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178节
于是,他在贵州练兵时,主要就是给军卒训练火器使用,军中半数装备鸟铳和佛朗机炮。
毕竟,戚继光的战绩太诱人。
大胜对手不说,自身伤亡极小,这是每个将军都梦寐以求的结果。
军卒训练不易,所以李成梁也不是不看重士卒性命的将官,手里有大量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兵,将官打仗的底气都更足。
什么一将功成万骨枯,那只是说说而已,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没人会拿自己手下性命当儿戏。
在城楼上等不多时,那出去找东西的亲兵就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块藤牌,还有一副藤甲,只不过那藤甲看上去非常小巧,更像是一件背心。
身旁的李如松此时一步蹿出,就从亲兵手里抢过那件藤甲仔细观察起来。
“这东西编制的还很惊喜,这是什么皮子的。”
那件藤甲内外还有一层皮,只是不知道是什么动物的皮子,但是能感觉到穿在身上应该很舒服。
“这个,小的还真不知道。”
那亲兵被李如松问的愣住了,东西不是他的,是从一个小军卒手里拿过来的,也是人家家传的东西。
李如松掂量了一下,嘴里还说道:“感觉比棉甲轻一些,但也不轻。”
“呵呵,少将军,这里面没有铁片,就是干藤和皮子,肯定比棉甲轻一些。
只不过内部非常紧密,可不就比民间藤具重得多了。”
梁定南走过来开口说道,顺手就从亲兵手里接过那件藤牌,走回到李成梁身前。
李成梁从梁定南手里接过藤牌仔细看了看,确实编制非常紧密,和藤筐那些农具完全不同的手法。
感受重量,因为浸过桐油的缘故,也比那些藤具重上许多。
“一般的藤牌就是这样,有些藤牌的主人还会在藤牌外侧蒙上一层皮子,就和那件藤甲一般,更加防水防火。”
梁定南不断介绍藤牌的优势,李成梁听了也是不断点头。
“这东西很难制?”
李成梁关心的还是这个,东西好,能不能大量装备明军。
“制倒是不难制,可就是挺费工夫的,从收集藤条到制成藤牌,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
而且,编这面藤牌,就算是熟练的匠人,也至少得半个月才能编成,所以军中并未批量制造。”
说到这里,梁定南指着李成梁手里的藤牌和李如松手里的藤甲又说道:“这东西,其实都是军卒自己的。”
明朝实行军户制度,这也就意味着军卒都是代代相传,所以朝廷只发给最初的武器,剩下的武器铠甲保养等都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朝廷就完全不管不顾。
实际上,朝廷按制也会不定时下拨军资,分发给军卒使用,比如英宗和弘治时期,明军装备就有过比较大的变化,嘉靖朝时也是如此。
只不过一旦铠甲兵器发放下去,后面的维修都不管了,也就是战时才会安排卫所匠人维护。
所以,平常军卒就只能自己保养好分发下来的武器,还要一代代往下传,在新装备没有发下来以前。
这样的制度,让明军的装备水平一直都偏低,所以也有了战时临时调拨器械补充卫所的事儿。
魏广德穿着上阵杀敌的那件鸳鸯战袄,可不就是这个情况下南京兵库给补充的。
“拿两杆鸟铳来,试试这东西的威力。”
李成梁先前在城楼上看的不够真切,这会儿手里有了实物,虽然和缅军的有些差别,但想来不会太大。
很快,几个火铳手就被调过来,就在城墙上进行试枪。
让人把藤牌放在几十步外,大约就是明军鸟铳射程边缘,用木头架子架起藤牌,就让人对着藤牌进行射击。
而李如松这会儿没工夫关注藤牌,他自己跑到一边让亲兵帮忙卸下铠甲,自己穿上了那间藤甲。
当兵的人,自然对这类装备感兴趣,毕竟自己第一次见到。
那边“砰砰砰”开始试枪,铅弹不断轰击那面藤牌,而李如松也已经穿上了那件半截小背心。
“这藤甲就这样吗?我看到缅军有些人穿的好像全身都是这个。”
李如松抓住那个亲兵问道。
“缅甸、暹罗那边的将官没法置办铁甲,所以他们只能选择藤甲穿在身上。
虽然比铁甲轻一些,但因为藤甲没有韧性,穿戴以后并不灵活,远不如将军身上的铁甲防护好。”
那亲兵解释道。
这些话,李如松身边的亲兵就肯定答不出来,毕竟都没见过。
云南这边的兵,特别是施甸这些边境地方,自然是见过土司兵穿戴这种防具,甚至大明商人都有藤甲。
大明朝廷可是禁止私人收藏甲胄的,不过藤甲貌似不在此例中,因为军中并不装备这个。
不在军中使用,自然就不算甲胄,那些马帮商人的护卫就选择藤甲防身。
当然,花钱买不到铁甲,也是主要原因。
