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 第377节
五年内必须剿灭公孙瓒,不然河北基业传承都是一个大问题;曹操死就死了,还有自己托底,能照顾曹操的妻妾子女。
可自己呢?
不管是败亡在赵基、吕布或公孙瓒手里,这些边郡出身的武人,绝不会手下留情。
袁绍规划自己余生之际,耿苞下楼阁就见许攸迎上来。
许攸正要高声说话,耿苞赶紧做展臂示意引着许攸出了庭院,就问:“子远先生此来何意?”
“欲拜谒袁公,陈述对中原战事的见解。”
许攸正要简单阐述自己的观点,就见沮授也引着一名属吏走来,两人目光碰撞,俱是谦和做笑。
随即,许攸侧身对耿苞询问:“袁公与曹孟德自幼相交,感情莫逆。今伤感缅怀不能自已,不知具体如何了?”
“袁公只是浅饮,不曾烂饮。”
耿苞简单回答,不愿意在这个事情上多做回答。
这时候沮授也引着属吏走到近处,这属吏端着木盘,盘中是许多竹简。
就见沮授说:“河北政务已积压两日,急需袁公批示。”
耿苞也不好阻拦,就说:“仆这就遣书吏通报袁公,是否同意还要看袁公心意。”
见耿苞不去自己通报,沮授神情不快:“卿欲何为?”
“奉袁公命令,将驰往濮阳面见曹子修。”
说着耿苞对沮授、许攸拱手长拜,两人也是回礼,目送耿苞阔步离去。
耿苞不愿耽搁,虽然他是冀州大姓,可也不想卷入本地、外地士人之间的争斗中。
能被袁绍选为典掌机密的主簿,一来是耿苞年龄相对小一些,适合做这种昼夜值班的高强度工作;第二就是耿氏一族有灵活的立场,袁绍的立场就是耿氏的立场。
耿氏家学深厚,在意的只是袁绍能否在一场场战争中取胜,并不在乎主导者是河北士人,还是外州士人。
只有赢到最后,拥有的一切地位才有传承的意义。
至于眼前沮授、田丰、审配与许攸、郭图、辛毗、逢纪等人的争斗……在耿苞看来有些小家子气。
这也没办法,这些人固然是一方名士,或者族大兵强,但论底蕴,与耿氏这种两汉勋贵传承的家族没法比。
为了避免陈琳为难,耿苞也是悄悄传达袁绍的授意,让令史陈琳早作奏表相关的工作。
有了相应的草稿后,袁绍那里状态调整好后召见陈琳,陈琳也能当场完成工作。
现在河北人、外州人都急于见到袁绍,想对袁绍倾诉己方的意见,偏偏此刻袁绍谁都不见。
谁都不见,反而能维持均衡。
只要袁绍不调动军队、物资,即便见不得袁绍,这些人也能继续等待。
可若是见了其中一方的人,那另一方的人就急了。
所以耿苞谁也不帮,贯彻袁绍的意志,保持中立。
身为冀州大姓子弟,他的中立看似美好,本质上不讨河北人的喜欢,外州人也不会信赖耿苞。
这注定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工作和立场,可也没办法,耿苞若有了倾向性,他的主簿也就做到头了。
比起外放县令长或郡守,还不如留在袁绍身边做个主簿,主簿典掌机密,对全局拥有影响力。
就在耿苞在孤臣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之际,淮南战场之上,简雍也开始劝谏刘备。
此刻刘备大军沿淮水进击并沿途扎营,他本阵位于涡水汇入淮水处的义成。
前军关羽正围攻上游三十里处的当涂,不拔掉南岸的当涂,则后方补给、粮道不安全。
同时也只有层层推进,拔掉沿途的叛军据点,才能收获军资,以维持军队。
而这里的周边,未来叫蚌埠。
刘备此刻意气风发,拔掉寿春外围当涂等五个县邑后,他就能从容围攻寿春。
寿春这里的地形,远比下邳、彭城更适合水攻,堪称事半功倍。
只要摆出水攻的架势,叛军自己就溃散了。
因此就最终胜利而言,不需要强攻寿春,难点就是周边几个县邑。
拿下寿春后,他将扬名于海内,受朝廷重用。
这么大的功勋,已经不是赵基、吕布能压制的了,天子、公卿都知道他刘玄德善战、忠诚于朝廷。
以后有机会时,肯定优先会想到他。
只是随行的简雍倍感焦虑,又不好当众警醒刘备,这样会驳、打击刘备的威严。
两人乘马外出巡营时,见左右没有外人,简雍突然就问:“自主公纠合刘子台破张勋以来,与大司马可有联系?”
“前后也就十二日,宪和何故如此询问?”
刘备皱眉,右手甩着马鞭,意气风发模样,语气轻快:“我也知道宪和所虑,是担忧这样得罪大司马。可若遣使与他交涉,他若传令调动我军,我军难以建功,吏士滋生不满,非我能压制。”
不是怕赵基乘机传令调动他们去其他战场,而是大概率赵基会安排他们打辅助。
攻破寿春这样的巨大功勋,足以弄出几个县侯,赵基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刘备一伙人攻夺?
