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将北伐进行到底

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192节

  现在这个条件几乎一次性将武成军最大的两个诉求满足了,如何不开心?

  呼延南仙起身拱手说道:“愿为都统效力,正式出兵北上之时,我就会将军中名册双手奉上。”

  这也是呼延南仙的正式表态了。

  刘淮则是一摆手说道:“别忙,还有一个要求,呼衍总管要抽调得力人手,派遣到南下。这些人需要统领在陈家岛俘虏的汉儿水手,同样需要与已经南下的武成军作交通。”

  呼延南仙瞬间明白了刘淮的意思。

  武成军与水军中的汉儿水手关系很深,所以若是派遣几十有威望之人,就能很快将数千汉儿水手收为己用。

  虽然那二百多艘舰船能运送七千正军,却毕竟不是蒸汽船,必须要有水手操船的。

  至于联络南下的武成军,那就更加理所当然了,到时候很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徐文威望再重,拦得住临阵倒戈,难道还拦着住出工不出力,全军回老家吗?

  呼延南仙重重点头,随即拱手:“愿听从调遣。”

  刘淮继续点出一人:“辛五郎。”

  辛弃疾起身拱手:“在!”

  “你们三人南下,这是耿大头领开的条件,忠义军不能不认。”刘淮沉吟片刻,方才说道。

  天平军也需要宋国战场上露脸,也需要积累政治资本,所以辛弃疾等人必然是要南下的。

  “但是,南下要面对的是完颜亮所率的七万正军,对于我军来说,无论如何战力都比不上的,因此机动性要重要太多。”刘淮正色说道:“所以,辛五郎,你需要将你们三千兵马优中取优,精简到两千。”

  辛弃疾与身侧的贾瑞、李铁枪简短的说了几句,复又低头沉吟片刻,终于拱手说道:“遵令!两日之内,末将足以精选出两千兵马。”

  刘淮点头,继续出言:“张统制,张四郎。”

  张青与张白鱼同时起立拱手。

  “东平军只能南下三千兵马。”刘淮的语气此时已经变得十分严肃,而且没有丝毫客气的意思:“这既是东平军船只数量所限,也是因为东平军遭遇了一场大败,被金国水军杀伤许多,已经无力。”

  张青虽然知晓刘淮所说的是事实,却依旧很难接受,当即说道:“张大头领不会弃两淮于不顾的。”

  刘淮摇头:“斗争要讲策略,东平军现在只是刚不到一万人。与三千精兵相比,多上六千多较弱兵马,在数万人的大战中,拖累要比助力大得多。我刚刚说了,在这种大战中,机动性的重要性要远强于数量。”

  张青低头想了片刻,虽然还是有些不服气,却也晓得刘淮所说的有道理。

  东平军船队就能运转三千军士,剩下的兵马难道要跨越黄泛区吗?就算人能走,辎重该如何是好?

  张白鱼拱手说道:“统制郎君,那我们需要做什么?”

  刘淮说道:“我需要你们二人帮助我去说服张伯,让他将留在山东兵马的指挥权交于我父,统一指挥。”

  饶是早就知道刘淮实话实说的习惯,但与会人员还是被震得不轻。

  所谓唯名与器,不可与人。

  军权这种东西,交出去的时候简单,拿回来的时候就艰难了。

  可在下一刻,所有人都明白过来,这的确是最好的做法。

  张荣是要南下的,无论如何都是要南下的。

  那么,在无法带走全部兵马的情况下,不还是得委任大将分兵吗?

  说得阴暗一点,难道分兵大将就真的不会有些想法?不会有些自立的心思?

  说得再阴暗一点,难道在张荣走后,这些留守兵马真的能撑过忠义军的兼并?就算忠义军不主动,难道还能拦住普通军士成伙的投奔吗?张荣在的时候也没撑住啊!张青与张白鱼就在眼前呢!

