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 第361节
身后当值的典韦接过帛书,转递给荀彧。
荀彧捧着军书阅读,赵基想干什么,已经不需要细想。
逼迫曹军快速行军,等待曹军的命运也几乎安排好了。
只要抵达陈国,就会被赵基逼着参与攻坚;若是行军迟缓,那么措辞会越来越严重,直到派遣不怕死的使者来曹操军中当面喝斥或抓捕曹操。
几乎是明牌了,只要伸头,这一刀已无法避免。
可若再退回去,那赵基就会指责他们内通袁术,来陈国助战也是居心不良。
那么大概率会放过袁术的中军,调头来打己方。
至于吕布……寿春城中的财富、诛讨逆贼袁术的功勋、威望,足以让吕布做出妥协。
当吕布、赵基这对组合各取所需的时候,那就是最头疼的时刻。
这一刻,曹操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谁能想到,赵基竟然能放着袁术现成的脑袋不要,来啃他这个没肉的硬骨头。
谁也不敢去赌赵基的真正意图,赌输了就要死全家。
现在撤军,那赵基立刻就会通过朝廷,坐实己方内通袁术,出兵陈国意图不轨;迟缓进军,等待己方的,只能是赵基严阵以待的军队。
真按着赵基的要求,急行军去陈国……赵基要脸的话,会强迫他们猛攻陈县;不要脸的话,半路设伏击败己方,到时候自然能从缴获的军书、俘虏口供中获取己方通贼谋反的罪状。
找公卿疏通关系,谋求天子的庇护?
怎么可能?
司空张喜、太尉杨彪都没好下场,杨琦、杨众更是病死、老死遭受隐诛。
现在朝中兖豫籍贯的公卿势力衰弱到了极点,就剩下陈纪、荀攸,陈纪又是个见风使舵的人,最擅长趋利避害,怎么可能为曹操冒险去疏通天子的门路?
荀攸的腿养好没几天,赵基第一次动手也只是敲断腿,再动手的话,敲断的可就不仅仅是腿,也不仅仅是荀攸一人的事情了。
就算陈纪、荀攸豁出性命,肯为己方疏通天子门路。
可天子会出手?
袁术造逆,公然称号建制策封公卿百官,结果最急的是赵基,朝廷这边呢?
公卿也都集议过,孔融评价袁术为‘冢中枯骨’,意思很明白,那就是没必要跟一个发疯的傻子较真。
冢中枯骨,骂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已经后继无人开始衰落;评价袁术、袁绍不是人,连守户之犬都不如。
面对一条疯狗,真没必要去较真,等对方这股疯狂的劲头过去了,那离死也就不远了。
这不仅仅是孔融一人的看法,也代表着公卿、天子的主流意见。
袁术造逆,那个时候天子尚且不着急,更别说是现在叛军势头被遏制,并遭受赵基的重创,这种情况下叛军各部军心慌慌各思退路,已不足为虑。
所以天子、公卿们真不着急,又何苦冒着得罪吕布、赵基的风险,来出面斡旋、庇护曹操?
这次出手,不管成功与否,都会引发赵基、吕布的报复。
最可怕的是,当公卿、天子鼓足勇气尝试介入、调停战争时,却被赵基、吕布无视……这对天子威仪的打击是致命的。
调停之前,没人知道能不能成功,都默认天子有这个影响力,自然会敬畏天子、汉室朝廷的影响力。
可调停失败,对天子威望、朝廷影响力的打击是很沉重的。
易地而处,公卿们自然不乐意去赌,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说不管输赢都是亏。
因而以曹操的理智来说,他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公卿、天子那里。
对公卿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稳定朝廷秩序,时间沉淀数年,公卿与朝廷的影响力就能快速恢复。
对天子来说更是如此,一个不具体执政的天子,自然不可能犯错。
这些年各地灾难再多,也不会有人迁怒、怪罪于天子。
因而天子虽然已经冠礼元服,可没必要急着夺权亲征,再拖三五年,天子的希望更大。
不能指望公卿、天子,也不可能求赵基抬手放过,总不能去求吕布?
荀彧心思百转,看完军书后转给郭嘉、程昱与丁斐阅读,这三个人也都是为难之色。
如今真的是进退两难,这一步退了,就等于政治死亡,还不如豁出去跟赵基拼一把。
这样就算输的再惨,也会让袁绍、天子、公卿、天下人知道己方敢于跟赵基这样的权臣作战。
就算军队元气大伤,遁回河北,袁绍依旧会视己方为肱骨、臂膀。
如果政治死亡,坐实了与袁术谋逆的罪证与舆论,就算带着军队全须全尾撤回兖州东部,那肯定会引发内部的动乱。
甚至就连袁绍都会嫌弃曹操恶名沉重,怕影响到自己,会主动与曹操切割。
这四人沉默中,曹操声音干哑:“形势危急,诸位是何看法?文若先说,出兵讨陈国逆臣本就是文若力荐,如今赵基存心不良,该如何是好?”
家属人质已经在袁绍那里送了一遍,现在就是想给吕布或赵基进献人质,也缺乏余地。
这个问题太难了,荀彧也卡在了那里。
如果没有袁术造逆这么一回事,他们也没有举兵讨逆……那么赵基派来的使者,直接杀了就行了,哪有这么多顾虑?
