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虎贲郎

虎贲郎 第376节

  又或者干脆一分为三,分别迁往徐州、河北,再留庶流小宗留在本地继续发展。

  李氏家族的发展,巅峰时部曲武士五千余人,早已进入瓶颈期。

  自李乾死后,秩序混乱人口凋敝,李氏家族如今也只能动员四千余人。

  一片鸡飞狗跳中,分散各处的族老们终于齐聚一堂,到了现在这一步,依旧有人不敢相信曹操会这么潦草的暴死。

  曹操的命很硬,刺董能生还;去丹阳募兵返回时军队哗变,曹操也能保住一条命。

  后来与袁绍合军追击撤退的董卓,在汴水附近遭遇徐荣伏击,三万多人全军覆没,就这样曹操都没死。

  再后来就是青徐黄巾军入兖州,刺史刘岱阵亡,曹操临危受命率领州郡兵反击、抵抗黄巾军;更是一度被黄巾军包围,还是济北相鲍信救援之下侥幸生还,而鲍信却阵亡,可知那一战的凶险。

  随后吕布夺兖州,濮阳一战曹操险些被高顺生擒,左手掌更是被烫伤留下难以恢复的烧伤。

  去年陈留一战,被赵基、吕布打的几乎全军覆没,可曹操依旧渡河生还。

  结果今年奉令去向赵基请罪,结果被臧洪旧部刺杀?

  李氏族老普遍不怎么敢,感情上也不愿意相信这件事情。

  这意味他们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当年是他们设计招待吕布,突然发难打的吕布措手不及,狼狈逃窜。

  如今吕布贵为大将军,其婿赵基为大司马,翁婿同录尚书台事,这让李氏家族怎么敢依附这样的朝廷?

  天下未乱之前,聪慧机敏的人能事前通过蛛丝马迹断定天下将乱,自会主动去做准备。

  或准备物资,或交结有相同见识的豪杰之士。

  有的聪明人也察觉天下形势变化趋势不像朝廷、官府宣扬的那么美妙,会努力劝身边人早做准备,或遭受嘲笑,甚至因此下狱、掉脑袋。

  也有的聪明人认为天下将乱,可心存侥幸,惧怕被朝廷、官府收拾,也就稀里糊涂混日子。

  李氏家族太过于庞大,所以什么样的人都有。

  曹操在世,为了控制李氏家族为他所用,强行扶植李整,李整得到了官位,才能压制家族内部的族老。

  如今曹操都完了,族老们一边不相信曹操会死,一边已经不将李整当回事。

  反正当年袭击吕布的是李进这一脉,又不是整个李氏家族的集体意见。

  被报复杀死的李封,算起来也是李氏一族。

  所以李氏家族依旧有那么一些回旋的余地,不至于走上绝路。

  李氏家族发展的这么大,各脉管事的族老之间虽为同宗血脉,可血亲关系早已疏远。

  是巨野泽巨大的利益将他们糅合在了一起,也是外部危急压迫下,使得他们不得不团结。

  可现在外部有威胁族群整体生存的危机,那这种团结的状态也就可以不要了,化整为零更适合繁衍、生存。

  李整、李典的辈分、威望不足,如果过个十年,他们两人的人脉稳固,威望、影响力扩张,族老们再老死一些,那就不会有现在这样乱糟糟的局面。

  对待这些族老,李整、李典也很是无奈。

  你说话的声音大一些,都能被族老扣个帽子,指指点点说个不停,可能临死前念念不忘,还要给自己子侄点上几句。

  若是族内聚会用餐时,这些族老或许会衣冠楚楚,彬彬有礼。

  可现在关系生死存亡,哪里还敢随意听其他人的意见?

  当年的领头羊李乾轻信同族李封,吃饭时被杀。

  没有曹操的强势干预,李氏家族早就四分五裂。

  如今只是这样的争吵,已经算是族内和睦了。

  其他地方,谯沛官吏与本地豪强之间已经爆发火并。

  李典很是不喜这种吵闹气氛,可又不敢大声指责、强势镇压族老,只能不断去观察堂兄李整。

  李整则在观察族老中叫嚣最为猛烈的几个人,见这三个人时不时用余光打量、观察自己。

  就知道这些人在故意逼迫自己,又去观察其他沉默的族老,也都记在心里。

  争吵之际,外出侦查的使者气喘吁吁来到大厅:“大事不好!孙策命太史慈、孙辅率兵自亢父出击,不知是去范县,还是顺巨野来这里。”

  一个族老拍桌怒斥:“怎么不探查清楚?到底是去范县,还是向西而来!”

  使者尴尬赔笑,时间、空间上不允许仔细调查,只是去看李整,等待李整的抉择。

  李整不急着说话,等族老们声音弱一些就说:“孙策凶暴,不亚吕布、赵基。太史慈若是其前锋,我等危矣。”

  李典也跟着开口:“孙策行军沿途捕掠男女甚多,他以太史慈、孙辅为先锋,或许会分路扫讨,一路顺大泽东边的大路向北而去,一路顺巨野向我乘氏而来。此生死存亡之际,料敌当众,岂可心存侥幸?”

  投靠吕布的话,多少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而赵基凶名赫赫,太原大姓、豪强被诛杀一空,李氏一族哪里敢与赵基亲近?

  孙策也是一样的,几年前在江东大杀特杀,抓捕的吴娃越姬都顺着泗水卖到兖州来了。

  去年、今年孙策行军征战时,只要是经过的地方,人口捕掠一空,就连屋舍都要焚毁,仿佛一支燃烧的军团,会焚毁一切。

  所以孙策比赵基还要凶残,不到万不得已,谁敢接触孙策?

