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133节

  科官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相对独立的监察系统,朱元璋在总结前代制度设计的基础之上,按照六部建制,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大科,分别置左右给事中等官,其中共五十余人,专门负责监督六部,在运作的过程中相对独立,但可以相互驳正。

  道官是指之都察院下设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一百一十人,负责监察朝中内外官员。

  因均负责监督职责,职责相近,故称之为科道言官。

  虽然在朝中官职品秩不高,但是科道官具有“风言闻事”的权力,所以在明朝的权力争夺中仍然独树一帜。

  在明朝的政治权力结构中,以皇帝为代表的皇权和以首辅为代表,内阁为主体的“相权”实为对立,但是科道官的设置,实际上形成了“三驾马车”并行的权力架构。

  在封建王朝,国家机构从本质上而言是为君主服务的,皇权在这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

  作为明代国家机器的缔造者——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要求科道官“凡官吏之贤否,治之得失,风俗之美恶,军民之利病,悉宜究心”,担当起纠察百官的重任。

  在明初政局尚未稳定之时,科道官维护皇权的色彩极为浓厚,可以从明初的一些史实中得出,其中胡蓝之狱就是最好的例证。

  尽管皇权在明初朝中享有支配性的地位,但是贵族功勋的威胁不得不引起朱元璋的重视,贸然采取措施定会引起群臣不满。

  这时科道官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道官弹劾胡惟庸等人以功高而目中无尊,蔑视王法,内怀反侧,让朱元璋可以比较顺利的抓住把柄,在接下来的活动中的阻碍则少了很多。

  而到了之后,皇帝通过内阁减轻自己的负担,但也对阁臣充满担忧。

  他们也是需要有人帮助他们盯着这些掌握实权的人,如果有必要,只要有科道言官“风闻奏事”,很轻易就能把权利收回来。

  科道可以在仅仅出于怀疑而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向皇帝报告,错了也不受追究,这就是皇帝给他们的特权。

  吕调阳想联合魏广德出手惩治刘台,魏广德不知道是不是张居正出的主意,但他是绝对不会陷进去的。

  或许,张居正只是想以此绑定他,或许是别的缘故,反正魏广德绝对不会牵扯进去。

  另外还需要说一下的就是,都察院的选人也是非常独立的,完全不受吏部管辖,而是自成一体。

  虽然科道御史要从吏部取关防,但是任命权利真不在吏部。

  在明朝,一般是从进士出身的、在中央部院,主要是翰林院中工作过三五年的文官中“考取“御史。

  其他出身的官员,是没有资格进入都察院。

  进士官员,如果曾受降级、革职处分,也不能选取,这是人选的一个限制。

  其次,言官违规、犯法,要罪加二等,从严从重处理。

  其他部门官员受罚降级或者革职后,因为各种原因可以官复原职,但言官一旦罢职就不能开复,即便符合复职条件,也只能安排到其他衙门任职。

  除此之外,三品以上京官以及外官巡抚以上的子弟不能考选科道官,为的是防止高官插手监察、权力勾结。

  可以说,言官虽然职权大,但是受到的限制也比较多。

  魏广德和张居正都眼馋都察院、科道,但是真正能伸手的也就是科道,都察院是万万不能的。

  为什么魏广德为劳堪谋都察院的职儿要从按察使开始,广东干到福建,可不就是担心被人关注到。

  绕这么大一个圈子,为的就是劳堪能在福建以布政使身份空降都察院,直接就是副都御使,准备接班左都御史衔。

  外放,地方上官员足够多,才不至于被人发觉。

  张居正那边,魏广德相信也肯定早就有伏兵,只不过他也不知道张居正准备的人是谁罢了。

  看到魏广德态度坚决,吕调阳又劝说了一阵,魏广德都没有答应。

  开什么玩笑,此事关系太大,而且干系到多年以后的风波。

  魏广德虽然有心缓和那种关系,但张居正为人颇为坚持,某些方面和高拱类似,听不进人言,对小皇帝朱翊钧的管教依旧非常严厉。

  甚至私下里,他还多次和魏广德因为此事发生过争执。

  无法,魏广德也就懒得管,反正以后倒霉的是他张居正。

  魏广德不愿意联名,但是吕调阳还是单独上了奏疏,直接送到司礼监。

  魏广德也不知道背后两个人是不是有什么交易,他也懒得理会。

  只要自己踩的稳,就沾不到自己身上。

  第二天,轮到张居正给小换地授课。

  可是现在的情况,自然是没法上了,于是宫里传旨让魏广德和张居正换课。

  正课上完,休息的时候,小皇帝就说起吕调阳奏疏的事儿。

  皇帝虽然没有亲政,但事儿都知道,两宫太后自然不会背着他处理政务。

  “魏师傅,张师傅要怎么才肯回来继续给朕授课,还有处理朝政?”

