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021节
对于宋朝来说,“钱荒”出现很是突兀,又是前所未有、头遭经历的,缺少前人的经验和预警,全靠自己一步步摸索,货币危机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
初始,经济发展和铜钱铸造量匹配,此时宋朝经济空前发展,百业兴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时的宋朝物价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日子是过的相当好的。
可惜,随着经济发展,另一个问题就出来了,那就是“铜贵钱贱”,铸造出来的一文钱耗用的铜料价格比铜器价格便宜,于是有不少精明的商人偷偷销毁钱币,熔制成更值钱的铜器出售,从而赚取暴利。
根据宋朝保留下来的文档,销熔十枚铜钱就能得到一两精铜,制成的器皿价格是原来的五倍之多。
后来国家实施“铜禁”政策,铜矿资源更为稀缺,利润又涨到了十倍有余。
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民间涌现出大批效仿者,不论是富商巨贾还是平头百姓,都养成了“藏钱”的习惯,宁愿堆在家里攒灰生锈,也不愿意拿到市场上用。
就连官方的钱监里,也出现了熔化旧钱铸造新钱的情况。
铜钱的价值比它的原料价值还低,大量货币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失掉了,从货币变成货物,流向了铜质器皿市场。
同时,宋朝所铸铜钱还大量流入境外,也是促成北宋出现“钱荒”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边境海关每天都有大量富商巨贾进进出出,出则满载成车成船的货币,归则带回大量塞外、海外的商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量的北宋铜钱流向周边四夷,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自然就不够用了。
不论是北边的契丹、女真、西夏、高丽,还是西南的大理、吐蕃,大大小小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在使用宋币进行商品交易。
这就好比后世的美元和人民币,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国广泛流通,正是因为中美两国进出口贸易繁荣之故。
虽然宋廷制定了一系列律法限制货币外流,但还是屡禁不止,这就是为什么不论官坊铸造多少铜板都不够用的原因。
民间钱荒,自然铜钱的购买力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物价上涨。
包括李覯、王安石等在内的一批有识之士,很早就意识到北宋“钱荒”乱象的祸根,本质上源于铜币的面值低于实际价值。
从这个症结入手,北宋先后进行了多次货币改革,主要进行了两个方向的尝试:一是降低货币的原料价值,二是提高货币的面值。
北宋朝廷最先想到的办法,就是在铜币的质量上做文章。
比如在铜币中掺杂其他金属,《宋史》记载,时任三司度支判官的许申曾向朝廷建议,将铁与铜混铸,以减少货币中铜的含量。
一枚铜钱可用三分铜、六分铁,剩余一分掺杂铅、锡等便宜金属。
没想到投入生产的时候,才发现这种方法成功率太低,耗时一个多月才造出来一万枚,铸币工人苦不堪言,这种方案也宣告失败。
后来就是减少小钱的铸造量,改铸相对省料的大钱、铁钱等。
其实,北宋宰相蔡京对这一思路加以改进,采用黑锡和白锡掺杂在铜液中,制成“夹锡钱”在陕西一带推行。
但随着蔡京被罢免,这种刚刚流通了两年的新币也被朝廷废除。
与第一种方法相比,增加货币面值无疑是更加科学有效的法子。
果然,“折二钱”普及后不久,东南一带的“钱荒”危机终于开始缓解,不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平民百姓,都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
此后,每当宋廷遇到“钱荒”,都会沿用这一方法,陆续推出了折三钱、折十钱等,直至后来首次发行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比欧洲领先了近三百年。
虽然交子的出现,在后世人看来是一场变革,很先进的变革,但在当时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钱荒发生前后,因为货币供应量失衡,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一方面,铜钱大量外流,市场流通的铜钱吃紧;另一方面,商品物价飞涨,尤其是徽宗时期爆发了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
以粮价为例,宋神宗熙宁年间米价平均每斗七八十钱,到靖康年间已经达到“斗米二千”,甚至出现“米斗至数十千”的现象。
“钱荒”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按说货币流通少,物价应该下跌才是。
可是宋朝对货币的需求太大,所以劣币大量出现,比如铁钱,就是按照一比十的价格和铜钱进行兑换。
宋朝政府为了缓解当时铜钱稀缺的问题,规定了允许铁钱在蜀地流通,但是流通的量要按照铁钱和铜钱的比例规定。
铁钱的流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铜钱的稀缺,但是铁钱的铸造数量过多直接导致了铁钱贬值严重,造成物价飞涨。
至于最后才出现的交子,说好听是为了大宗交易方便,其实还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而来。
北宋边患的严重,军事费用开支有增无减,加之后期宫廷奢侈浪费,吏治腐败,冗官俸禄赏赐增多,终于使国家财政出现了危机。
国家没钱了,就打起了交子的主意。
宋朝真正意义上出现通货膨胀就是在官方开始发行纸币以后,也就是设立官方的纸币发行机构“益州交子务”之后,规定交子的固定面额,并将铁钱作为交子的准备金。
之前是劣币大量出现导致物价上涨,而当朝廷选择发现交子的方式解决财政危机后,形势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可以说,魏广德说出宋代钱贵到钱贱的变化,就完全可以代替此时的大明情况。
现在大明的经济还算稳定,可是大量白银流入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948章黄金储备
宋朝真正意义上出现通货膨胀就是在官方开始发行纸币以后,也就是设立官方的纸币发行机构“益州交子务”之后,规定交子的固定面额,并将铁钱作为交子的准备金。
交子在发行之前,要先准备相应数额的铁钱货币作为储备,储备的货币可以供百姓随时兑换。
同时宋朝官府也为制定了相应的货币制度,规定交子的使用年限为两年或三年,在界满之后旧的交子就由官府收回,随即发行新的交子。
这一规定一是为了防止交子过度磨损和民间伪造假交子,二是固定数额的交子拥有相对数额的铁钱储备,可以预防交子失信问题。
应该说,宋朝发行交子的规则定的很明确,如果一切按照规矩来,自然就不会发生后面的钱贱现象。
可惜,历史并未如此走。
当宋朝军费开支剧增,朝廷大量发行交子解决问题后,恶性通货膨胀就爆发了。
大量印制交子,就如同此时大明不断从海外吸收白银。
当白银数量超过民间流通需求时,一样会引发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得利的是大户,损失的是小民。
张居正自然能理解魏广德的意思,不过他现在最关心的还是黄金问题。
黄金白银,民间最喜欢的当然还是黄金。
对于富裕人家来说,谁家没有大量的黄金制品,黄金首饰,而对于贫民来说,能有一件银饰就很不错了。
因为现在大明是处于国际贸易的净流入,所以国际结算货币自然是以大明的要求为准。
大明这边认白银,那白银就是国际货币。
可是按照魏广德话里的意思,一旦大明缺乏黄金,黄金在低价时被夷人换走,当大明需要黄金时,夷人会不会又带着黄金上门交易?
