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万历,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万历,请陛下称太子 第68节

  笑意渐渐扩散,最后化为爽朗大笑。

  陈矩心中不由稍微轻松一些,抬头暗暗观察皇帝。

  朱翊钧抬手点了点陈矩,笑骂道:“你这个该死的老货!行了,起来吧,朕没有杀他之意,你说的不错,杀此子,必断送我大明中兴之机,断送我大明千年基业。”

  “他是不是王莽、曹操之流朕不知,但朕知道,他的确比先生看我大明,看的更加通透,若非他此刻已经在朝鲜,朕就立刻让他入宫面圣!”

  “先生改革中,曾试图推行新学,朕当时亦赞同,但先生与朕都只是表面、看到如今的学制无法为朝廷培养真正有用的大才。”

  “他这篇万言书如同醍醐灌顶让朕明白了。”

  “如今士绅不习君子六艺,无德智体美情操之陶冶,一味死读书、读死书,学习之初树立的人生价值便是学而优则仕,便是功名利禄,便是千里为官只为财,如何能培养出为天下计,为国家计,为生养之民计的人才!”

  朱翊钧十分感慨,情绪激动的说道。

  这篇文章,阐述了太多以前改革从不曾看明白的实质性,更深层的原因。

  一如当初建立新学,若是能看清楚,新学建立的根本,就是扭转士绅培养人才,那种狭隘、阴柔、自私自利。

  他们就可以对症施药,只要在新学中增加情操、德智美体、君子六艺方面的培养就可以。

  如此反对的阻力就会更小,新学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

  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现在的学制无法适应大明如今的需要,却没有分析透内在的原因,盲目改革。

  颠覆性的改革新学,以至于阻力太大,无疾而终。

  诸如此类的失败,在改革中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所以朱翊钧认可陈矩对朱泺的评价。

  陈矩暗暗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便听皇帝吩咐道:“把这道折子中,关于数千年之陈腐,我大明两百年之积弊的部分截取出来,你亲自执笔,重新整理撰写。”

  “命令锦衣卫,秘密的在京畿散发出去!”

  闻言,陈矩面色惊变。

  “圣上,这会不会引起惊涛骇浪?”

  朱翊钧笑着说道:“你个老货,朕知道你担心什么,命令骆思恭,如果这篇文章出自朱泺之手的消息传出去,他就提前自裁吧!”

  “朕就是要让大明所有人提前有个心理准备!”

  陈矩心中起了惊涛骇浪。

  他很清楚,皇帝终于大下定决心!

  继帝师张居正改革之后,又要在大明展开一次更加声势浩荡的改革。

  这个边军小将的万言书,让皇帝从对大明现状的心灰意冷以及绝望中,再次振奋起来!

  陈矩激动的面色微微泛红,捧着折子的两只桑老的手都在颤抖。

  皇帝振奋,他这个老奴才也跟着高兴。

  当然,陈矩也有些害怕!

  朱泺理论阐述的太清晰明了了。

  将数千年朝代更迭之陈腐,大明两百年之积弊全都阐述明了了。

  更是指出,当下大明新生产力,生产关系萌芽,对数千年构建的士农工商体系的冲击。

  陈矩八岁入宫,就在宫中学习圣人经义。

  他的学识,丝毫不差当朝的东阁大学士们!

  他岂能看不清楚,若是按照朱泺阐述进行改革。

  这毕竟是一次翻天覆地,天崩地裂的改革!

  大明在这个历史的抉择口,真的做好了改革的准备?

  真的能够安然驶过历史抉择这个狂风巨浪,电闪雷鸣的关口吗?

  为什么有人喜欢不变。

  不变至少可以苟且,苟延残喘,即便最终的结果都是要灭亡,可至少能够拖延一日是一日。

  而改革,一旦不成功,尤其是按照朱泺折子中阐述的。一旦失败。

  大明连苟且的机会都没有!

  “.~去做吧,既然你个老货拼死也要保全他,又为何瞻前顾后,作妇人之状!”主仆君臣数十年,朱翊钧岂能不知陈矩心中想些什么,声音沉稳而坚定道:“同时,让骆思恭派出锦衣卫力士前往朝鲜。”

  “朱泺绝对不能在朝鲜出任何问题,必须安安全全的回来!”

  “老奴遵旨!”

  陈矩一咬牙,面色随之也变得坚定,转身走了出去。

  刺眼的阳光在陈矩踏出乾清宫宫门的时候,让陈矩下意识的抬手想要遮挡。

  不过手抬到一半,陈矩又放下了。

  眯着眼,看着明媚的阳光,自言自语道:“若真能按照此子阐述改革,大明的光芒,就可以渗透到每一寸散发着恶臭的阴暗角落,将这陈腐与恶臭驱逐消融。”

  “大明就真的是天下生养之民,真正的太阳!”