  与其双方闹得没有面皮,还不如现在就将兵马委托与忠义军,补充忠义军兵力,让他们在兵马空虚的山东有所作为。

  但如此一来,也只能是相信魏胜与刘淮的操守了,好消息是,这两人一直行光明正大的路子,许多豪杰也是因为他们行事坦荡而追随,断不会为了贪图这点兵马而失人心。

  想到这里,张青与张白鱼也只能艰难点头,以示自己会帮忙说服张荣。

  刘淮长舒一口气,转身对魏胜拱手说道:“父亲,忠义军同样不能全员南下,必须有一部留在山东经营,一来是稳固南下兵马士气,二来是为了掀翻金国在山东的统治,三来可以威胁金军后路,这三者缺一不可。”

  魏胜抚须说道:“那大郎与老夫分兵,一人南下两淮,一人维持山东?”

  刘淮正色说道:“正是。”

  魏胜继续询问:“那么大郎以为,究竟是谁留守山东,谁南下两淮?”

  “自然是父亲留守山东,而我南下两淮。”刘淮声音洪亮。

  陆游如同虚脱一般瘫坐在了椅子上,心中百味杂陈。

  到听到这句话之前,他都不知道忠义军究竟会不会出兵两淮,究竟会不会南下救宋。

  人都是有私心的,也是有野心的,即便是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刘淮真的铁了心,在宋金大战的时候扩大地盘,那陆游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人一马回大宋与金国决死了。

  现在刘淮既然表态,并且拿出一套上下都能接受的方案来,应该能推动忠义军出兵了。

第314章 愿以丹心照明月

  魏胜却是皱眉问道:“大郎,非是我不信任大郎的能力,然而宋金前线凶险异常,老夫尚且吃力,大郎难道真的能游刃有余?”

  刘淮正色说道:“正因为前线凶险,所以孩儿才要率军前去,到时候才有转圜。而若是父亲南下,说不得就会被坑害。”

  这话说得隐晦,但围幛之中还是有许多人精的,他们只是想了片刻就纷纷点头称是。

  原因无他,魏胜对大宋实在是过于忠诚了,如果是他率军与宋军汇合,说不得就会被宋国指派到最危险的地方,而他也不会推辞。

  宋金双方加起来十多万人的大会战,忠义军数千人很容易被扔到绞肉机里死得一干二净。

  一言以蔽之,魏胜是真的会将忠义军全都填进宋金大战这个血窟窿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不只是魏胜自己知道,忠义军上下都知道。

  魏胜的老兄弟们倒是无所谓,死在淮南战场,倒也是为国捐躯。但出身山东的军将却是十分畏惧。

  凭什么啊?!凭什么让我们山东人去死扛你们宋国自己作出来的灾祸?!

  但刘淮就不同了。

  这厮平日对宋国多有讽刺与怨怼。他虽然也不想让宋国覆灭,甚至不想让金国占据两淮,但他根本不会将心思展露在脸上。

  如果宋国指派刘淮单独镇守瓜洲渡,他就会立马作出弃地而逃的姿态来。

  作为宋国指挥官,谁敢在长江防线上赌一把?

  所谓以斗争而求和平则和平存,都是一个道理。

  魏胜先是环视一圈众将,见他们都赞同之后,方才长叹一声。

  有些时候,魏胜并不是不知道这些道理,但多年的军旅生涯,一直在为了宋国奋力作战。他已经将忠君爱国刻在了骨子里,根本无法更改了。

  如魏胜,如陆游,甚至还有更远的岳飞与韩世忠,他们难道不知道宋国的积弊,宋国的懦弱,宋国的无耻吗?但他们却依旧是毫无办法。

  在沉默片刻之后,魏胜方才询问:“大郎,你要带多少兵马南下?”

