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132节

  就是在这样的反复接触中,五、六条快船再次驶入彭加丝兰海湾。

  留下几条船看管快船后面拖曳的小船,只有一条快船继续前行,钻入水师船队中。

  快船不大,可以在船队缝隙之间穿行,很快就到了前面,找到旗舰。

  “大人,派去追击的快船回来了。”

  在快船靠向旗舰的时候,就有人在王诏耳边小声说道。

  “走。”

  离开船楼,王诏迫不及待到了甲板上,看着靠过来的快船就对上面的总旗问道:“截住没有?抓到林凤没?”

  “将军,匪首林凤已经被擒。”

  那总旗不敢怠慢,虽然好奇王诏是怎么知道林凤在小船上的,但还是马上答话道。

  “好好好。”

  王诏闻言连叫三声“好”,这才又下令道:‘你的快船靠岸,把人押到军营去。’

  随即,王诏又点了身边一个亲兵,跳到快船上,吩咐道:“你去军营,把这边的情况和大帅说下。”

  明军这边的动作,自然被西班牙人看在眼里。

  明军有人上小船上岸的消息,很快就在西班牙人军队里传开。

  这也是早前商议的结果,最终的谈判,还是要放在陆地上,玳瑁城里举行。

  现在,借着押解领去俞大猷那里,正好把这段戏给演出来。

  等快船离开后,王诏下令一部分明军福船退出海湾,负责外围警戒巡逻,只留下灵活的快船和中、小号福船和炮船。

  数百条船挤在海湾里,实在太拥挤了。

  可即便如此,依旧超过二百条战船挤在海湾里。

  当西班牙小船再次靠上来以后,王诏就派人传递消息,大帅已经上岸了,有要谈的和大帅谈。

第1038章如何找回脸面

  “善贷,善贷。”

  大明朝京城,紫禁城,内阁,魏广德值房。

  魏广德今日早早就到了内阁处理公务,这一段时间以来,张居正因为学生刘台的弹劾,自觉难堪,无颜见人,就一直躲在府中闭门不出。

  要知道,就连曾经的权臣严嵩都从来没被自己的学生弹劾过,自己殚精竭虑地为朝廷办事儿,闹得最后竟然连奸臣严嵩都没赶上。

  至于处置巡按御史刘台的事儿,也因为他是言官,风闻奏事何罪之有?

  这样的理由,在这个时候成为他最大的仰仗,保命符。

  即便有冯保出了主意,可后宫两位太后也没有下定决心。

  大明朝言官的战斗力太强大了,不是他们能打,而是打嘴仗很难赢他们。

  唯有以暴制暴,才能逼他们屈服。

  可是,两宫太后真要这么做了,骂名可就再也洗不掉。

  于是,最近几日,宫里见天都给张居正府邸下旨赏赐,一番褒扬把张居正位置抬得很高。

  可惜,这依旧没能让张居正释怀。

  或许,他是真的恨极了刘台。

  之前,宫里只是让魏广德和吕调阳共同草拟了一份言辞激烈的申敕,发给刘台。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张居正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还在闹情绪。

  以被弹劾的理由,拒绝出府办差。

  知道归知道,他的举动却也无懈可击,都是朝中惯例。

  被弹劾就要避嫌,若是这时候张居正出府回到内阁,那就意味着此事翻篇了,不能再追究。

  张居正深谙此道,所以即便知道宫里焦急,他依旧选择我行我素,继续等待宫里对刘台进一步的处罚。

  因为一旦他回到内阁,再追究刘台,哪怕是发现刘台其他罪责进行处罚,都会被传为张阁老的打击报复之举。

  没有了张居正,三个人的活儿压到两个人头上,那每天需要处理的奏疏可不就增加五、六成之多。

  这也让魏广德和吕调阳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累得不行。

  刚处理一份奏疏,听到门外喊声,魏广德知道是吕调阳过来了。

  放下手里奏疏,起身迎了过去。

  相互见礼后,魏广德把吕调阳让进来,坐下,又让芦布送上茶水,这才开口问道:“和卿兄所来何事?”

  “还不是刘台那厮,现在所有奏疏都压在你我身上,可是年初岁末奏疏本来就多,昨儿我那边就有几本奏疏没来得及处理,不知善贷这里如何?”

