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虎贲郎

虎贲郎 第373节

  闾丘简快速回答,他可不想死,反正他都已经挡了一天一夜,张杨也不可能再杀他全家了。

  见如此,赵基就将军令递出:“既如此,上前接令。”

  “喏。”

  闾丘简起身,略观察见赵基递出军令没人转递,只能小心翼翼上前双手接住军令,见写着:“大司马令,拜陈留南部都尉闾丘简为昭义校尉,所部隶于荡寇将军麾下。”

  “看你这么忠于职守,一准是个老实人。”

  赵基指了指东边:“你去与荡寇将军张文远汇合,兖州西部的事情你就别参与了。不然你这条命,经不起折腾。”

  “是,卑将遵命!”

  闾丘简大声应下,赵基又点选了几名亲兵,让他们加入闾丘简麾下,负责带路,将闾丘简所部带过去与张辽这支偏军汇合。

  赵基不需要细想,也知道吕布、张杨消除彼此误会的最直接手段就是弄死闾丘简,或者屈打成招,弄成闾丘简擅自阻截,进而摘清张杨的责任。

  这也是为什么故意等整整一天一夜的原因……其实也没什么意义,吕布就不是讲道理的人,累世公卿们更不屑于讲道理。

  这个世界如果上面的人讲道理,世态就不会发展、沦落到这个地步。

  秦谊看着闾丘简背影,感慨说:“大司马宽厚仁德,竟然放过了此人。”

  “我不会杀他,要杀的话,昨日就杀了。”

  赵基语气寡淡:“我跟他又没仇,杀他也不能立威,他若死了,很多事情反而说不清楚。再者,眼前最要紧的就是与大将军保持距离,我与他命格不和,一山不容二虎,相距遥远才利于两家和睦。”

  回头看秦谊:“秦中郎将,你我就在州界处分别吧。我不会严惩张杨,也希望大将军不要率军跨过州界。州界,是我的底线。他若率军跨过,我放着袁绍、曹军不顾,也要调头向南与他分个雌雄高下。”

  赵基的眼神淡漠,语气也是如常,秦谊听得头皮发麻:“大司马,事不至此。大将军亦有许多苦衷,可绝无加害大司马之意。”

  “我了解他,就像了解我自己一样。如他这样的人,我得跟他说明白。不然莫名其妙打一仗,双方吏士死伤狼藉,他还能厚着脸找我澄清误会。记住,他跨过州界,我会不顾一切来打他!你也将我的话明明白白转告给他,我输得起,他输不起!”

  “大司马可能予仆字据?”

  秦谊也是敛容:“大将军若是不肯轻信,那外臣也是无可奈何。”

  “好,我给你两份字据。”

  赵基笑了笑,当即去看凑上来的赵戬、张纮:“叔茂、子纲二位先生来的正好,按我刚才的话语,用更严厉的措辞书信一份,写给大将军。”

  “喏。”

  赵戬、张纮拱手应下,各自去准备书写。

  秦谊脸色也有些不太好,这么多人知道给了他两份字据,以后他不好赖,吕布也不好耍赖装糊涂。

  他也理解吕布这个人,也就吕布现在年龄大了,又身居高位,多了些耐心。

  如果放到以前,就凭赵基这样的威胁,吕布肯定会带兵来州界反复出入,挑衅赵基。

  而现在,吕布大概率不会做那种挑衅、示威的事情,但绝对会把赵基的警告视为羞辱,连他这个传信的知情者,也会被吕布一并敌视、迁怒。

  很快,两份亲笔书写好,赵基阅览后,取出私印盖上,一并交给了秦谊。

  见闾丘简也收拢麾下吏士,返回附近的营地。

  赵基抬起右手将韩述传唤到身前:“你去扶沟城,若是守军据城不纳,立刻包围。等敢死营抵达,就拿扶沟城开刀。我是天子诏拜的国朝大司马,奉诏讨贼,兖州各处敢有抗拒者,皆是反贼!”

  “卑将领命!”

