,在贵州,在四川做什么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出于心中的公义,他没忍住。
戚金等人看了眼作揖鞠躬的朱家民,相互对视一眼,唇角露出会心的笑容。
他们很清楚,这位朱布政使,在这个时间点,会站住来提醒自家王爷,其实已经就是一种十分明显的倾向了。
戚金当即作揖劝说道:“殿下,臣认为朱大人说的很有理,而且福王不傻,海商运粮,他若是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怎么敢冒险?”
“他冒险,一旦发生变故,受重创的是他,他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的。”
“指挥使,卑职也不赞同再对此事发表任何言论!”“王爷,卑职以为不能再管此事了,王爷已经做得够多的了!”
“福王若是还不警觉,那就是他自己找死!”
第260章 抉择
朱家民看着一群文人出身的士子参谋们,言辞激烈,较之常胜军将领都一点儿不差,心中极为震惊!
这可都是大明的士子!
可现在,他从这些士子参谋眼中看不到朝廷。
只看到了燕王朱泺!
就在播州与贵州交界处锣鼓喧天之际。
这一天,秦淮河上同样锣鼓喧天。
“来了,来了!快看,应该是齐大爷的海船!”
“李大爷贩运粮食的海船回来了!太好了,有粮食了,咱们南直隶有粮食了!”
“老王,你家的自耕地种土豆了吗?”
“林中种了两亩,俺爹说了,没钱可以,没钱饿不死人,没粮食了会饿死人!”
“回去赶快铲了,别让人知道,要不然今年你的生丝一定评不上上等!一捆生丝,中等和上等差着五六十文的价格呢!五六十文,买米得卖多少!”
???
秦淮河岸边,百姓敲锣打鼓,河面上,花船游弋。
大白天的,本该是姑娘们休息养精蓄锐的时间,可一个个涂脂抹粉,娇媚动人的女子穿着花红柳绿的衣服,站在船帮,冲着进入港口的船队指指点点。。
叽叽喳喳的议论着,同时向岸边张望着。
“殿下呢?殿下怎么还没有来呢?”
“听说殿下深入田间地头去查看土豆种植情况了。”
“福王殿下太贤明了,竟然能亲自去田间地头。”
???
河堤边,一处最大的码头前,徐弘基领着南直隶九卿各级官员,陪着于慎行。
眼前的热闹景象,让南直隶上下,站在于慎行这个内阁阁老身边,倍感脸上荣光。
徐弘基笑着询问道:“请阁老能够直言不讳的给我们批评指正南直隶的不足之处”
“等福王回来后,我等一定将阁老指出的问题,转达福王,加以改正,为七月份陛下南 xun做前期准备。”
于慎行瞥了眼徐弘基等人,哪里不清楚,徐弘基等人是在炫耀眼前的繁华。
这也无可厚非。
地方官员嘛,做出政绩来,总是要朝廷知道的,要不然,地方百官哪个愿意当老黄牛。
这是人之常情。
“国公,真的要可远说吗?我也在南直隶坐过几年冷板凳,你们可都是知晓我于可远这张嘴的,从来就没有好话,要不然,也不会被自己的坐师,一脚踢出京畿,乖溜溜的滚到南直隶坐了好些年冷板凳了。”
于慎行的话,引得周围人尴尬笑着,暗翻白眼。
于慎行这段事迹,明朝就没有不知道的,何况其中许多人,当初就与于慎行在南直隶共事。
知道这家伙嘴臭的很!
徐弘基笑道:“阁老但说无妨,我们现在就需要一个能够批评我们的人,不然大家都看不到南直隶还有什么缺点了。”
于慎行也不客气,指着河面上的花船画舫:“脂粉气太重,以前我在南直隶的时候,就觉得南直隶的脂粉气太重,纸醉金迷,毫无一点危机感。”
“这一次来,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
“国公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南直隶的这种温柔乡、削金窟的风气要刹一刹车了,文人流连于花船吟风弄月,商贾穿梭于秦淮河上挥金如土,整个南直隶充满了一股阴柔的脂粉气,你的后府兵马还能为国征战否?”
“南直隶男儿尚有血性否?”
“当初迁都,将都城从南直隶迁往环境更加恶劣的北直隶,这个决定是对的!”
“还有,听听周围百姓的议论,就是受到了这种散漫风气的影响,海商贩运粮食回来,的确是个好消息,但是岂能因此而懈怠?更有百姓要将种下的土豆挖出来?”
“在北方的百姓,是绝对不敢如此做的,现在整个北直隶的百姓都在备荒生产自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