几轮射击过后,让人拿过藤牌一看,还真就没射穿,此时李成梁的脸色就不好看了。
“收近点,继续射,看看多远能够打穿。”
此时李成梁心里发狠,大声命令道。
这边军卒试枪,李成梁已经拉着梁定南问道:“云南可有藤牌,军中需要大量装备,我也会上奏此事。”
能防鸟铳,这东西可不简单。
“大帅,其实不用太过担心,藤牌在缅军中其实也不多,今日城下的当是缅军精锐。”
梁定南这时候却开口说道。
第1074章重型火铳
这边军卒试枪,李成梁已经拉着梁定南问道:“云南可有藤牌,军中需要大量装备,我也会上奏此事。”
能防鸟铳,这东西可不简单。
“大帅,其实不用太过担心,藤牌在缅军中其实也不多,今日城下的当是缅军精锐。”
梁定南这时候却开口说道,“据我所知,其实缅军中藤牌也不多,这东西制造起来确实太麻烦了。
至于云南兵库里,应该没什么藤牌,都是士卒自己准备的。
本地能制作藤牌的匠人也不多,大帅若是要大批量置办,光是在云南怕也不行,还得发动广西贵州等地,寻找会制造的匠人。
对了,浙江、福建那边或许有藤牌,听说早年戚家军就在福建大量购置过藤牌,或许那里还有库存。”
“嗯,我知道了,我会马上向朝廷奏报此事,希望朝廷能够搜集一些藤牌尽快运来,以解燃眉之急。”
李成梁看出来了,藤牌这东西,貌似云南这边文武官员都没中说。
也是,听了先前梁定南说的制造过程,一副藤牌完工,前后需要准备一年多的时间,也确实够麻烦的。
实际上,这个时候李成梁更应该考虑的是怎么破解藤牌,特别是这东西对于明军大量装备的鸟铳,那防御效果太好。
调集佛朗机炮打藤牌,貌似也可以。
明军军中倒是有许多佛朗机炮,可真要和缅军对上,那就得集中大部分佛朗机炮,想想也是有些麻烦的。
至于为什么明军也要装备这东西,其实也是李成梁攀比之心作祟。
敌人有的好东西,先不管自己有没有用,反正自己手上都得有才行。
这也是明知道缅军军中貌似没有装备火器,李成梁还是执着的想要搜集藤牌的原因。
回到临时居住的院子,李成梁马上就给南京和京城写了文书,主要就是详细介绍从梁定南那里知道的藤牌的作用,着重强调这东西可以抗住鸟铳发射的弹丸,对明军战力发挥影响非常大。
当然,给京城的文书主要是诉苦。
在敌众吾寡的战场上,若是鸟铳的威力被严重削弱,对于明军来说绝对是致命的。
现在明军鸟铳能破甲的距离已经被压缩到十步以内,甚至都不能百分之百打穿藤甲,只有五六步距离上可以确定有一定杀伤力。
这和后世的手枪有效射程已经差不多了,对于两军对垒的战场上,几乎已经完全没有什么威力可言。
而给南京的文书,一是催问物资的补充,要更多的佛朗机炮,二就是寻求南京兵部向浙江、福建等地寻求藤牌。
还是那话,用不用是一回事,可敌人有的,我也得有。
文书发出,李成梁又给在保山的贵州总兵官戚继美写信,让他紧急从军中调拨一批佛朗机炮和炮手,分别增援施甸、腾冲和潞江三城,现在能够打坏藤牌的,也只有佛朗机炮。
放任那些炮手在后方,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戚继美被留在保山,其实李成梁这么安排也是有那么点私心的。
一是不想给他立功的机会,他已经有大哥在军中崭露头角,隐隐有和他一争高下的架势,自然不能再给他兄弟机会。
二就是留在后方安全呐,以后遇上戚继光,怎么说自己也算是在照顾他兄弟,对方得领这个情。
至于戚继光会不会不满,看看他给兄弟谋的差事儿就知道,戚继美确实没有他兄长的能力,否则也绝对不会来到贵州。
这里,可是刚被俞大猷梳理过的,有些刺头都被俞大猷收拾过了,现在贵州那些土司就算有人心中不满,可也不敢做什么,听话的很。
文书十万火急,李成梁要求军报用最快速度送出。
翻山越岭自然是急递铺最快速,毕竟抄近路,而出了山地就通过驿站,快马往下一站传递。
十二个时辰日夜不休,只用十来天就被送进京城,放在谭纶手中。
“去请杨侍郎来一下。”
谭纶快速看完李成梁的文书,也是紧皱双眉。
火器现在在明军军中的地位颇高,不管是南军还是北军,对敌多依靠火器,特别是现在大明的王牌战神戚继光,就是最擅长发挥火器威力的战将。
现在猛然间知道这天下居然有能抗住火器打击的防具,谭纶心里能不慌吗?
杨巍主管武库司,自然对兵器最为熟悉,所以谭纶首先就找来他询问兵部是否储备有藤牌这种防具。
其实,谭纶对藤牌并不陌生,毕竟他常年在浙江、福建指挥过剿倭战事。
不过,对于藤牌能够防鸟铳射击的事儿,他还真不是很清楚。
对于他来说,只论输赢,其他都是手下军将的事儿。
钱粮拨下去,除了明军制式装备,其他那些稀奇古怪的装备,都是将头儿们自己去采办,他都懒得管。
就好像当初戚继光搞出来的狼筅,就是一种特型的长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