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 第374节
赵基帮他清理干净,反而他这个兖州刺史能更好做事。
兖州对吕布关键,意味着可以撬动更多的力量,使得朝廷影响力得到巨大增长,可以往宗藩治下派遣郡守级别的官吏,也能强征宗藩的肱骨谋臣、爪牙入朝。
入朝沉淀三五年,那就是朝廷栋梁,再派遣到其他宗藩治下。
这样来回折腾两三次,就能瓦解刘表等人的割据独立性,随即陆续征拜刘表等人入朝,位列公卿,授封重爵,并荣誉退休。
吃掉四个大宗藩后,赵基割裂的西州……还算事?
张杨渐渐捋清了思路,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赵基自行委任新的兖州刺史。
可只要赵基还遵守三省执政,那新的兖州刺史人选只能通过门下省提议、决议后,再走中书省批准,尚书省执行。
吕布有太多的环节进行干扰、否决,所以三省制度下,赵基不可能背着朝廷委任新的兖州刺史。
也就是说,自己没必要跟赵基斗。
距离豫州这么近,张杨也不可能有割据的机会,所以兖州宗贼的支持与否,重要么?
没了这些人,反而好处多多,数之不尽!
固然,得到这些宗帅豪强的支持,能立刻聚集出三四万的军队。
可没了这些上下其手的宗贼,兖州或许能动员出更多的军队!
渐渐想明白这些,张杨看陈宫的眼神都有些不一样了。
见张杨神情疏远,陈宫无奈:“既如此,某这就驰往定陶。济阴之士若是愿意遵奉朝廷,遂我守城,那就在定陶阻挡大司马。而使君驰往濮阳,向东掠地,纠合兖州各军。待大军聚合,大将军又聚兵于州界,中间又有朝廷调解,我想大司马愤怒之余,也会放弃争执。”
第426章 返乡团队
曹操被杀的消息传到孙策军中时,他才离开陈县走了一天一夜的路程,刚进入梁国地界。
梁国本是大国,反复被削的只剩下九个县,九个县人口稠密,所以疆域也不算大,比陈国还小。
容不得孙策惊诧,赵基的军令连同曹操被诛杀的消息一起送来。
又经过两个昼夜的行军,孙策穿过梁国、济阴、山阳三郡……看着多,其实也就六个县。
穿过这六个县后,孙策驻军任城国的亢父。
任城国最小,只有三个县。
军队到了必须休整的临界状态,孙策也需要重新审视局势变化。
按赵基此前给他的规划,他穿过任城国、鲁国进入泰山郡境内时,朝廷的敕使团队就能追上来,授予他青州牧、后将军、齐侯之爵位。
也就是说,最快四五天,慢一天七八天,他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与袁绍、刘备、公孙瓒齐平的州牧、县侯、四方将军。
可现在,曹操死亡,兖州动荡……他只要出兵向北,就能截获曹操的主要遗产。
随便伸手捞一把,就是一两万的历战老兵。
可没有朝廷大义的羁縻,这些人抓在手里也只是暂时依附于他,以后稍有风吹草动,这些人肯定会弃他而去。
张昭留在了琅琊,协助赵范治理迁移过去的四部黄巾家眷;张纮也仿佛人质一样留在了赵基那里。
此刻孙策想找几个有全局眼界的谋臣一起商议,都找不到了。
为避免集议时麾下各将各说各的,引发不必要的争执,也为了掌控主动,孙策只能逐个询问。
第一个被他咨询的就是太史慈,太史慈太重要了,想要拿到青州,太史慈一人之力几乎可以稳定胶东半岛。
营帐之内,太史慈抬手在自己下巴处,用拇指轻轻刮擦自己的浓密髭须,沉眉思索片刻:“将军,曹贼横死,想必也是大司马突然举动。否则以大司马用兵旧事来说,绝不会让曹军四散。必然安排内应,一举夺兵。”
“是啊,我也是如此做想,此乃突然之事。”
孙策也讲述自己的观点:“若是要夺曹操之兵,大可等曹操各军汇合于陈县,强攻城邑后,以怠战折兵、延误战机之罪问斩曹操,轻易可得其部众。以曹操之奸滑,若赴宴之前得悉大司马怀有杀意,势必不肯赴宴。因而曹操受诛,实乃大司马反常之举,令各方难以应对,大司马自然也就无法先发制人。”
孙策言语之际,起身来回踱步,继续说:“我非贪曹操部众、军资财富,而是提兵依大司马之令返回泰山后,若等不来敕使,岂不是错失良机!”