  吕调阳开口就说道。

  魏广德比吕调阳年轻不少,虽然堆积的奏疏很多,但还能勉强应付。

  实际上,内阁三个阁臣,虽然工作量大了许多,但还能忙得过来。

  但是若只有两人,确实很难面面俱到。

  当初严嵩、徐阶两个阁臣还能把内阁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有严世番这个小阁老存在。

  否则,但就严、徐二人,也是忙不过来的。

  “都差不多,也是疲于应付。”

  魏广德虽然能够及时处理,但也觉得累,所以这时候他是不会说他还能坚持的话。

  “唉,这次刘台之事,怕是伤了叔大的心。”

  吕调阳叹气道:“昨日我去看望了他,见他一脸憔悴,不哭不闹,就是面容呆滞,这情绪发泄不出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缓过来,回内阁办差。”

  魏广德没有言语,只是微微点头。

  这会儿,他还没闹明白吕调阳来的目的,是想要联合他掀翻张居正,还是其他。

  据魏广德所知,两人关系虽然不算挚友,但也不算坏。

  就当前张居正在后宫的宠信,魏广德可不大相信吕调阳胆敢生出别的心思。

  就算是他都没这个胆。

  越是走到高位,越是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以前官微言轻的时候,就算做错事儿,说错话,影响不大,挨个申敕也就是了,再不济就是贬官外放。

  可是到了内阁这个位置,出了差错那就轻则致仕,重则罢免。

  就魏广德这个岁数,致仕,那也得有人相信才是。

  官场惯常逢高踩低,你都不敢想那时候是个什么光景。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魏广德不想去亲身体会,所以早就下定决心,不会主动触及张居正。

  现在的张虽然没有如原本历史上已经权侵朝野,但影响力依旧巨大。

  若不是魏广德分担了他不少权势,这时候怕是都有言官为了献媚,直接舍弃科道尊严,请求处置刘台了。

  魏广德不说话,吕调阳只好继续说道:“我看,叔大心魔症结就在刘台身上。

  之前曾听说有人向两位太后建议处置刘台,不知善贷是否知道此事?”

  听了吕调阳的话,魏广德稍微松了一口气。

  不是想把他当枪使就行,至于处置刘台,一个小小的御史,想点办法也不是不能动他。

  都胆大妄为敢直接弹劾阁老,今天是张居正,谁知道明儿会不会是自己。

  “听说过,不过太后顾忌言官风闻奏事之权,所以并没有同意。”

  魏广德接话道。

  这个其实早就传出了,说一句也没什么。

  明朝少有处置言官,也正是明初定下的章程。

  不过,魏广德这时候看向吕调阳,故意佯装不知问道:‘和卿兄的意思是难道’

  “善贷,我的意思你也明白了,我也不多说其他,我们应该联名上奏,请求朝廷处置刘台才是。

  如此,此事才能够彻底平息下去。

  否则继续这样吊着,对你我都没好处啊。”

  吕调阳当即开口说道。

  “不可不可。”

  魏广德闻言头摇的像拨浪鼓似的,这样的事儿他绝对不会做出来,留下把柄。

  “风闻奏事乃是太祖皇帝定下的,历代皇帝都不敢废弃,我等又如何能做出来。”

  阁臣出手惩办科道言官,魏广德可不愿意惹祸上身,他都不知道吕调阳是怎么想的。

  或许,他只是想要尽快平息此事,可也不能把自己牵扯进去啊。

  他吕调阳的仕途已经快到终点,可魏广德还年轻,是绝对不能沾上这个污点的。

  魏广德可是清楚的记得,最后和张居正沾上关系的人,貌似下场都不怎么好。

  一些人因为各种罪名被锒铛下狱,被罢免都是最好的处置了。

  这个时候他要是和吕调阳一起联名此事儿,将来被人翻出来还不知道会如何。

  特别是科道言官风闻奏事之权,虽然在朝中颇有争议,但不争的事实就是,科道言官这个权利,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消失。

  “风闻言事”是柄双刃剑,既是整治官场的利器,也容易成为官场上朋党攻讦的借口。

  其实,风闻奏事的危害,历代皇帝哪个不晓得,可却也没有一个皇帝会限制御史这个权利,因为刀柄是在皇帝手里。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参考前朝旧制对朝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对中央体制的设计和创造,而且明朝中央的政治权力结构基本沿袭了明初的制度设计,科道官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

  科道官是科官和道官的合称,又被称为“言官”。

首节 上一节 1132/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