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虎贲郎

虎贲郎 第368节

  城北三四里处,被俘曹军排队剃发。

  拒绝剃发或挣扎反抗的,负责剃发的敢死队老兵也不啰嗦,当场拖到鸿沟岸边就是一刀斩首,任由染红的红色彩带顺着河面扩散、漫延、淡化,最终消失。

  剃发完毕的曹军吏士,根本不给他们重新抱团的机会。

  敢死队老兵两人一组,就来这里挑选新兵,只挑选三人,组成一个新的伍。

  这样的两个伍队汇合,伍长资深功高的升为什长;五个什队组成一个五十人队,队官、队副从其他军队调任、补充。

  百人督一律是虎贲郎出身,牢牢把握着敢死兵的控制权。

  之前敢死队内部推选的军吏,已经积累指挥功勋,完成了赎身,以新兵身份编到了其他部队。

  所以这一轮整编,避免敢死兵担任军吏,不让他们走快车道。

  敢死兵的队官、百人督……其实是肥差,对于军吏来说,晋升讲究的是盈获。

  敢死兵都是老兵,也都渴望作战、积攒功勋。

  理论上来说,一队五十人敢死兵想要赎身,他们需要斩获五百级。

  而他们的队官,哪怕只有一杠一星,也能凭借五百级盈获升到两杠一星,能连升三级!

  其他部队,因军士作战经验和心态的问题,经常有不必要的减员,这可都是记录在案会影响军吏考核数据的。

  而老兵部队基本上可以避免意外减员,本身斩获能力就强,因此敢死兵军吏的积功速度特别快。

  目前能当敢死兵军吏,只能是赵基的亲信军吏。

  这就使得敢死兵还未整编完毕,就成了赵基的亲信部众,影响力等同于虎步兵、义从骑士,远在五部营、关中兵之上。

  至于青州四部管亥、徐和等军队,属于杂牌旁系;也就比军中苦力高一层。

  赵基亲自监督整编工作,明日四更时就拔营向北。

  敢死兵自然是留在这里给袁术施压,明天北上他也只是率车骑部队,以及善于乘船的甘宁所部,合兵不过一万一千人。

  虽然陈留方面有曹军三万多人,可沿途扶沟的张杨也有六七千人。

  自己汇合张杨联军北上,足够咬住曹军主力。

  曹军要么闻讯后立刻撤离、溃散,如果还驻留原地,被自己咬住后,那事情就好办了。

  毕竟没有选择溃散、撤离或转投袁绍,说明这些人本就有向往朝廷的心思,这种人很容易收编。

  如果没有撤离,留在原地又不想依附朝廷……这说明这是个蠢货,更是容易处理。

  一支军队那么多人,主将犯蠢,可庞大的军吏团队中不乏聪明、勇敢的人。

  所以只要留下不走的军队,不管怀着什么心思,都容易对付。

  至于撤离的……威望深重的主将曹操被朝廷诛杀,又离开军营的约束,撤离中的军队会失去秩序与建制,就算顺利撤离,吏士也会溃散一半或三分之二,甚至全军在撤离过程中消亡!

  除非自己杀曹操的当夜,袁绍也派黎阳驻军渡河南下。

  这支军队不需要太多,甚至千余人也就足够用了,他们象征袁绍、河北的态度,能充当曹操旧军的核心,重构层次与凝聚力。

  可惜,这种事情概率太低。

  岸边,赵基沉心思索、分析北面陈留局势之际,陈宫引着百余名郎官骑从而来,他身后跟着一台战车,上面树立着天子旌节。

  陈宫驱马而来,他可不敢在赵基这里摆什么宣诏天使的谱。

  赵基肯配合行礼,以赵基过去的行为来说,事后肯定会报复;若是不肯行礼,平白折损陈宫自身的威信。

  因此陈宫就像一个老熟人一样,驱马而来,勒马矫健下马,快步走向赵基,热情做笑:“大司马,某奉天子诏令,护持天子旌节随大司马征剿、招抚兖州各军。”

  说话间,陈宫先是拱手见礼,随即取出诏书双手奉上。

  赵基接住诏书,皱眉:“既然是天子手诏,我自会遵奉。”

  很明显,天子手诏跳出了三省施政的局限。

  陈宫也反应过来,立刻解释说:“事急从权。”

  “无碍,不知朝廷欲如何处置陈容等人?”

  “大将军认为陈容率义而为,为国家忠良复仇刺杀奸邪恶臣曹操,理应褒奖、重赏。不知大司马是何心意?”

  陈宫拱手回答,又说:“赵司徒认为当小惩大诫,以便于大司马招抚兖州各军;而辅国将军与大将军类同,认为该重赏,以为表率。”

  囤聚陈留的各军,目前朝廷定义为兖州各军,而非什么曹操旧部。

  曹操此前以兖州牧统辖各军,各军只能遵奉曹操的指令;现在曹操身死,那兖州各军自然就该恢复自由,听从朝廷的指令,去依附兖州刺史张杨。

  赵基听了后,就说:“既如此,那就少数服从多数,我稍后就上表朝廷,表奏陈容为彰义都尉,其所督彰义队义士我会擢为宿卫,以示信赖。”

第419章 忧患重重

  许下邸阁,魏续奉令巡视于此。

  望着鱼贯排队的赵部粮车,他眉头紧锁,很是不舍。

  赵基两三日就会度支一次粮食,随军储备的粮食远在半月警戒线以上。

  一台标准粮车能装粮食二十五石,赵基目前对外透露的军队是十一万余。

  其中赵基本部三万一千人,孙策三万七千人,另有苦力五万余人。

  再算上赵基军中各类马匹消耗,随营战备储粮有三十万石出头就能够支用。

  而赵基每次度支邸阁储粮都是五万石,是三日内正常消耗的近两倍。

  同时赵基也派人割陈县、汝阳附近的稻田、田稿,或直接野外牧马,马料消耗比正常度支要低。

  所以赵基这段时间军中储备了最少二十日的野战份额,赵基拿走的越多,留给朝廷的就越少。

  反正魏续不喜欢饿肚子的感觉,虽然军中乏粮也饿不到他。

  可现在中原的形势,谁的储粮多,谁就有主动权。

  看看袁术,就是因为乏粮,一步步强撑着走来,硬是撑破了肚皮。

  魏续也不乐意主动去惹赵基,将这件事情记在心里,回城述职时与吕布一起用晚饭,伺机提及此事。

  吕布闻言,瞥一眼魏续:“这是你自己察觉的,还是有人提醒你?”