  现在的朱翊钧正是勤奋好学的时候,他也想做个有为君主,并没有因为少了个严厉的老师就沾沾自喜。

  “启禀陛下,张师傅应该是放不下脸,毕竟刘台这事儿.”

  魏广德只是轻轻摇头。

  “那如何才能让张师傅找回脸面?

  难道真要处置刘台吗?

  太后说了,言官引言获罪有违祖制。”

  小皇帝继续说道。

第1039章治罪刘台

  “那如何才能让张师傅找回脸面?

  难道真要处置刘台吗?

  太后说了,言官引言获罪有违祖制。”

  小皇帝继续说道。

  魏广德听到小皇帝这么说,就乐了。

  很显然,不管是后宫里那两位太后,还是眼前这位小皇帝,虽然有维持皇权的觉悟,但却根本没懂的如何利用皇权,维护皇权。

  感觉有点失败。

  是的,魏广德此时内心就是这么想的。

  自己曾经教过小皇帝朝廷的权利架构,分析过其中运行的规则,但是显然小皇帝只是了解了朝廷的运作,但是对更深层次的东西,却是完全没有思考过。

  或许说,可能这样的小皇帝才和他的实际年龄相符。

  皇帝,哪里能够受什么祖制的拖累。

  所谓的祖制,其实都是由皇帝来制定的。

  制定好,执行了,对以后的皇帝来说,那就是祖制。

  说白了,维护皇权的前提下,根本就没有一成不变的祖制。

  这话文官可以说,用来反对皇帝想要制定,而百官都反对的政策。

  但若是出自皇帝之口,那就不正常了。

  这些只有随着皇帝年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才会在某天忽然明白过来。

  唯一例外的可能就是小皇帝的祖父,也就是嘉靖皇帝,因为在潜袛的时候并没有接受朝中文臣的教导,完全是自己悟出来其中道理。

  这也是他登基伊始就和朝中百官斗,哪怕撞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的缘故,因为他明白朝廷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交到百官手里,在小时候就被教导要遵守祖制,并牢牢记在心里,大礼议和之后一系列改革尝试也就不会发生。

  明朝从始至终都不重视藩王的教育,只对皇子教育关心有加,自然也没人想到会遇到个早慧的嘉靖皇帝,还不按规则出牌。

  “陛下还记得臣教过你的,朝廷权利的结构吗?”

  这些事儿,在魏广德看来,就算他这个老师不电破,等上几年,小皇帝也会自己悟出来。

  虽然那时候小皇帝应该也会理解他们这些老师为什么不把话说的直白点,但终究会不满。

  这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帝师在皇帝刚刚登基那几年会有无限风光,但是往往几年后就只能选择致仕。

  不仅是年龄大了的缘故,更多的还是皇帝已经觉察到老师教他们的东西太空洞,只会说些大道理,真正该教导的根本就不说。

  魏广德太年轻了,若是其间没有风暴的话,他至少还能在朝堂上待个二十年,甚至更久。

  不过魏广德不会这么做,到六十就会考虑自己身体情况,开始安排退休生活。

  好吧,曾经他也是很羡慕那些满六十岁就领社保的退休老头的。

  领着不菲的退休金,满世界潇洒。

  “权利架构吗?”

  小皇帝略微思考就想到原来魏师傅教的东西,他把朝廷权利运行分为两个部分,其实就是内外廷。

  在魏广德介绍中,皇权被他用内廷代指,外廷自然就说内阁及六部。

  当初介绍时,魏广德只是很简略的提到科道的职责,不在外廷范围内,并对外廷进行监督。

  “内外廷?”

  小皇帝小声问道。

  魏广德点点头,“可是陛下似乎忘记还有一块。”

  “是什么?”

  小皇帝诧异道。

  “看来陛下是真的忘了。”

  魏广德淡淡笑道:“就是科道言官。”

  “科道是监督外廷的,朕知道啊。”

  小皇帝更惊讶了。

  “可是,臣还说过,科道不在外廷范围内,是独立运行的。陛下或许是忘记了吧。”

  魏广德依旧保持笑容说道。

  “朕记得。”

  小皇帝没有承认,因为他确实记得,只是没怎么上心。

  魏广德看看几步外侍立的宫女太监,挥挥手让他们先退下。

  几个宫女和內侍倒是听令退了下去,可是两名贴身太监却有些迟疑,直到小皇帝不满的瞪过去,他们才灰溜溜的离开,出了文华殿偏殿。

首节 上一节 113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