  韩述拱手长拜,转身上马,引着百余名骑士先行。

  接管一座县城,百余名骑士已经是一股很庞大的力量了,他们背后是强大的汉室朝廷,大司马的大军更是近在咫尺。

  对方肯不肯开城,无关乎勇气,这是政治立场决定的。

  曹操都已经把兖州杀了一遍,剩不下多少硬骨头,即便还有硬骨头,也是身段比较灵活、识时务的硬骨头。

  闾丘简、扶沟县城仅仅只是个开始。

  这么多的军队,赵基肯定是接管沿途的城邑,还要分兵掠地,一座座收过去。

  不说像潮水席卷,起码要像篦子梳头一样,经过的地方必须捋顺!

  捋不顺的发团,崩断即可。

  普通的兖州吏民哪有油水可刮?

  只能顺着曹操余孽的藤蔓去刮,才能获得相对可观的收益。

第425章 捋清思路

  陈留城内,陈宫遣退信使,神情凝重。

  略略思考,陈宫转身进入郡守府内。

  张杨目光探寻过来,直接问:“朝中如何回复?”

  陈宫有陈宫的信息源,张杨的信息源是吕布。

  陈宫落座后才说:“朝中公卿多指责使君不智,皆庆幸大司马提兵向北,而非一怒之下,率兵入许。”

  张杨闻言长舒一口浊气,整个人放松下来。

  赵基提兵来兖州,那很多事情他可以亲自来谈,还有挽回周旋的余地,虽然谈判过程很被动,但尺度大小的主动权在他。

  若是赵基愤怒之下率兵去许都,找天子倾诉委屈与愤懑;在吕布不肯火并、内战的情况下,天子与公卿才不会在意张杨的命,也不会在意陈宫这些人兖州人的想法。

  随即张杨就问:“今大司马威势正盛,我等应如何是好?”

  陈宫不暇思索就说:“大司马直趋陈留城而来,余下无非兵分两路,北路走东郡取濮阳、离狐,以御河北兵马侵扰;南路顺济水而下,定济阴、入山阳、济北、东平。以我之见,当急趋定陶,以控济水,阻其大军。”

  张杨更感为难:“若是大司马发兵攻城,如何是好?”

  定陶是济阴的郡城,坐落于济水两岸,是中原有名的纺织大邑。

  真把济水堵住,赵基肯定要攻城,绝不会给守将什么面子。

  哪怕朝廷、吕布派人来调解、说和,也是无用。

  反正张杨不认为自己有这个面子,可以抢占定陶后,能让赵基舍不得下手。

  好在赵基已经提兵北上,不会调头兴兵入许。

  这么大的军事行动,赵基已经不可能再调头向南,这对他来说是好事,可以避免成为朝廷妥协的牺牲品。

  也是因为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己方想要全取曹操的遗产,等于虎口拔牙。

  所以不管是他,还是陈宫,谁来守定陶,都会遭遇赵基的进攻!

  只要许都朝廷、天子还认赵基这个大司马,那堂堂汉室大司马想要进入定陶城,你开不开城?

  不开城,那你就是叛军、乱臣!

  后续兖州方面会怎么操作,赵基已经在扶沟演示了一遍。

  主动开城,大概还能从轻处理;若是据城而守强硬抗拒,那肯定是以从叛论处!

  有理有据,合情合法。

  而许都朝廷那边呢,又怎么会否定赵基?

  是天子廷议时列位公卿与大将军吕布一起决定的事情,大司马赵基也选择遵从,愿意督兵万人北上来解决集结陈留北部的兖州各军。

  反而是张杨分兵于州界,拒大司马赵基北上,狠狠挫了大司马的威严。

  随后就是大司马调所属各军北上,大将军调麾下各军接替不及,导致陈县围城阵地出现疏漏,逆臣袁术察觉机会,胁迫城中男女为人质,突围而走。

  紧接着就是大司马依托朝廷威信,和平解决了兖州兵堵塞州界一事……没有爆发内战,已经是极大的幸事了,朝中天子、公卿哪里还能奢望更多?

  赵基进入兖州被阻,急速调兵倾力北上,这更是合情合理。

  就张杨的行为来说,背后有没有吕布的支使?