  族老们面面相觑,李整见此就提议:“事不宜迟,各家调发舟船,立刻携带家眷、部曲北上运城,走瓠子河,经范县与程府君汇合。”

  巨野泽周边的民间运船,基本上都在李家手里。

  巨野泽北边有一条东北走向的瓠子河,附近有一座官府转运物资的城邑,被称之为运城。

  瓠子河直通黄河下游,沿途有范县、东阿,这是曹军物资漕运的关键航道。

  只要巨野泽、黄河不枯竭,就能保证瓠子河水量充沛,使得漕运通畅,灌溉便利。

  因此,围绕瓠子河两岸,是青徐黄巾降军、曹军各部的核心军屯区。

  依赖巨野泽的转运便捷,曹军也能快速调动。

  最快时,能从兖州济阴、陈留、东平发兵,乘船三日抵达徐州彭城,打徐州方面一个措手不及。

  基本上谁占据泗水上游,谁就能拿捏徐州。

  李整提议后,李氏族老们没有反对的,不是他们多么认同李整。

  实在是赵基、孙策凶名在外,他们宁肯跟着李整背井离乡去河北讨生活,也不想留在巨野泽,去赌赵基、孙策一念之仁。

  当然了,李氏家族跟赵基、孙策没交情,自然不会封存什么府库。

  整个李氏家族决定迁徙之际,带不走的物资、屋舍尽数纵火焚烧,宁可付之一炬、沉入巨野泽,也不想送给赵基、孙策,去积攒什么未来的机缘。

第429章 一北一南

  邺城,袁绍独处高阁,坐在窗边眺望城西田野,那里有西门豹祠。

  手里抓着酒壶,时不时饮一口,神情阴郁。

  曹操之死,给了他巨大的打击。

  他比曹操大九岁,曹操年四十二岁被杀,今年的袁绍也就五十一岁。

  而吕布三十二岁正值壮年,孙策二十二岁,赵基二十岁,还有刘备今年三十六岁。

  袁术那里乱搞,即便活过今年,很快也要被吕布、刘备联手弄死。

  也就刘表是个同龄人,可袁绍看不上刘表,不屑于跟刘表做类比。

  现在曹操死亡,这让袁绍倍感孤独,有一种独木难支的窘迫感。

  已经有一种特别明显的落寞感,一代新人换旧人,他们的时代正在快速衰落,被新一茬的青壮年取代。

  曹操还在的时候,袁绍并无这种窘迫感,依旧感觉自己能把握时代的变化,是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

  可小九岁的曹操就这么死在赵基这里,这是袁绍很难接受的事情……仿佛,预见了自己的灭亡。

  这种祸及同龄人的感同身受,袁绍哀伤自己胜过曹操。

  主簿耿苞端着一壶酒趋步而来,奉上烫好的酒,低声:“明公,曹子修使者又至。”

  袁绍抓起酒壶吸一口,也不回头:“又是何事?”

  “曹子修汇合鄄城、范县留守各军,合兵三万余人驻守濮阳,欲与赵基一战,请求明公遣兵助战。说是愿听明公节制。”

  “子修纯孝。”

  袁绍点评一句,思索片刻:“你自去濮阳当面告知曹子修,今吕赵二贼锐气正盛,不宜交锋。他若真心实意听我节制,就率部渡河,暂做休缓,以待良机。今袁术造逆而失势,黄河以南以吕、赵二贼最为强盛,此二贼秉性刚强,素无远谋。无有外敌,其祸必生于内。待二贼反目,操弄权柄欺凌天子恶名传于四海之际,便是我等讨伐贼臣,匡扶社稷之时。”

  “喏。”

  耿苞拱手长拜,追问:“曹子修若是不肯听,执意为曹孟德复仇,又该如何?”

  “那你就回来,吕赵联合,我军纵然取胜,也是惨胜。”

  袁绍做出安排,这次连田丰、沮授、郭图、许攸这些人的意见都不听了,听来听去又有什么用?

  谁敢去跟吕赵联军硬碰硬?

  本土防守是一种心态,主动去打大司马赵基、大将军吕布,又是另一种心态。

  袁绍虽然有感年老,大有紧迫之意,可这种时候更要稳住,要耐心等待势态的变化。

  理智上,稍稍有些见识的智谋之士都明白,曹操死后,就现在中原的格局,吕赵反目只是个时间问题,或早或晚而已。

  不能因为他们维持表面的和睦,就心生急迫、焦虑,这种时候一定要有耐心。

  等到两人之间的矛盾无法调解、缓和时,自然能借力打力,甚至谋求一方的中立,营造一种己方联合各方,围攻另一方的局面。

  理智告诉他要有耐心,可本能的感性又会生出无限的焦虑。

  袁绍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稳定情绪,他不能乱,他这里若乱了,下面人更乱。

  就吕布那种道德修养,哪怕再克制,只要天子越发年长,那吕布与天子之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尖锐。

  天下就这么大,各方都在谋求发展、壮大,这个过程里肯定会发生吕赵二人部属相互挤压、倾轧的事情;吕布一方与天子近臣的仕途也会发生碰撞。

  只能等,等到战机出现。

  能做的事情也不多,无非就是暗中引导,加剧矛盾,使之难以调解。

  耿苞正要退下时,袁绍又嘱咐一声:“将陈令史传来,孟德终究是我友伴,不该尸首两分。你让陈令史润色奏表,为孟德陈情喊冤,以期从朝廷讨得孟德首级。”

  “喏,臣告退。”

  耿苞行礼,这下袁绍没有其他嘱咐的事情,耿苞后退到楼梯处,脚步轻缓下楼,免得惊扰袁绍。

  而袁绍继续望着西城外的原野,脑海中思索自己的年龄问题。

首节 上一节 376/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