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020节
看完手里的东西,自然不会花费很长时间。
只是,张居正也奇怪了,在他看来一份很平常的东西,怎么会让魏广德看到以后就急急忙忙来找自己。
“善贷,这.”
张居正开口询问道,想知道原因。
“叔大兄可曾注意到最后,其中提到倭国金价。”
魏广德直言道。
“看到了,比我们大明贵些,我记得现在大约是七两银子兑一两金子。”
这是常识,张居正自然是知道的。
虽然对于普通平民百姓来说,可能一辈子都难以存下几两金子,自然可以不知道金子的价格,但张居正不是普通人,黄金对他来说并不稀奇。
“怎么?这其中有什么讲究?”
张居正又奇怪的反问道。
在他看来,大明的金银数量不同,倭国也不一样,金银价格有差异很正常,并不值得深究。
只是看到魏广德一脸凝重的表情,加之又专门跑来自己这里,张居正就不得不好好想想了。
“文中有提到,夷人在我大明是用白银购买我大明出产后,余下部分还会兑成黄金。
而到了倭国,情况类似,无非就是把倭国产出运到我大明出售,两边出产相互销售赚一笔,剩下一些则运到南洋,甚至运回西洋国中销售。
但是,他们在两地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带着大量白银,而兑换走我大明和倭国的黄金。”
说到这里,魏广德指指旁边的刘守有说道:“刘指挥很敏感,感觉其中有些不对,只是想不明白,所以赶紧把文书交到我这里。
一开始,我也没想明白,不过.”
“善贷,想到什么就快说,急不急啊。”
张居正不免催促道。
“大明金银兑换是一比七,倭国是一比十,夷人都愿意要,那只能说明在夷人那边,也就是西洋,金银兑换比肯定更高,或许一比十五,或许一比二十。”
魏广德只是猜测,他有限的历史知识里确实不知道这个时期欧洲金银兑换价格,不过也可以做个合理猜测。
张居正闻言,略做思考后就点点头,认可了魏广德的判断。
“这说明在西洋,夷人那边,金少银多,倭国的情况稍好些,而我大明”
张居正一开始并不以为然,但是说完西洋和倭国情况后,到了大明这里,张居正忽然就卡壳了,同时他漫不经心的双眼也是猛然瞪大。
而此时,坐在一边的刘守有也是猛然抬头看着魏广德,一副震惊的样子。
其实道理很好理解,只是古人思维受到限制,眼界并没有打开,根本想不到全球市场。
在他们眼中,大明的金银就是在大明,和夷人做生意,人家带着银子来买东西,是好事儿,银子就留在大明了。
可是,魏广德话里的意思,还有手里密探发来的情报都显示,夷人在向大明运来大量白银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从大明套购黄金。
大明的金价,显示大明金多银少,所以金银兑换才会如此低。
“叔大兄,你在翰林呆过,当知道洪武年间金银兑换价格吧。”
魏广德忽然又说道。
“善贷,你是说这些年来,我大明的黄金一直都在外流?”
张居正说出这话其实也是有依据的,那就是官府封存的文档中有明确的记载,洪武年间民间金银兑换是一比四,也就是一两金子换四两银子,而现在是一比七。
“有流出是一定的,只不过其中缘由未必都是这个,其中应该还有大量白银进入的缘故。”
魏广德说道。
第947章北宋经济危机
“有流出是一定的,只不过其中缘由未必都是这个,其中应该还有大量白银进入的缘故。”
魏广德说道。
这话,自然也是做不得假。
商人逐利,自然是能够发现大明和倭国之间金银价差所带来的巨大套利空间。
而这种套利空间的存在,他们自然也是会想法设法利用为自己获取利益的。
不过魏广德相信,大明金价的变化,更多还是因为倭国和夷人大量白银的输入导致的。
对此,魏广德也没有打算藏着掖着,而是把自己想的说了出来。
“可是,就锦衣卫收集的情报看,夷人在大明和倭国大肆收集黄金运走是不争的事实。
若只是贸易原因少量流出还就罢了,可若是夷人为逐利,疯狂从我大明收走黄金.”
张居正说道这里,话音忽然顿住,他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往下说下去。
张居正可不是迂腐的酸儒,他是比较务实的一个官员,虽然他也想不明白黄金被夷人拿走会对大明产生什么样的危害,但是本能还是告诉他,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可他们也送来了白银。”
只是这时候,刘守有忽然插了一句嘴。
不过话一出口,刘守有不免有些后悔,两位阁老说事儿,他听着就好了,插什么嘴啊。
若不是有阁老当面,他都想给自己一巴掌,让自己长长记性。
不只是刘守有的话,确实也提醒了张居正。
先前只想到黄金流出对大明或许不利,可却忘记人家来贸易,也是带着大量白银来的,换走大明的商品,剩下的才换成黄金。
可若是禁止和海外贸易,那些作坊的产出怎么办?