可袁术造逆了,而他们还距离赵基很近。
军队撤是可以撤的,可成本代价太高,高到曹操宁愿带着军队去赌赵基的勇气,以及不要脸。
其实,论道德底线……曹操这里做坏事,多少有一点点心虚。
而赵基真不一样,见多了两千年积累的道德破下限的烂事,虽然拥有高于平均线的道德;可他的道德上限高,下限也出奇的低。
例如眼前,赵基宁愿提前弄出‘莫须有’,也能心安理得的弄死曹操。
曹操有什么办法?
荀彧、郭嘉等人又有什么办法?
这也是朝廷在中原最大坏处,身为汉臣,自然要被朝廷一方的权臣拿捏。
赵基、吕布控制朝廷,跟你讲道理、按规矩办事时,你的那些计谋才能有施展的余地。
当吕赵二人宁愿耗费汉室社稷的公信力也要乱搞,那很多计谋也就成了无根之木,难以立足、施展。
曹操见四人沉默,感觉有人想出了破局主意,可能这个主意太过于阴损,不便于当众讲述。
曹操无奈,只能说:“吕赵二人擅权,我倒要看看,此二人究竟是何等猖獗模样。”
没办法,只能奉令,按着赵基安排的去做。
否则戴着内通叛贼的帽子,那就真完了。
第411章 原路折返
夜色下,白日里才与赵基换营的孙策营地开始转移,有序渡河。
未来一段时间,赵基将驻屯陈县西北角,西南角只留孙策空营以及部分士兵。
而孙策的主力部队,将昼伏夜出,走梁国、山阳旧路,随后分兵两股,一股走泰山,一股走济南,袭夺青州。
孙策原地留下三千老兵,交给韩当节制。
这三千人将要监管营中所掳的民壮,伪装大军驻屯迹象。
同时还要尽可能从中选拔合适兵员,壮大自身。
而未来,这韩当这支别军就要与北上的家属人质队伍汇合,一起返回齐国……家属人质即便能北上,赵基也肯放行,吕布大概率也会出手扣留。
凡事不能奢求太多,孙策也只能压下家属人质方面的思虑,专心于眼前的军事。
渡津处,张纮前来送别。
临别之际,张纮抓着孙策的手低声告诫:“君侯素来自恃勇力,轻骑独行,岂不见陈王前车之鉴?以大司马之勇力,出行常有百骑相伴。君侯切不可再疏忽大意,免得为小人所算。”
孙策有心反驳,可张纮说的又是实话。
看着张纮关切的神色,孙策郑重点头,双手交叠抓着张纮双手,也告诫说:“策明白,必遵循先生教诲。先生也要多多珍重,我观大司马仇敌遍布海内。先生若为大司马谋划,必惹小人忌恨。”
“仆明白,中原事了,若无去处,将来青州与君侯同创大业。”
张纮也做出许诺,孙策摇了摇张纮的手,才转身登船。
张纮立在原地,火把照映下,对着孙策拱手长拜。
他也没有把话说死,赵基点名要求他留下,开始走程序,要征张纮入朝担任议郎,孙策也只能放手。
这就是掌控朝廷的好处,有足够的蓄水池进行人员安置、周转。
议郎只是张纮仕途的起步点、跳板,接下来转任地方两千石郡守,又或者三日一迁,十几天时间里拜为九卿,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朝中缺人,以张纮的名望、才能,朝野对此也不会过于惊诧。
孙策渡河之际,曹操也派遣使者星夜南下……这样正规的使者,自不会被赵基的巡逻骑士捕杀。
作战期间,所有人都会尽可能封锁己方的行动轨迹,如赵基就抓百里范围内敢离开生活区的男女,就连老人、小孩也不会放过。
一律抓捕,集中在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军事行动结束后再释放。
孙策从泰山开拔时,路过时更是霸道,行军道路半径二三十里内,只要是方便攻破的居民点都会遭到孙策的掳掠。
这样一路抢到陈国,孙策的军资储备自然充盈。
车辆是家庭生产生活必备的器具,所以攻破居民区,不仅能补充军资,还能抓捕人力,获得各种车辆。
行军扎营时,又有这些苦力从事土木工作,反倒能保证军队的体力。
赵基自然不会放任孙策带走这一路抄掠、抢劫来的人口,对于这些落难者而言,赵基是拯救者,更容易收编、获取这些人的信任和感激。
所以韩当今后一段时间里想要从这些人中募集新兵,效果不会很好。
但其中也有灾民、流民,以及被掳的各家仆僮,对于这些人来说,响应韩当的征募,立刻就能改善生活。
而曹操行军也是一样的,不然外出征战,还要从兖州东部转运军资的话,能把曹操拖垮。
也为了维持士气,故而曹军行军途中,抄掠半径更大。
反正现在陈留郡归属于张杨,也就陈留士人反抗曹操最激烈,现在大军过境更不需要克制、约束什么。
兖州士人大致上能分为两个群体,西部就东郡与陈留,东郡目前控制在袁绍手里,陈留归张杨,都是反曹意愿强烈的地区,可以算作兖州西部士人,代表人物就是陈宫、边让。
东部士人主要是山阳、济阴为主,山阳士人更强,可济阴经济更富饶。
其他如东部的济北国、任城国、东平国,都是稀碎的小国,影响力远不如另外四个郡。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