  赵基灵活运用了权限,更是没有去跟吕布对质……否则惊弓之鸟一样的天子、公卿,极有可能决定牺牲张杨。

  就现在来说,陈宫、张杨的冒险已经成功了第一步。

  想要接管曹操的大部分遗产,又谈何容易?

  必须有一个人死守定陶,给另一个争取时间。

  反正张杨不乐意,陈宫则劝说:“使君,今袁术造逆,徐州刘使君已督各路兵马攻入淮南,袁术败亡或早或晚而已。天下诸刘虽为宗藩,然徒有其表而已。朝廷一纸诏令,即可征入朝中。如今大将军心腹之患,唯有大司马与河北袁绍。”

  张杨不想听这种分析,扭过头去:“这与我何干?”

  陈宫耐心解释:“大司马挟朝廷大义,迫使曹孟德赴宴,宴席中臧公旧吏刺杀曹孟德。曹孟德乃袁绍爪牙也,袁绍失曹孟德,如高祖折韩信,其焉能不败?如孔文举所言,袁氏四世三公俱为冢中枯骨,袁术、袁绍也将先后败亡。此后天下只余大司马一人,若能慑服、劝说大司马忠贞辅国,则汉室得以三兴,大将军功比吕尚、伊尹,而使君也将成为国家中兴柱石,将垂名竹帛也。”

  陈宫说的也有些道理,就目前来看,赵基之外就袁绍比较难处理。

  刘备、刘表、刘璋、刘艾这些人各有隐患,朝廷下诏征入朝中担任公卿辅政,连锁之下,一个个也将迫于压力入朝。

  公孙瓒、孙策、马腾、韩遂之流,当朝廷能间接控制四个大宗藩后,公孙瓒四人更不成问题。

  所以真正的难点就剩下赵基一个人,赵基的家族底蕴并不很强,堪称虚弱,也就比吕布好一些,严格算起来与马腾类似,还不如韩遂。

  可赵基最难的是复土均田,别看赵基治下的官佃只能分五成……其实各地缴纳十五税一、三十税一的编户,实际税赋压力早就高过了五成!

  现在赵基麾下的官佃只是需要养活官吏与军队;可若是并入朝廷,归朝廷直管,那还要奉养朝廷百官,税赋物资可能还要征入朝中。

  同时赵基麾下的官吏、军队也只是对赵基一个人负责,当并入朝廷这个大家庭后,能插手、骑在这些人脖子上的人、机构也会越来越多。

  所以放任不管,赵基这里会形成越来越大的惯性,直到朝廷大义无法羁縻,双方将分道扬镳,在战场上一决生死。

  趁着目前还能施加影响,就该紧锣密鼓敲打赵基,瓦解赵基构建的自足组织。

  可陈宫讲述的再美好,张杨还是连连摇头:“公台不曾与大司马共事过,不知大司马骁猛。我若留守定陶,他知我性格宽和,必然果断发大军强攻。我又怎么敢与他交兵?”

  下面的将校率兵与赵基打起来,被灭就灭了,不会影响到更高层。

  可张杨不一样,他本身陷入战争中,那么吕布不可能牺牲他,赵基决定动手时更不会放过他。

  那么双方之间会立刻爆发内战,这不是张杨想看到的事情,更违背了陈宫描述的美好前景。

  陈宫无奈:“难道就这样放弃?”

  出乎陈宫预料,张杨竟然点头:“如此也好,大司马不杀闾丘简,反而擢升此人,这是给我留下了余地。我若再执意与他相争,以我对大司马的了解,他肯定不会放过我。”

  听得陈宫瞠目结舌,一时无语,不知该说什么了。

  仔细看张杨,难道真有这么天真的人?

  张杨原地想了想,又说:“公台,大司马并非嗜杀之人,何不配合大司马,从而快速安定兖州?如此吏民也能早日休养,朝廷也可得兖州之助,能施威于宗藩。”

  兖州宗贼的死活,对张杨来说并不重要。

首节 上一节 373/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