要知道,这几年江南许多作坊都扩大了生产,招募许多失地流民进工坊做工。
不论如何,工坊的扩大生产对于稳定地方是有好处的。
可一旦断绝和夷人的交易,这些工人和工坊可就黄了,要出问题的。
就在刚才,张居正想到的应对办法,第一个就是断绝海贸,不和夷人交易。
不过在他眼角余光看到魏广德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个法子行不通。
魏广德是当初实施海贸的主要倡导者,一手推动了月港开海,他这个时候应该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想到这里,张居正有了主意。
事儿是魏广德搞出来的政策引起来的,是不是就该让魏广德自己解决。
想到这里,张居正对着魏广德说道:“善贷,你看看,当初月港的事儿,是你极力促成的。
可现在却发生这样的事儿,虽然我不知道夷人大量套取黄金对我大明的危害,可此事必须想办法杜绝才好。
不管是瓷器、丝绸还是茶叶,卖给夷人都没问题,可是黄金还是要控制一下为好。”
张居正明确把锅甩给魏广德,可魏广德也知道自己得接住,不然开海可能就会再次成为朝臣攻讦的理由。
其实从隆庆年到现在,依旧有官员拿着开海说事儿,认为违背祖制。
只不过发话的人权势地位不高,真正高的也清楚,事儿在内阁是一致支持,说反对没用,还得罪魏阁老,划不来。
只是张居正的话,也让魏广德明白了,张首辅是真没看明白黄金和白银,或者说一国货币对一个国家的影响。
心说,看样子自己有必要把事儿和张居正说个明白才好,免得他还云里雾里。
不过眼角余光看到一边的刘守有,魏广德心中就犯嘀咕,要不要让他也知道?
他带刘守有过来,其实就是为了表现此事是锦衣卫报上来的,他没什么不可对人言的事儿。
若是打发走刘守有,自己再拿着东西过来,说不得人家还说他藏藏掖掖的。
算了,让他也明白,这样锦衣卫在搜集信息的时候,才能有个明确的方向。
“叔大兄,还有思云,你们可能到现在对夷人大量套取黄金的危害还没有想透彻,我就先把这个简单说说。”
魏广德开口,打算先说清楚事儿。
于是,他接着说道:“先前已经说了,夷人从大明和倭国套取黄金,那摆明了他们那边缺黄金,可为什么缺?
只因为他们比我们还喜欢黄金吗?
我看不见得。
我明人对黄金白银也是趋之若鹜的,而且自古黄金就比白银贵,显然也是有原因的。
不说黄金白银为什么会这样兑换,但说当夷人从我大明和倭国搜集走黄金后,日导致两地黄金紧缺,金价兑换白银必然上涨。
在此,我们可以做个假设,今日夷人带着十万两银子到我大明,买走五万两的货物,剩下的换成黄金,这会儿我大明的金价可是一比七。
不说能换走多少,但就是十年以后,我大明白银流通大增而黄金减少,金价必然大涨。
届时,怕就是十五两银子才能换一两黄金。
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若黄金都被夷人控制,我们需要黄金时,他们哄抬黄金和白银的兑换价格怎么办?
两位大人可别忘了,貌似夷人不缺白银。
若是他们把黄金兑换白银的价格定在二十两,甚至三十两,到时候又会如何?
白银这东西,说到底,是钱,若是民间真的需要这么多银子流通也还罢了。
可若是民间用不到这么多银子,那会是什么情况?
俩位应该知道钱也是有贵贱,前朝宋时就有过。”
魏广德开口说道。
魏广德说的贵贱,在后世说的起身就是物价,一文钱在古代的购买力,不同时期也是不一样的。
北宋政治清明、人口激增,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产值总量占据全世界的五分之一。
繁荣的商品经济市场离不开货币的大量流动,所以宋朝自然成为我国古代铸币的高峰期,各种年号的宝文钱前后多达43种,年均铸币量更是唐朝的20倍,堪称历朝之冠。
北宋王朝的一百多年间,国家平均每年铸造货币超过一百万贯,鼎盛时达到惊人的五百万贯,经济的发达程度可见一斑。
诡异的是,在市场经济和铸币业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北宋却深受“钱荒”之苦,时常陷入货币短缺、百货不通的窘境。
纵观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钱荒”的现象至晚在唐末五代时就已出现,只是由于两宋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这一经济学现象才被无限放大。
海外贸易高度繁荣、与少数民族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赋税制度上的深刻改革,其实都涉及到货币危机,只不过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把这门学问搞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