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 第363节
反正袁绍那里是不方便去了,还不如去投靠刘表。
同样收到信的还有辅国将军伏完,他收到的是曹操的亲笔信。
信中曹操声讨赵基、吕布擅权之害,希望伏完能拉他一把。
伏完出面的话,极有可能说服天子。
伏完也有这个信心,只是他不想得罪赵基。
现在他越来越重视与赵氏的婚约,这种时候如果去坏赵基的事情,赵基一气之下另娶正妻,到时候总不能厚着脸皮将女儿硬塞过去。
伏完此刻也不能找其他儿子讨论,就问跟随在身边的老乡、侧室夫人的弟弟樊普:“今曹建德举兵南下,畏惧元嗣威势。遣使委书于我,欲求天子赦免诏书。若是如此,他愿领兵在外,与我互为声援。”
有曹操在外,伏完腰杆子也能硬一些。
东迁之际,朝廷虽然历经坎坷磨难,可对伏完个人来说,是他个人权力最大的时刻。
现在还时不时的会陷入回忆,生出种种懊悔。
实在是留恋那种被天子委以重任的成就感,现在虽然仪同三司,可说话没人听,前后对比,失落感更强烈了。
樊普看了曹操的书信,立刻就说:“不妥,曹操连生父都能背弃,又怎么会遵守诺言?他若践约,兄长又奈何不得他。若是声讨此人,反倒会受世人耻笑。”
见伏完神情不快,樊普又说:“大司马乃兄长的正女婿,岂能因外人之故,而伤至亲?论关系远近,兄长比之大将军,更亲近于大司马。如今以弟愚陋之见,不仅要拒绝曹操,还要防止大将军坏大司马之事。”
伏完听了沉眉抚须,眯眼思考,重新衡量自己与赵基的关系。
片刻后,伏完就说:“不,你立刻持我书信去见元嗣,询问元嗣的意见。”
至于阻止吕布去破坏赵基的谋划……阻止肯定是阻止,表面阻止就行了,最好能间接促成此事,激化吕布与赵基之间的矛盾。
双方一直保持和睦关系,不仅公卿们没有拉拢价值,就连他也影响力下降。
只有这两个人斗起来,伏完的价值才能立刻上涨。
不求恢复到一年前那样,能让他说话有点效果,偶尔能参与分配、安插几个县令长什么的,那就很满足了。
哪怕影响力有限,每年能安排几个故吏、门生去当县令长,积攒下来,十几年后怎么也能培养出十来个两千石级别的故吏、党羽。
自己又是皇后的生父,未来天子亲政夺权,他肯定要积极参与进去。
党羽充沛一些,获胜的希望就大。
也不是伏完生性就这么好斗,而是身为皇后的父亲,国朝顶级勋贵外戚,他根本没有其他选择。
皇帝夺权时失败,你束手不帮,也会被一起清洗。
如果夺权成功,自己也中立的话,那皇帝为了安抚功臣,肯定会清洗皇后与自己一家。
因此,未来的伏完根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舍命相随。
这种状态下,肯给他当门生故吏的人,也都是敢下场豪赌的人。
第413章 心思缜密
曹操派遣使者之余,更是抛弃主力部队,亲率中军三千余人乘船先行。
鸿沟干渠之上,曹操这三千余人顺流摇橹,昼夜不歇,四百里路程朝发夕至,神速异常。
夕阳在侧,鸿沟干渠之上的曹军船队已无秩序可言,各船争流而行,首尾相距三十余里。
船只有新旧大小形制之别,操船的水手也有胆量、技术的差距,就使得船队散乱。
即便这样,曹操也不敢停歇。
既然只能以身入局,那就要尽可能去满足赵基的种种苛刻要求。
他夜里接到赵基的督促军令,一夜准备后,次日清晨就率中军先行,傍晚时抵达陈县附近。
部务不整,可他已严格执行了赵基的要求。
鸿沟西岸,赵基率车骑千人来渡津处迎接曹操。
目前只是曹操的前队抵达,这些军士上岸后整理营务,等待曹操本人抵达。
赵基观察曹操的前部吏士反应,对随行的韩述、关尚感慨说:“中原英杰层出不穷,去年几乎全歼其中军。观其前队吏士,井然有序章法自然,可见曹操治军严格,已摆脱了陈留一战的影响。”
韩述直接问:“那打还是不打?”
“我再想想。”
赵基真没想到曹操能率轻兵急行军来陈县,要杀就该立刻杀。
杀曹操简单,可这样一来后方督率大队人马的夏侯渊、荀彧、程昱、曹洪这些人必然依附袁绍。
这些河北之外的精兵猛将加入袁绍麾下,会立刻打破袁绍内部的平衡,袁绍就能迫使河北土著退让,或者也执行类似于太原、南阳的大清洗。
也就是说,现在杀曹操,袁绍可支配的武力暴涨,就有碾压河北大姓豪强的实力。
袁绍真走到这一步,就跟造反没区别,客观上解放河北的生产力,河北的动员机制也能更加合理,有效率。
而世人眼中,就是自己屈杀曹操,吓的袁绍迫于生存不得不反汉。
或许曹操的综合资质比袁绍高,可袁绍吃掉曹操旧部,再深层次消化河北大姓后,那综合资质可能不亚于现在的曹操。
人都是会学习、成长的,各方势力也是会相互影响的。
见赵基神情凝重,韩述就说:“大司马,曹操冒险而来,他就是在赌命。这样的人,不该留。”
“你怕了?”