因此从刘备这边来看,以他们对朝廷历任权贵的了解来说,肯定会下令、督促他们去打辅助,甚至使绊子,搞破坏。
刘备乱世浮沉那么多年,没少被上司坑,最惨的一次在平原战场上装死,还是有人来战场收尸,才将他从叛军眼皮底下偷走。
所以保持对外静默,反而能保证全军吃到独食;也只有吃到独食的情况下,他才能维持对刘勋、陈国兵的短暂控制。
尤其是刘勋、陈国兵,几乎是赵基策反的。
目前就处于游离状态,真让赵基军令传达过来,这些人极有可能脱离,自成一股,成为平级的竞争者。
见笑容满面的刘备仿佛年轻了七八岁,有轻佻之状。
简雍长叹:“主公啊,明知这样会招惹大司马、大将军不快,难道他们就会坐视我军独立大功?”
刘备敛容,但还是说:“宪和你是多虑了,大司马总不会刻意放纵袁术。再者纪灵、张勋大败,刘勋反戈举义,袁术大势已去,他就是回来,又能有何作为?往年他倚仗门第,甚是轻我。如今不过是乱国反臣,人人得而诛之,我又何虑之有?”
是的,刘备信心洋溢,真的不怕袁术。
甚至巴不得袁术突围回来,这样能建立更大的功勋……就他的出身而言,封王也并非不可能。
第430章 塑造共识
济阴,定陶。
陈宫急行军夺取定陶……也不能说是夺取,原济阴郡守程昱从陈留前线撤离后,就直奔范县、鄄城而去,那里有谯沛乡党,这些人更为可靠。
程昱根本不敢返回济阴,因此陈宫率百余郎官、陈留义兵抵达定陶时,定陶吏民开城迎奉。
背靠朝廷大义,又有兖州吏民的鼎力支持,陈宫也在快速动员济阴郡的各种力量,想要在赵基主力抵达时具备守城能力。
陈宫前脚获取定陶,后脚张杨就引着七千兖州军乘船顺济水而下,从定陶南北两座城邑之间穿梭而过。
张杨再快,还是比北迁的李氏家族慢了一步,没能咬住这条最为肥硕的大鱼。
当张杨抵达巨野泽时,从巨野泽东边驰道北上的太史慈、孙辅也攻入范县,然而依旧慢了半天。
这里的主要人口、重要物资已经跟着李氏船队、程昱一起顺瓠子河往东郡、平原郡接壤的河口而去,这里有个相对著名的渡津,可以称之为仓亭津;再往黄河下游一些,就是下游主要的渡津,高唐津。
就这样,张杨依赖济水航运便利,提前攻入东郡、东平、山阳、济北开始招降纳叛;孙策也因提前行军的原因,分兵吃了一大口。
赵基亲自殿后,行动相对迟缓一些。
军中有六万多的被掳人口、俘虏,除了汝阳一战获取的俘虏外,余下可都是从孙策那里‘解救’出来的苦力。
所以行军时,赵基的这支大军相对脆弱,缺乏韧性,经不起打击。
陈宫、张杨、曹操残部经不起赵基的打击,他的行军大纵队也经不起吕布的打击。
不是多么惧怕吕布,而是双方开战,这批随军人口就会成为负担,会溃散,会影响各军的发挥。
赵基亲自殿后,就是给予吕布最大的敬意。
这股敬意,肯定是要收利息的。
曹操死后的第六日清晨,赵基才率领殿后的万余人开始撤离。
他前脚撤离,后脚吕布就派一支两千人规模的偏军入驻扶沟,不等魏越进攻对岸的扶乐,守御这里的袁涣率兵举义,加入了吕布麾下。
许都城内,斥候往来不歇。
吕布时刻关注着兖豫二州郡县图,动不动就来到桌案处观察地图上的变化。
杨俊会根据远近斥候的汇报,对地图上的木牌进行挪动。
晚饭之后,吕布端着蜜酒来到地图前,观察扶乐、扶沟一带,就问:“赵元嗣可反击扶沟?”
扶沟是兖州陈留郡最南部的一个县,张杨在这里挡了赵基一天的时间。
扶乐就在鸿沟东岸,是陈国最北边的县。
按着赵基此前的警告,警告吕布进入兖州,就会调头回来打吕布。
吕布又怎么可能被赵基吓住?
得闻赵基撤军北上,就忍不住手痒,让前线的魏越分兵两千进驻扶沟空城。
以这么近的距离来说,午后这支军队就能进驻扶沟。
他本人又没有进入兖州,只是分兵进驻兖州……他作为大将军,难道这点权力都没有?
如果吸引赵基回来收拾这两千人,吕布也不在乎这两千人的得失。
用两千人,再牵扯赵基一天时间,怎么算都不亏。
如果赵基调头回来吃掉、收编这两千人,北撤时不留军队,那吕布会再派两千人过去。
若是赵基留兵防守,吕布也想试试自己的大将军令能不能调动、收编这支守军。
没别的意思,纯粹就是试探赵基的底线,给张杨和陈宫争取时间。
至于激怒赵基,导致赵基全军南下与他开战……怎么可能?从赵基按程序解决扶沟守将闾丘简时,吕布就断定赵基不会主动断盟、交战。
断盟,对朝廷,对彼此都没什么好处。
此刻吕布询问扶沟状况,杨俊略思索,当即回答:“并无斥候回报,说明扶沟并无异动。也有可能是大司马斥候截杀、俘获了我军斥候;不过斥候未上报异常,说明扶沟、扶乐以及陈留南部各县斥候往来如常。”
“遣使侦查,明日一早我要知道确切状况。”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