魏广德已经说了,现在人家带的是白银,可以后若是哄抬金价,把金银兑换从一比七变成一比二十,甚至更多,那怎么办?
黄金白银,在民间可都是认的。
虽然明廷并没有下文承认黄金、白银的货币属性,但是之前朝廷已经下过一些政令,民间也已经流通白银。
甚至,前些日子他还在思考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时,将赋税转换成白银,减少实物的征收。
但是,张居正还对月港开海后大量白银流入感到高兴,认为可以解决民间流通白银的紧张,可没想到现在看起来是好事儿,可时间长了会引发如宋朝般的情况。
这,就不得不让他深思其中利弊。
要知道,现在大明还是受制于钱币问题,一直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现在官府铸造的好钱,多被地方豪强私下收走,制作劣钱,民间钱币流通本就存在严重隐患。
实际上,这也是大明立国之初就存在的问题。
看到宋元旧事,朱元璋在意识到大明铜料不足切铸币成本高昂后,选择放弃铸钱,而是改发宝钞,禁止民间金银流通。
宝钞确实起到一些作用,不过朱元璋之后的一系列举措也让大明宝钞走上了宋元纸币的老路,不仅没有为百姓带来交易的便利,反而成为官府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
宝钞彻底崩盘,民间重新使用金银和铜钱作为主要的交易手段。
魏广德老早就在考虑改良大明的钱币制度,有了宝钞的前车之鉴,此事当然任重道远。
早先,魏广德还在想是不是利用海外大量涌入的白银作为主要货币,因此他预见到未来大明会出现的金少银多想象,而让家族储备更多的黄金而不是白银作为应对手段。
可是今天在他看到倭国一比十的黄金都被夷人大肆收购后,他才后知后觉发现西洋诸国的金价只怕比这个比值更高。
未来的国际货币储备主要的高流通的一些国家货币和黄金,可没有见到哪国大肆存储白银的。
虽然好似对岸的美国曾经将白银做为货币储备,但是时间短,主要还是因为受到银矿主游说的结果。
当时白银价格长期地位徘徊,导致这些矿主利益受损。
于是,一度被忽视的白银就被他们作为黄金储备的补充,成功游说政府将其纳入储备中。
此事,还直接导致三十年代中国的银本位制度崩盘,国内也只能开始发行法币,开启了混乱的货币时代。
那时候的旧中国,不仅铜钱还在流通,银元、法币、金圆券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搞的乌烟瘴气。
想到这里,魏广德自然认识到白银可以作为流通货币,但朝廷的主要储备是不能用白银的,而且也必须是黄金。
可是,现在明廷的户部,却仅有数百两黄金的储备,这显然不行。
而且,结合之前张居正在内阁商议过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之事,行一条鞭法,银本位就必须确定,这才方便地方上统一收税。
自己考虑的大明货币改革,貌似可以提上日程了。
现在张居正把皮球提给自己,那自己当然要接住。
当即,魏广德从袖中摸出一物,顺手交到张居正手中。
“叔大兄看看吧。”
“这是何物?”
张居正顺手接过,在手中翻来覆去看了半天,这才说道:‘这是银子打造的?’
张居正手中的正是魏广德早前从家人手里得到的西班牙银元,只不过他反正是没看明白,因为此物和他印象里后世的银元大相径庭。
说是银元,不如说是个银疙瘩,银饼,只是接近圆形,而正反两面也没有货币单位和头像,而是在正面双柱背面十字的图案。
听说还有种花纹更复杂的银币,不过魏广德手里没有,只是听下人提到过。
“这就是夷人带来的银元,由夷人所在国家铸造的,有明确的重量和银成色标准。”
魏广德开口说道。
其实,和也是他想当然说的,因为在他想来,银币应该就是欧洲某个国家铸造的才对,最大概率就是西班牙。
只是他不知道,他手里的银币确实是按照西班牙国王的命令制作的,是一种打制币,银块形制不规则,但重量和成色适当,欧美一般称作cobmoney,简称cob(卡伯)。
这就是西班牙本洋,按照菲利普二世的命令铸造。
此时西班牙占领了美洲大片土地,又发现了银矿进行大规模开采,为了方便运输和计量所以做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