“怎么会不怕?”
韩述凝声规劝:“卑将近来读史记,虽觉得鸿门宴不甚合理,但项王若借秦人残部之力袭杀高祖,那天下又有何人能与项王争雄?”
随着个人地位变化,韩述读书更加用心,开始了解当时的形势背景。
如之前,韩述眼中的项王,是极端勇猛之人,大概能参考赵基;可现在,韩述通过学习了解的项王,则是一个心思缜密,善于应势而动,也会拉拢人心的人。
项王杀宋义夺权,几乎等同于赵基发动安邑兵谏。
赵基闻言,双手搭在战车护栏上,远眺渡津处陆续点燃的营火。
平心而论,死掉的曹操,才是好的曹操。
他可没兴趣与曹操斗智斗勇斗狠,曹操的那点人格魅力……赵基也是一点感觉都无。
虽说这次放过,以后顺应形势变化扑灭曹操,最终能拿SSS,可这种人生成就又有什么意义?
直接弄死曹操,人生评价会降为SS,以后可能会降为S或A……再烂的评价,只要取得最后的胜利,虽说是别人给自己盖棺定论,可自己先能给曹操这些人盖棺定论!
固然直接捏死曹操,会影响自己的名望,吕布或那些旧日公卿会煽动舆论……这些人想要的无非是朝中更大的议政、参政权。
自己弄死曹操,估计吕布也是暗爽不已,又怎么可能声讨自己?
吕布这里状态稳定,又有什么好怕的?
撤军回去后,安心经营数年时间,到时候朝廷被弄的乌烟瘴气,圣明的天子与贤良的公卿看在眼里,痛心疾首,肯定会引自己出手。
十六岁的天子,又已经冠礼元服,三五年后肯定会有一波十分激烈的夺权之争。
不方便主动退出,所以擅杀曹操后,在朝廷舆论声讨中退回西州,随后让吕布来迎接这股最强的冲击。
心思落定,赵基侧头询问:“叔茂先生到何处了?”
关尚回答:“已从许都返回,正与孔文举筹备宴席。”
“阿尚,你去遴选人手,宴席间一旦动手,立刻保护叔茂先生与孔文举。”
赵基可舍不得赵戬受伤,可能是家族几乎团灭的经历,使得赵戬性格迥异于其他士人,是个难得的滥好人,对身边人不分尊卑,都有一种同情、理解的心理、态度。
这种人留在身边充当润滑剂,能很好调解身边人之间的矛盾。
韩述目送关尚离去,神情亢奋问赵基:“大司马,已下定决心?”
“你照常调派卫士,不要透露什么。”
赵基也怕韩述、下面吏士一副杀气腾腾模样引出其他变故,就告诫说:“我要看看曹操是何说辞。”
“喏。”
韩述收敛神情,拱手行礼,他从伍长的时候就跟着赵基砍人……处理纠纷、矛盾太过于费神,还是砍人最简单。
太原能成为赵氏的根本,可不是赵氏如何有德行,而是太原大姓、豪强几乎被铲除。
即便这样,赵基三次对外用兵,都在太原留下了两万左右的预备队。
另一边,临时规划的宴席区域里,帷幕设立,插立五色旗幡。
孔融见往来搬运物资的仆僮都穿无袖两裆铠,只是外罩紫红二色对襟长褂,长褂背后印着一尺见方的番号隶属。
文武袖、罩袍都是赵基引领发明的,世人也都习以为常……赵氏胡服骑射本就是一种家学传承,赵基勇于改革服饰,如孔融这样观念开放的人,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罩袍成建制列装,成为赵基军队明显的独特标识。
特别是与孙策射虎比赛后,赵基送了孙策一套铁骑套装与三匹战马,铁骑套装自带文武袖配套服饰,经过孙策本人穿戴后,这种服饰迅速在孙策军中流行起来。
吕布军队去年就见过原始版本的文武袖,自吕布以下,也就效仿起来。
对于从戎吏士而言,就仿佛雄鸟一样,都喜欢将自己打扮的鲜艳光彩。
文武袖是鲜艳、华丽的,文武兼备,很得士人的喜爱;而朴素罩袍虽然也能罩住半身当文武袖用……可服装也要分个等级。
所以罩袍使用时倾向于当对襟短袖马褂使用,布料染色也多偏向于朴素,是普通军士使用。
军吏使用的才是绯紫两色为主的锦绣文武袖,能一眼分出尊卑。
罩袍又遮蔽了铠甲上的负章,所以用木板刻印,直接在罩袍背后盖印,表明番号隶属关系。
此刻孔融看着这些穿戴罩袍往来的军士,虽然看不到这些人的铠甲,能让宴席之间的气氛柔和一些。
可本质上,罩袍只是掩饰,这些吏士依旧披坚执锐。
就如目前的朝廷,看着天子居明堂,天下将要大治恢复太平;可实际上,这一切都建立在吕布、赵基相互和睦,一致对外的基础之上。
未来如果这两个人倒下一个,那必然就是另一种形势。
孔融思索之际,见赵戬回来,就问:“叔茂,曹建德到何处了?”
“其前队已升起营火,据说曹建德已不足十里。”
赵戬见边上有吏士往小型营火里投下一捆青蒿,也就引着孔融走过去,借烟熏驱赶蚊虫。
孔融撑开左右宽袖享受烟熏,等几个吏士走远,就问:“大司马宴请曹建德,为何还要专程请我?”
赵戬稍稍沉默:“仆不知。”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