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虎贲郎

虎贲郎 第362节

  山阳士人因刘表的原因,也因为山阳王氏的王谦曾担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所以积极卷入雒都政治斗争,损伤惨重。

  东平士人中张邈兄弟为核心构建的反曹士人更是被杀的七零八落,所以曹操目前十分缺乏兖州本土士人的支持。

  这种情况下,曹操更不可能为了士人的评价而去约束、得罪军队。

  各方军队混战这么久,对掩护己方行动机密十分用心,频繁的往来攻杀,仿佛勺子来回剐冰激凌,再多的人口也撑不住。

  军队的军纪,远不如春秋之际。

  赵基一夜未睡,直到孙策主力渡河后,赵基才松一口气,整个人轻松起来。

  与吕布联军在一起,赵基反而没有那么担心……因为吕布老了,做事会反复衡量,把握十足时才会动手。

  孙策也就比自己岁数大一些,正是富有勇气,极具冒险精神的年纪。

  所以自己疏忽露出机会,孙策会冒险;自己再谨慎不给机会,孙策可能也会冒险。

  对付曹操的关键时刻,赵基可没有驱狼吞虎、取巧的心思。

  这种时刻,不受控制的变量越少越好。

  只要曹操敢率兵南下,或者在陈留多观望几日……那孙策就能袭击成功!

  就孙策这种人,逮到机会,又怎么可能只要一个青州?

  纵然不要兖州的地盘,顺路搞破坏,抢些物资放点火,都能有效振奋士气。

  同时抓人口,搞人才销售市场,也能激发青州的生产活力。

  就这样,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赵基才抓紧时间补觉,恢复精力。

  而曹操的两拨使者也不分先后抵达许都与陈县,入朝使者携带诸多信件、公文,使者队伍分开,抓紧时间拜谒吕布,并向陈纪、荀攸、应劭与伏完投发书信。

  大鸿胪衙署,后院内陈纪正在避暑,摇着蒲扇,接到了荀彧的信。

  恰好陈群也在,赵基剥夺陈群许下邸阁长的职务,反手表升陈群为黄门侍郎,陈群不想去雒都上班,就留在许都。

  反正三省也有随驾的官员,多他一个黄门侍郎也不算事。

  父子两个翻阅荀彧的信,陈纪闭眼摇扇,语气含糊神情惬意、慵懒:“文若这是急了呀,大司马分明这是要逼杀曹操。”

  曹操如果完蛋,荀彧为首的这股汝颖士人还能怎么办?

  是厚着脸去投袁绍,还是找别人?

  反正吕布这里是不可能了,如果乱军之中荀彧这些假死的人被赵基抓住或斩杀,吕布得到证据,立刻就会诛连这些人的三族。

  陈群仔细阅读荀彧的书信,荀彧态度悲观,竟然向陈群委托家室。

  可陈群不认为荀彧会没有破局的办法,就问:“父亲,玄德公纠合各军,其众不下十万,若是走淮水破寿春,大定淮南,再督兵向北,形势将会如何?”

  老刘家不缺这样否极泰来的先例,就目前来说,刘备的确有兼并袁术,掌控徐扬割裂东南的潜力和机会。

  毕竟曹操还没有抵达陈国,赵基更没有正式讨伐曹操,一切还有回旋的余地。

  如果期间刘备快速兼并淮南,那宗藩做大,曹操就有投靠刘备,援引刘备威势以自卫的选择余地。

  陈纪停止摇扇,眯眼思索片刻,摇头:“甚难,当年刘玄德贪徐州之利,如今又贪江淮。他越是急进,越是难以成功。”

  见陈群狐疑神态,陈纪也清楚儿子的心思,就告诫说:“两淮空虚官民乏谷,今年虽有涝灾,然陈国产粮依旧是豫州之冠。大将军与大司马得陈国新粮,又怎么会怕刘玄德?不说大将军,仅仅大司马稍稍出手,徐州顷刻间就非刘玄德所有。”

  陈群低声:“那文若所请?”

  “自不能漠视,大将军府中主簿空缺,虚位以待,长文可有意乎?”