  “是弟巡查时忽然有感,元嗣如此积蓄粮秣,说明还是不肯信任我军。”

  “不肯信任就对了。”

  吕布语气如常:“他的储粮越是充足,他来调粮,才不会有人伺机刁难。若军中储粮不足,别说是外人,连我都会鄙视他。”

  吕布索性放下筷子,端酒浅饮一口,长叹:“他围陈县甚是严密,连我的斥候也被他驱逐。但大军转移,岂会没有痕迹?”

  他也是今天中午才断定孙策带着主力提前走了,孙策能去哪里?

  要么去袭击济南、济北、济阴,顺势入青州;再要么就是奔袭淮南,去刘备嘴里掏肉吃。

  孙策南下,孙贲肯定会从刘备那里反戈,重新与孙策合军。

  现在刘备膨胀的太过厉害,但再膨胀,绝大多数都是临时从属,与入关中的项羽一样。

  陈登、臧霸、昌霸、赵范这些人是主动从属,被胁迫的是刘勋、孙贲;其中刘备自身军队不足两万人,联合陈登这些人,借助朝廷讨逆大义才临时胁迫刘勋、孙贲从属。

  刘勋、孙贲又相互不对付,才给了刘备从中取巧的机会。

  如果现在孙策也奉朝廷命令南下掠地,孙贲脱离刘备后,那刘勋肯定跟着脱离刘备,能将刘备打回原形。

  如果放任刘备继续裹挟孙贲、刘勋,反而能增强对陈登、臧霸等人控制。

  孙贲、刘勋等人脱离,现在三层结构的刘备联军就会退回两层,变成刘备为主导的徐州联军,刘备的威胁程度大降。

  对于出身边郡的刘备,吕布是很有好感的。

  他最困难的时候,刘备奉朝廷之令,在赵基使者劝说下,给吕布补充了粮食,还分来五千丹阳兵。

  这些粮食与丹阳兵,再加上从陈王手里强借走的梁国新兵,才让吕布挡住了曹操的连番猛攻。

  可刘备这次迅速膨胀到十余万的规模,吕布也是心惊。

  赵基放孙策过去拆刘备的台,吕布即便察觉,也会装个不知道。

  而现在曹操被诱杀,孙策也率军脱离陈国战场,摆在吕布面前的问题越发尖锐,那就是该怎么与赵基相处。

  尤其是处理兖州问题时,吕布也有自己的想法。

  曹操活着的时候,陈宫、杨俊都会帮他,为的就是杀掉曹操,为许多人复仇。

  而曹操被赵基诱杀,陈宫、杨俊考虑的重点也就变了。

  比如,怎么保住兖州人的元气。

  赵基率军去兖州,还未出发,就已经引发太多人的忧虑与惊恐。

  顺着曹操这棵大藤进行株连,赵基能将兖州洗成白地,赵基这方面的经验很是丰富,孙策也不遑多让。

  兖州士人甚至不反对赵基杀戮百姓,惊恐的是株连一切与曹操有染的士人、豪强。

  曹操那么霸道狠毒,经历了一次兖州之叛,那现在兖州本土还能生活、发展的士人豪强,注定已经输诚于曹操,彼此勾结很是深厚。

  虽说其中有很多的不得已,可赵基高举朝廷大棒敲下来时,谁还管你这些折损气节、屈身从贼、侍奉暴徒的细节?

  杨俊最先反应过来,已经提醒了吕布;而陈宫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可能稍后就能醒悟。

  阻止赵基去兖州,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担心的事情发生。

  可赵基不去,兖州各军又怎么会老老实实接受收编、整合。

  兖州各军太过于复杂,有诸曹、夏侯的军队,也有兖州本土州郡兵、豪强部曲兵,还有安置军屯的青徐黄巾军,以及从豫州汝颖、梁沛分别迁徙过去的军屯士家。

  唯有赵基这样的重锤压过去,才能让兖州各军分崩离析,各顾前程。

  否则这些曹操旧部相互联合,会待价而沽、坐地起价,甚至大概率一起转投河北。

  投奔袁绍,他们不过沦为二等人物;而投降朝廷,身上的前罪太过于沉重,几乎翻身无望;先登陷阵有这些人的份,位列公卿则是个个都没资格。

  如果赵基不去,能起到类似于赵基效果的,数遍朝廷上下,也就吕布适合。

  可这种时刻,吕布敢离开许都,留赵基待在许都附近主持围剿袁术的战事,然后独吞这个巨大的功勋?

  事情就是这么的难办,赵基乐意离开前线,去一趟兖州;可越来越多的人醒悟过来,开始想要阻挠这件事情。

  现在吕布不怕孙策去淮南,怕的是孙策奔袭兖州东部;再加上赵基,兖州会被赵基、孙策联手洗劫一空。

  抢夺多少战利品不重要,关键的是赵基、孙策会破坏兖州的旧秩序,让陈宫寒心、怀恨,带着兖州人转投袁绍,使朝廷陷入混乱。

首节 上一节 368/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