  说着,陈矩这个忠心耿耿的老奴才,脚步稳稳的踩在台阶上,拾级而下。

  阳光始终照射在这忠心老奴才的身上。

  ???

  “一二一,一二一……”

  “前进,前进,向前进……”

  将士的号令声,嘹亮的新军军歌声中,整齐的步点声中,整齐划一列队前进的年轻新军将士,肩头的铳剑闪烁着白色寒芒。

  崭新火红的红袄战袍,宛若一团火一般。

  从朝鲜王京汉成百步外逼近。

  城头上。

  朝鲜王宣宗李昖领着文武两班人惊愕的看着。

  “这是明军?”

  “这真的是明军吗?和上次来的明军完全不同,太精锐了,本朝要是有这样一支精锐,怎么会被倭寇入侵。”

  “上国神威,宗国一定是把最精锐的军队派来了。”

  ??

  一群朝鲜权贵们被新军迫人的气势吓得面色有些发白,激动的议论着。

  直到朱泺领军抵近距城五十步的时候,朱钰骑马冲出,大声呼喊才醒悟过来:“大明蓟州卫新军,奉大明大皇帝陛下之命前来增援,请开城门柜!”

  李昭回神,连忙激动慌乱催促道:“快,快开城门,迎接上国将军入城,不……不,你们与孤亲自下城迎接!”

  远处,李舜臣陪着杨镐跟来,看着城门洞开,君王亲自出来迎接新军,不由下意识的看向杨镐。

  国君亲自迎接明军一位指挥使,而明军的总经略却在后面……

  这岂不是本末倒置了。

  李舜臣下意识看向杨镐……

  “属国之君李昖恭迎宗国将军,谢宗国将军不远万里增援。”

  就在李舜臣向杨镐看去之际,李昭已经领着一群朝鲜官员满面激动笑容的迎了上去。

  这一幕落在杨镐眼中,杨镐本就难堪的脸色瞬间变得一片漆黑。

  糟糕了!。

  李舜臣心中暗道糟糕!

  连忙解释道:“经略使大人,国主并不知经略使大人一同前来,下臣立刻去通知国主。”话罢,李舜臣连忙催马往城门处疾驰而去。

  朱常洛翻身下马。

  他看着站在他面前,毕恭毕敬的朝鲜国君,心中不由感慨,还是这个时期的朝鲜人更加可爱。

  大明两百年,对周边各个族群的驯化都远远比不上对此时的朝鲜。

  倒也不枉他来救援一场。

  当然,若是仅凭此刻朝鲜军民对大明的敬仰、虔诚、尊敬就让手下的兄弟来拼命,那也是不可能的。

  朱常洛拱手笑道:“国主见外了,你我都属于明人。”

  朝鲜君臣听闻此言全都不由一愣。

  就连翻身下马小跑着着急过来汇报情况的李舜臣也停下来了。

  杨镐竖起耳朵,眼睛忽然变得犀利。

  他现在就等着抓朱泺的把柄呢。

  朱常洛仿佛没有看到朝鲜君臣的变化,继续和颜悦色笑道:“共同在大明这面旗帜下,同为大明人,只不过本将是明人中的汉家苗裔,而国主,乃至整个朝鲜是明人中的朝鲜族裔罢了。”

  “我们之间,是亲如兄弟一体的关系,同属大明华夏族裔!”

  “弟有难,兄岂能坐视不理?”

  李昖及左右近臣听闻朱常洛的完整解释后,当即露出笑容。

  李昖更是连连点头称道:“将军这种解释下国与宗国的关系,下国还是第一次听到,新奇之余,让下国臣民倍感荣幸,将军请,将军请!”

  一时间,李昭君臣对朱常洛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

  朱常洛看着跟在李昭身边,负责其日常起居注的朝鲜官员迅速将二人的谈话记录下来,他心中不由一乐。

  李舜臣看了眼朱常洛,忽然觉得这位大明指挥使,不想之前刚见面时那么的难以相处了。

  这种兄弟关系解释两国,极大的提升了朝鲜作为大明属国的地位。

  以往来朝鲜的大明官员,那个不是趾高气扬的。

  一副父亲和儿子的关系。

  这让敬仰大明,心向大明的朝鲜君臣心中多少有些不舒服。

  现在成了兄弟关系,尽管朝鲜是做弟弟的。

首节 上一节 68/4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我给朱棣造梦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