说话时孙策神情愤愤,不是恼怒赵基可能的失信践约,而是他想起了袁术对他的屡次践约。
更关键的是,此前朝廷就已经给了他一个琅琊国相;是他自己被袁绍表任的青州刺史勾动,离开琅琊率兵北上。
袁绍就如袁术一样,利用孙策的威慑力吓退了臧霸,也吓的青州大小宗帅倒向了袁绍。
随即,袁绍就毁约,用一个泰山郡守打发了孙策,让孙策去堵刘备的侵蚀。
袁绍也不算完全失约,因为原来的青州刺史臧霸不是孙策击退的,是臧霸自己主动退兵;青州各郡国也非孙策讨定,而是主动依附袁绍。
这个过程里,孙策的军队没有什么折损,反而一路行军补充了军力与军资。
所以袁绍心安理得的单方面更改协议,用一个泰山郡守来安置孙策,进行酬功。
泰山还是从曹操这里割出来,袁绍轻易白得青州,支付的只是曹操管理的泰山。
而孙策丢失了朝廷认可的琅琊国,失了张纮、张昭的心。
绕泰山西北跑了那么一大圈路,进入青州后,又被安置到了泰山,怎么看怎么亏。
被袁术、袁绍接连欺骗过,自己又丢弃过琅琊国相,所以赵基这边失信于他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哪怕赵基全心全力为他运作这些官职,可孙策自身前科恶迹不好消除,吕布或其他人稍稍阻挠一下,就会让拜官程序卡住。
这真不能怪赵基,而是孙策自身根基不够硬。
所以现在率兵进入泰山,极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成为各方笑谈;可如果带兵去兖州东部搅动风云,反而能增加自身拉拢价值,获得吕布或朝廷的支持。
这样的话,赵基更不好违背诺言。
就算赵基不肯主动推动授官程序,吕布那里推动,赵基总不可能再反驳。
孙策来回踱步,太史慈也是沉心思索。
考究本意,太史慈也想去兖州东部干一票。
青州的大小宗帅已经依附袁绍,缴纳了人质,袁绍轻易间就运用手段得到了一个相对稳固的青州。
所以己方以朝廷委任的青州牧身份进入青州,肯定得不到什么像样的大姓、豪强支持。
那么只能一路杀过去,杀的青州豪强胆寒,只不过是将江东时的事情再做一遍。
去年能吓的青州大小豪帅,今年哪怕这些人联合起来,又有什么好畏惧的?