  刘淮说道:“船队只能运送七千正军,但若是除去天平军两千人马,也只能运送五千人。

  然而,父亲,山东这边同样重要。所以孩儿不能带走五千人,最多只能带走三千正军。”

  魏胜皱眉:“三千人马,是不是太少了一些。”

  刘淮摇头:“父亲,兵在精而不在多,多出两千兵马,在宋金前线确实没甚太大区别。但在父亲手中,在空虚的山东,就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

  如果父亲能攻下益都府,则相当于多了两万大军;如果父亲能攻下邳州,截断金贼后路,则相当于多了五万大军。”

  魏胜点头,复又说道:“那为父就为你遴选精兵。”

  刘淮再次摇头:“父亲不可,此次相当于孤军深入,非士气高昂者不得去,许多精兵在山东是可堪大用,但到了两淮却是未必。”

  “那大郎的意思是?”

  “父亲,三面出击虽然是由我提出的,但也需要在军议中进行表决。若是许多人都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那即便是咱们父子觉得可行,也很难推行下去。”刘淮转头,环视诸将:“那不妨这样,先进行表决,看大家是否同意三面出击的计划。

  如果同意的居多,那么都统、陆大判,还有我就会回到咱们身后的帅帐中,诸位一个一个进来,私下里将想法告知我们三人,然后进行统一分配。”

  说着,刘淮看向了军议的主持人陆游。

  陆游会意,当即说道:“同意统制官刘淮三面出击计划的,请举手。”

  除了第一次参加这种军议的开赵等人犹豫了一下,其余人立即就高举起手来。

  几乎是全票通过。

  这倒不是说刘淮的计策有多么多么伟大正确,而是因为这些天忠义军内部已经争吵过许多次了,大家不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更是明白了别人的立场,根本就是不可调和的。

  现在刘淮能拿出这么一套满足各方利益的方案,并且具备一些可行性,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当然,这其中还得需要张荣的配合,但终归有了个大致方向。

  刘淮点头:“接下来,给大家两刻钟时间考虑,从前军开始,请诸位按照顺序,来到帅帐中,说出自己的想法。”

  说罢,魏胜、陆游、刘淮三人回到了帅帐,静静等待。

  前军四名统领的意见其实很一致,他们都十分相信刘淮,既然刘淮做出了南下的决定,罗慎言、张白鱼等人自然也会跟着刘淮走到底。

  与之做出同样决定的是右军张小乙等人,原本刘淮还以为这支以东海起义为主干的军队会极大的概率拒绝南下。

  毕竟金国虽然跟东海人都深仇大恨,但宋国也是将他们拒之门外,不止无恩,而且有怨。

  然而右军的军官则是纷纷表示,既然飞虎郎君亲自统军南下,为了报答魏公的恩义,那么他们将听从指挥,奋力而战。

  必须要指出的是,如果是魏胜决定统帅全军南下,彻底弃了海州,那么右军肯定就不会这么痛快了。

  而就算是魏胜与刘淮分兵,魏胜南下,刘淮留守,那么右军也得留一些骨血守在山东,避免全部葬送在淮南。

  但现在是刘淮统军南下,那么张小乙等人就没有顾虑了。

  刘淮也不会保证所有人都能活下去,只能保证死去的人能死得其所而已。

  只是拥有这项权利,就足以让张小乙、李秀这些人追随他到底了。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南下作战。

  左军的董成就表示出了为难。

  因为左军一直驻扎在海州,游离在主力之外。攻打沂州,对战武兴军等一系列硬仗他们都没有参与,自然也就没有得到锻炼。

  而且这也导致了左军与忠义军主力的离心。

  这倒不是说他们就不会听从魏胜的命令,而是说如果真的到了生死相搏,水里来火里去的时候,他们很难主动为了战略目标赴死。

  别的不说,左军有两名统领官甚至是在海州招募的,没有并肩作战过,他们又能如何心悦诚服死心塌地的相信刘淮描述的愿景呢?

  与左军相同的,还有后军。

首节 上一节 192/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烈烈起南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