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177节

  “来人,去请梁副将过来。”

  李成梁对身旁亲兵吩咐一声,继续看着城外缅军后撤。

  “看到了吧,后退有章法多了,不是乌合之众。”

  李成梁这话是说给李如松听的,先前还嘲笑对面没有训练啥的。

  先前看似混乱的朝城下涌来,或许是因为自进入大明境内以后,这些缅军就没有遭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有些轻敌,认为明军军心散乱不堪一击。

  所以,这种看似毫不在意敌人存在的行军方式,恰恰能够给对手一定心理压力。

  在接近后突然爆起,也会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或许就有奇效。

  随着缅军撤出一定距离,明军火器手和弓手都已经停止了射击,一些弓手此时还在轻轻甩动臂膀。

  李成梁看在眼里,心理也知道,这就是训练不足的结果。

  成熟的弓手,心里都清楚能够支撑射出多少支箭,或二十,或三十。

  一般都不会把箭射满,否则那时候怕是提刀都挥不动。

  毕竟,弓手射完箭还要参与城墙防守,还需要挥刀劈砍,哪能把力用老了。

  很快,梁定南就到李成梁身边,躬身施礼。

  “免礼。”

  李成梁对梁定南微笑着说了句,随后就指着城墙外正在后退的缅军说道:“今日和缅军遭遇,你看出来什么没有?”

  “他们打仗的很熟练,相互配合很好,都是老兵。”

  梁定南低头答道。

  “你再看看你的那些人。”

  李成梁转身,指着远处两个还在甩着膀子的弓手说道。

  在他话音落下时,梁定南抬头,顺着他指引的方向看过去,一时间脸色就微红。

  明军这些将领,或许一辈子都没打过仗,但是因为是世袭,所以多少都从家里长辈口中知道军中忌讳。

  所以,即便是没有经验的将官,但其实也明白很多战场常识。

  那俩个弓手的表现,可就是在打他的脸。

  “还有那些火器手,先前射击时,我还看到有人把火药倒在枪管外面。”

  李成梁不客气的又说道,“数月前就沐总兵就下令勤加训练,可你看看你练的什么兵。”

  “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吗?”

  李成梁用严厉的语气问道。

  “是,末将马上让整顿,严加训练。”

  梁定南低头说道。

  “来不及了,让弓手算算几日射出的箭矢,估量下自己的承受能力,别把劲用完了。

  还有那些火器手,反复训练装填,今日表现实在太拙劣了。

  告诉他们,仗打完了,朝廷必定重重奖励,本督亲自监督发放。

  而你,自然也会在功劳簿上,战后朝廷封赏绝对不会少。”

  李成梁给梁定南画大饼,同时也让他回去给手下画大饼。

  不管最后城墙上的人能剩几个,只要守住施甸,一切才有可能。

  否则,他们就只会是上报的阵亡数字中一个,什么封赏都没有,最多就是烧埋银子,家中补人入军营。

  “末将必肝脑涂地,在所不辞,誓死守卫施甸城,绝不辜负大帅嘱托。”

  梁定南也知道,这就是表决心的时候,所以大声说道。

  “缅军拿的那个藤牌,能防鸟铳吗?”

  李成梁冷不丁的问道。

第1073章藤牌真能防鸟铳

  “缅军拿的那个藤牌,能防鸟铳吗?”

  李成梁冷不丁的问道。

  藤牌,在这个时代的大明来说,算是一种比较冷门的兵器,主要是这东西的使用多是在南方边境附近,内地和北方军队中几乎是见不到的。

  李成梁能一口叫出这个东西的名字,主要还是对于得益于《三国演义》的传播。

  实际上在史料中,无论是《三国志》也好,《后汉书》也好,根本找不到任何藤甲的记载。

  所以就如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画戟这些武器三国时期根本都没有出现一样,藤甲兵这个在《三国演义》里非常著名的兵种在三国时期也根本没有出现,自然也就不存在藤甲兵。

  真正出现藤甲记载的是明代,而且并不是少数民族的特产,茅元仪的《武备志·器械四》中记载:“赤藤甲,以赤藤五十斤,石槽内水浸半月,取出晒三日,复入槽添水。如此浸满一周岁,晒干,照式编穿,共二十副。其外桐油油之,其甲轻坚,能隔矢刃。利于水火。又以此藤作笠,临敌作盔,阴则备雨。”

  而《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其实是罗贯中以明军中装备的藤甲为原型创作的南蛮藤甲兵的艺术形象。

  而在《武备志》的这个记载中不但没有提到藤甲怕火,反而特意强调“利于水火”,也就是说藤甲其实并不怎么怕火。

  实际上戚继光在福建抗倭的时候,军中就有藤牌手这么一个军职,由此其实也可以对藤牌的出处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国内最早出产于福建。

  至于福建人自创还是由海外传入,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就当下,李成梁见到缅军大量装备藤牌,于是就有了一个猜测,福建藤牌或许正是从西洋来的商船上带过来,国内工匠制作出来的。