  陈纪询问,陈群沉默以对,片刻后还是拱手:“愿听父亲教诲。”

  “去了大将军麾下,就专心侍奉大将军,绝不可如文若那样招惹祸端。”

  陈纪睁眼看蔚蓝的天穹:“刘玄德为人刚直,江淮之士失身于袁术,又怎么敢轻易依附刘玄德?若是刘子芳督兵向北,淮南将归于刘子芳。刘玄德不出兵淮南还好,若是出兵,与刘子芳遭遇,将会如何?”

  陈群听了默然不语,只能祈祷刘备的运气不要太糟糕。

  刘艾在宗室中的名望比刘备高,又是朝廷委派的扬州牧,去接管本就隶属于扬州的九江、庐江,实属天经地义。

  刘艾只要敢担保,那从贼的许多人都会选择刘艾。

  如果这时候刘备纠结各种军队前往淮南,刘勋、孙贲这些人极有可能临阵之际,发动正义的反戈,跑过去追随刘艾。

  比起刘备,刘艾当过董卓相府的长史,又是天子近臣,也受赵基的信任。

  袁术旧部,自然更倾向于扬州牧刘艾。

  陈纪父子讨论决定帮一把荀彧,而荀攸闭门谢客,根本不看这位‘族亲乡党’的书信。

  反倒是应劭,看了书信后,立刻入宫拜谒天子,为曹操陈情伸冤。

  应劭,代表的是袁绍。

第412章 必然之事

  许都城北,行宫之内。

  应劭入宫时,今日孔融侍讲。

  讲读结束后,应劭才入内,光脚趋行,他礼仪周到,跪拜于殿内。

  刘协端坐主位,闻声询问:“爱卿求见,所为何事呀?”

  “回禀陛下,臣受兖州牧建德将军费亭侯曹操所托,前来请罪。”

  “不知曹卿负有何罪?”

  “罪在讨贼不及时,恳请陛下宽恕。”

  应劭顿首,始终没有抬头:“入夏袁术造逆之际,正值酷暑,兖州各军忙于农耕,实难调集。后大司马率先举兵讨逆,曹建德亦举兵于其后。当时袁术分兵十万猛攻徐州,围左将军刘玄德于下邳,形势危急,遣使求救于曹建德。曹建德这才踌躇犹豫,未能与大司马合兵讨贼,是罪在迟疑。”

  “后天降大霖雨,各军行动不便。曹建德听闻徐州之围自解,遂率兖州勤王讨逆之师溯济水,军浚仪,欲顺鸿沟奔赴陈国,随大司马讨伐逆臣袁术。”

  “然大司马遣使督促,言语辱骂,令曹建德深感不安,恐受诛于大司马。伏请陛下开恩,饶恕曹建德罪行。”

  刘协听了微微皱眉,侧头去看孔融:“文举卿如何看?”

  “陛下,大司马自从戎以来接连讨灭白波贼将与李郭二贼,袁术造逆又是大司马先举义兵,首倡护国讨袁之事。督军冒暑气而来,可谓国家忠烈。今曹建德未至,却先质疑大司马会乘机诛杀他……臣不知曹建德为何会生出这样的疑虑。”

  孔融神情疑惑,瞥视俯首跪拜的应劭,又说:“这其中或许有一些误会,不妨等曹建德入朝后,臣请司徒公设宴,席间臣等一同劝解,或可消解其中误会。”

  若是这误会难以消解,反正也是曹操的难事。

  祢衡、徐干几个人站在孔融身后,徐干低头脸憋红了,祢衡面露笑意,微微侧头去看应劭。

  孔融带着他们来讲学,就是给他们制造接触天子的机会。

  一直讲课,也容易疲乏;讲解经义之际,也会闲聊放松,或者换随从来主讲,给天子换换口味。

  刘协听了微微颔首:“去岁陈留一战,曹卿受创极重。后有右将军调解、担保,大将军以及大司马这才宽恕曹卿。曹卿兵未到,却先向朕讨要免罪诏书,这未免无礼,非人臣之状。”