所以路过兖州,纠集一批曹操旧部,然后一起杀入青州。
反正这些人惶恐不已,很容易被自己拉走。
不去抢占太多土地、人口,只是将那些容易勾走、抵触畏惧赵基、吕布的豪强拉走,想来赵基也不会太过在意。
袁绍随时可能发兵介入,赵基还离不开自己。
自己也离不开赵基这位大司马,只有背靠朝廷,在大司马的支持下,他才能名正言顺讨伐青州宗贼。
孙策思索一番,扭头看太史慈:“子义,你我就此分兵如何?子义督率本部与国仪为我偏军,北上巨野泽,经范县、东阿入济南国,沿途纠集曹操旧部。待朝廷敕使到,我就表子义为济南国相。”
太史慈是青州东莱人,穷的都靠孔融救济老母亲了,一准不是什么豪帅。
太史慈的核心部曲,也是追随刘繇时的同僚、南渡的青徐士人、流民,所以太史慈对返回青州创业,有着一种本能的热忱、狂热。
同时让孙辅跟随太史慈一起行动,两个人一起收编沿途的曹操旧部,保底能捞一万可战之兵。
曹军本就凶残,对青州宗贼有特效。
更关键的是,青徐黄巾军就被安置在范县、东阿、鄄城一带,太史慈、孙辅路过时,恰好能影响到大部分青徐黄巾军屯区域。
而这些青州兵,对家乡的宗贼有着致命一击的进攻特效。
若是能拉扯大部分青州兵一同返乡,向东席卷杀去……青州的宗贼,反手就能搓成齑粉!
太史慈闻言,起身沉思,还是郑重拱手:“末将领命!”
孙策也怕太史慈这里动静太大,把赵基激怒,嘱咐说:“凡事不可太过,诛杀曹贼之首功,乃大司马也。”
“是,末将明白。”
太史慈立刻回应,他也不敢想象,真弄来十几万规模的青州兵及家眷迁徙队伍,到时候这股返乡团能爆发多大的破坏力。
第427章 反应保守
陈宫与张杨商议后,乘夜就率百余郎官骑从以及陈留征集的乡党三百余人分作水陆两队。
骑士跟随陈宫顺驰道急趋济阴定陶,余下主要步兵乘船顺济水而下。
现在是争分夺秒的时刻,别说提前一日,只要提前半日,就能完成一个县以及周边的拉拢、聚集。
陈宫乘夜而走,半夜时分赵基的骑兵队就顺道路,在鸿沟西岸驱驰。
鸿沟河面上,甘宁所部三千余人乘船摇橹,在西岸举火骑士照明下,同样举火逆流而进。
因排水不畅之类的原因,中原水系密布,连接大大小小的沼泽、湿地。
陈留之北就是中原漕运的枢纽据点浚仪,浚仪之北就是酸枣。
就酸枣与浚仪之间,就有阶段性的沼泽湿地,泛滥时不能行船,干枯时即便修道路也很容易毁坏。
因此这片区域干旱之际可以行军,但不适合车辆通行。
不平整的崎岖道路,会加剧车辆的损毁。
荥阳以东,汝颖、陈留、陈国、济阴、东郡以及梁国、沛国、山阳郡有太多这样的沼泽烂地,区别就是有的会在干旱时干涸,有的不会。
至于涝灾时蓄洪行船的湿地……这个很难有,因为中原地势平阔,高低落差小,所以积水疏浚不畅;也没有那么多沟壑来阻水、聚水。
当赵基的骑兵经过陈留、浚仪时,夏侯渊、曹洪各军拥护曹昂才脱离酸枣,进入酸枣东北方向的燕县,这里也能称之为南燕。
燕县东外郊,乌巢泽。
乌巢泽外围干涸,曹军已舍弃绝大多数车辆,以马匹驮载重要的铠甲以及贵重物品,人员多步行,贴着乌巢泽西侧干地行走。
这些可都是精锐曹军,北撤途中士气相对稳定,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逃军现象。
上下吏士也都清楚,分散逃亡很难活着返乡。
若逃亡时携带粮食之类的物资,会被流民、饥民以及沿途豪强宗帅截杀;不携带粮食轻装上路,那只能一路抄掠……就现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从流民、饥民那里抢不到东西,又打不过沿途的豪强宗帅。
甚至,以曹军在兖州的恶名来说,分散逃亡时,逃军更像是老鼠多一些,而非横行千里返乡的狼群。
乌巢泽之北,就是白马山。
万余曹军主力还在乌巢泽跋涉时,前锋队伍已登上白马山。
白马山上,曹昂神情麻木,左右观察远处的渡津。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