  李成梁当初带的辽东军当然是没有这东西的,不过毕竟是和戚继光一起打过王杲,所以在戚继光军中见到过藤牌,这并不稀奇。

  只不过因为藤牌的制作材料,李成梁其实很轻视这种武器。

  辽东军装备的盾牌,是木质盾牌,前后有一层铁皮提高防御性,在李成梁眼中无论如何也会比这种粗制滥造的东西强不是。

  可惜,今天在城头上,他看到缅军的滕牌后,才第一次对这东西产生了兴趣。

  藤牌是采集山上老粗藤制作的,一般编制成圆盘状,中心凸出,周檐高起,圆径约三尺,重不过九斤,牌内用藤条编成上下两环以容手臂执持。

  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加上藤本身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不易兵器砍射破入。

  想到是藤条编制,没等梁定南答话,李成梁又继续问道:“这东西是不是怕火?用火箭,命弓弩手精准射击藤牌,能不能把它点着?”

  发现对方手中武器的恐怖,李成梁自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该怎么破解,而不是一味蛮干,那手下士兵的性命开玩笑,当儿戏。

  “大帅,这藤牌和话本里说的不一样,可不是那么容易点火的。”

  梁定南常年驻扎在云南,自然知道藤甲,实际上他军中也有少量藤甲使用,所以急忙向李成梁解释道。

  “哦,不是说采集了藤条要浸泡在桐油里,应该是比较好点燃的才是。”

  李成梁不解道。

  只能说这个时候编撰《武备志》的茅元仪还没有出生,也没有人系统记载藤牌,所以李成梁没人详细介绍是绝对想不到藤牌不怕火攻。

  当然,这也说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多是应该从民间听说过藤牌这东西,所以演义出来的一种兵器。

  不过呢,李成梁是看过《三国》的,对藤牌就有了初步的印象,以为可以用火烧藤牌的办法对敌。

  “大帅,藤牌那东西,可不容易点燃。

  不瞒大帅,我军中也有士卒使用藤牌,当初读了《三国》,我也找人用藤牌烧火试过。”

  梁定南开口说道。

  “结果如何?”

  李成梁来了兴趣,当即追问道。

  “木头燃起来了,这藤牌都没燃烧,还是烧了好一会儿才被点燃的。

  当然,一旦把藤牌点燃,那东西烧起了火确实大,还不容易扑灭。”

  梁定南答道。

  李如松也读《三国》,甚至这个时代凡是认字儿的人,就没有不看话本的。

  什么《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那都是必看的书。

  当然,这里面没有被称为奇书的《红楼梦》,至于另一本真正的奇书,也就是《金瓶梅》也还没有开始流传,或者有流传,但只是在小范围的手抄本,甚至可能都没有成书。

  李如松看过《三国》,听到父亲和梁定南在说藤牌,自然也是来了兴趣,插话道:“你的意思是说,这个藤牌其实不容易点燃?”

  “不容易,我亲自试过,大帅、小将军若不信,我可以马上找来藤牌给烧给大人试试。”

  为了证实自己的话绝无虚言,梁定南已经打算找藤牌烧给这俩辽东大汉看看。

  李成梁这时候却摆摆手说道:“照你这么说,这东西实战其实很好,那为什么南军没有大量装备此物?”

  在李成梁眼里,东西好,就该推广才是,怎么能够敝帚自珍。

  梁定南听到李成梁的话,脸上没有丝毫变化,知道他们是北方来的,啥都不懂,于是解释道:“大帅,莫不是以为藤牌是藤条编制,所以很容易吧。”

  “难道不是?”

  李成梁马上说道。

  听到李成梁这么说,梁定南急忙解释道:“大帅,这藤牌编制第一步是选择山上老藤,浸泡桐油后日晒雨淋至少一年,其间还要反复浸泡桐油。

  藤条做好才是编制,这可都是老匠人才会的编制手艺,编出来的藤牌密不透风,可不是乡下编筐子的手法。”

  好吧,话里其实就一个意思,这藤牌做起来,工费比明军现在使用包铁的盾牌只高不低。

  在明军军队里,普通的卫所是真没这个财力大量制造藤牌装备军卒,也只有不差钱的戚继光才敢这么干,而且还是一队人里面就一个藤牌手,全军也不过几百个藤牌。

  看了眼城外,缅军撤退的时候带走了尸体和伤员,自然也不会遗留下什么兵器。

  梁定南马上派出身旁亲兵去城下军营中寻找藤牌,“藤甲你也找找,我记得早年军中有人就穿戴过那东西。”

  “是,将军。”

  亲兵答应一声,快步下了城墙找东西去了。

  李成梁和李如松就在城楼上等着,今日看到藤牌防御鸟铳的情景把两人都吓了一跳。

  要是缅军大量装备这样的防具,明军这仗可就不好打了。

  要知道,辽东军就因为大量使用火器,让李成梁带兵打仗的时候可是底气十足。

  也是因此,他对这次西南方向的用兵,其实并没有多担心,一心想的就是打不过就轰他娘的,就不相信缅甸人的血肉之躯能硬得过铁炮石弹。

首节 上一节 1177/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