  他语气很重,敲在应劭心灵深处,应劭连威胁的话语都不敢说。

  吕布不会限制行宫的人员出入,更不会介入行宫卫士、禁军的管理,就连许都城防,也是交给了卫将军董承。

  有什么好东西也是优先供给宫中,刘协对吕布很是满意。

  三省制度看似是赵基与吕布双头执政,实际上刘协居中不表态,表态的话肯定能带着一方压倒另一方。

  赵基有意退缩之下,吕布也是本能的退让,使得三省制度在运转过程中达成了微妙的平衡以及相互监督。

  朝政维持均衡,能选用合格的官吏治理地方,军事方面赵基、吕布只要不吃亏,那完全就是一副炎汉中兴有望的形势,这种环境下天子的威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快速提升。

  所以刘协一点都不着急,他的性格棱角早已被打磨的很干净了。

  吕布、赵基不触碰禁军、卫军,陈宫又独立于吕布之外,现在这种有安全感的环境,对刘协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唯一不好的就是一时失误,在董贵妃那里留了个孩子,还是皇长子。

  这个皇长子也能反向要挟刘协,刘协更是不愿意与吕布、赵基交恶。

  始终都是公卿在挑衅赵基和吕布,刘协又不是瞎子,自然知道这伙公卿能活到现在,肯定不是赵基、吕布害怕他们,而是看在他的面子上才屡屡从轻处理。

  好不容易有一对能相互制衡的好队友,刘协又怎么可能放弃他们,去跟旧日公卿组队?

  旧日公卿扳倒赵基、吕布后,仿佛真能将执政大权还给他一样。

  朝廷这么大,方方面面的事务那么多,他一个皇帝也管不过来,到头来还不是要分权给公卿?

  别说曹操,就是袁绍来讨免罪诏书,刘协也敢拒绝。

  曹操真有抵御、抗衡赵基、吕布的实力,又怎么会遣使来求赦免诏书?

  正是实力衰落,大不如前才这样走关系,低声下气来求。

  孔融冒着得罪袁绍、曹操、汝颖士人的风险提醒他,刘协又怎么会辜负孔融的好意?

  真答应了,会让吕布和赵基非常难做。

  袁术造逆称号建制的时候,是孔融第一个站出来,从舆论方面反击、否定袁氏四世三公的影响力。

  冢中枯骨,骂的不是袁术本人,而是从舆论上给袁氏的故吏门生解绑。

  告诉这些人,你们的故主、恩主已经是枯骨死人,没必要再因为这个身份而担忧朝廷的诛连。

  否则这种评价为什么不早或晚一些说?偏偏在袁术造逆的时候宣扬出来?

  所以孔融已经深深地得罪了袁术,也得罪了袁绍,以及围绕袁氏四世三公为核心而组建的一个庞大组织集团。

  这个组织集团内,纵然是非袁氏出身的士人,也有个地位高低的差异,也能扯袁氏故吏门生的身份给自己增加影响力。

  孔融精准评价而出的‘冢中枯骨’,挖的是袁氏以及其门生故吏的跟脚。

  而应劭,出身高门,依附于袁氏集团,地位很高。

  只要不是打仗、白刃相搏,孔融就不怕袁绍、袁术,更别说曹操。

  哪怕袁隗复生,孔融也不会正眼看他。

  应劭的行动失败,他只是想抢先获得天子的赦免诏书,造成既定事实,让赵基、吕布无法对曹操发难。

  辞别天子后,应劭返回家宅,立刻整理这段时间誊抄记录的各种汉官仪表、奏疏格式,以及各种判案时可以参考的经典判例。

  朝廷东迁时遗失了太多的典籍,就连廷议、朝议时的礼仪规矩都掰扯不清。

  应劭入朝,就是来补充这些的。

  感觉自己的军事才能更受赵基的猜忌,赵基回师许都后肯定会想办法弄他,应劭整理好原稿,派人给陈纪送一封信,随即一刻也不耽误,就出走许都,投奔刘表去了。

  曹操委托他的事情,他也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尽力给办了,只是没办成。

首节 上一节 362/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