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220节
他们是商人,可不想和缅甸土司斗气,和气生财才是王道。
至于那些土司之间的龌龊,可就和他们这些商人没有关系了。
看着远处的城池,缅军的防守并不严密,甚至可以说松懈。
毕竟,现在缅王带着大军一路推进,打得明国不敢还手,眼看着胜利在望,谁还会担心孟定府的明军会主动出击来攻打木邦。
现在明军怕是正在调集兵马防守保山、楚雄等地才对。
缅军没有防备,自然让李如松大喜过望。
他身后可带着一千多李家家丁队,全都是骑兵,可以说就是明史里都有记录的关宁铁骑的前身。
这支人马不仅装备精良,而且都是大明最先进的武器,除了擅弓射手外,其他人都是配备的三眼铳和锋利马刀。
三眼铳既是远程兵器,也是马上长兵器,打完铳直接当铁锤使用。
而马刀,则是突入敌阵中挥舞劈砍之用,再加上他们身上披挂的两层甲,这样的实力即便对上最精锐的蒙古铁骑,也是稳占上风的存在。
他们现在的位置在木邦城东面山林里,隐约可以看到南北的大道穿城而过。
“老二老三。”
李如松轻轻挥手,两个兄弟马上凑了上来。
好吧,这一路兵马,都是他们打散编练的,否则就他们几个年轻的不像话的娃娃,可不好指挥那些四五十岁的老油子。
只能说李成梁为了培养自家孩子,操心也是不少。
“你们一人带一千人,一会儿把南北道路给我堵住。”
李如松小声吩咐道。
“那大哥你.”
李如柏小声问道。
“我带家丁队直接冲进城去,把城池夺下来,你们再带兵进城,给我把缅军杀个干净。”
李如松盯着毫无防守的城门,眼中一片喜色。
在他身后,几个中年亲兵则是面露凝重表情。
第1108章夺城
缅甸,东吁城外。
王世科带领的明军先锋两千兵马已经在距离东吁城二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眺望着远处的东吁城,那高大的城墙,王世科也不得不感叹一句:“王都就是不同。”
这一路走来,缅甸的大小城池也有四个,都是和勃固城类似的小城墙,根本就经受不住明军大炮的摧残。
现在的明军,就带着四门长管加农炮就够了,佛朗机炮都放在马车上懒得卸下来。
几炮下去,缅甸的城门就破了,然后往两边打上几炮,军队就可以进城。
缅军的抵抗异常轻微,毕竟知道,勃固城都没挡住明军的进攻,他们那点人马就更不行了。
只能说,缅王莽应龙把国内能打的兵马都带走了,其他地方就一点维持治安的兵力,自然不是明军的对手。
而眼前的缅甸王都东吁城却是不同,倒是有了几分大明大城的样子。
城里什么情况不知道,但是就那城墙估摸着就有三人高,已经超越此时大明绝大部分县城,直追府城的样子了。
虽然大明各府县大多建造了保护城市的城墙,但那东西都不是朝廷拨款建造,而是地方上自己筹建。
从银钱到建造规格,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
所以,有钱的府县,建造的城墙就高大雄伟,而没钱的,又必须建造城墙保护的,城墙也是低矮,不过大多都有两人高。
朝廷负责花钱建造的,只有边堡,那是兵部按照作战需求规划建造的,才不需要地方上出钱,或者只筹集很少的钱,工部提供材料和征召民夫。
这个时代的朝廷,虽然财税收入比之浩大国力显得相当渺小,但是负担其实真的不重。
简单说,朝廷要管的,除了官员的俸禄,就是军事开支,还有长江黄河这样大江大河的防汛工作。
最后,就是地方上发生灾祸,朝廷要拨银子赈灾。
除此以外,朝廷就没什么正经开销了。
所以,如果国力能够对周围构成巨大威胁,止战,又风调雨顺的话,即便是很少的收入也能支撑国家机构运转,还能有所结余。
其实,导致王朝最后财政崩溃的,往往都是周围出现巨大的军事威胁,导致军事投入开支加大。
古代的朝廷,是真的小政府,权利甚至都不渗透下乡,和后世那种什么都管的大政府是截然不同的。
王世科现在需要攻打的是一座坚固的城池,自然也不会托大。
俞大猷对此早就千叮万嘱,即便要消耗那些飞龙国余孽,但也不能肆意消耗,还是得让他们充分发挥价值。
实际上,为了洗清身上的污点,这些人作战也是非常勇敢。
这对于武将来说,最是喜欢这样的士卒。
王世科也不愿意因为政治原因就去消耗他们,而是打算正常打仗,如果最后那些人能活下来,就把他们编入军户,充当驻缅甸的卫所。
缅甸距离大明本土十万八千里,也就不会碍着朝廷某些人的眼了。
“大人,是否需要卸下佛朗机炮?还有扎营”
没等手下说完话,王世科就挥手打断,说道:“都卸下来,这次攻打东吁城,怕是没前几次那么轻松,要小心应付。
大军初来乍到,也是疲惫,通知下去,营寨外围按照操典必须建好,营盘扎下,明天全军就好好休息一日,等大帅督大军抵达再战。”
王世科清楚,这里可不是之前路过的那些小城,具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缅军,是不可能随便放弃的,肯定会选择殊死抵抗。
让手下养精蓄锐两天再打,做好万全准备,最好一击破城,免得徒增伤亡才是上策。
在明军准备休整的时候,东吁城城墙上,监国丞相足雅带着留守大臣也上了城墙,观看远方明国的军营。
对方的军营并不算大,最起码和半年多前在城外驻扎十余万大军的样子不可比。
“对方应该只有两三千人,大人,要不要今晚我带人冲一下?”
负责守城的将官小声对足雅说道。
“先看看,看明军营盘扎的怎么样,若是坚固,还是算了,没必要徒增伤亡。”
足雅摇摇头,并没有马上赞同守将的建议。
现在城里有多少家底儿他比谁都清楚,东吁城本身驻军就五千人,又从周围抽调两千多人增援,现在城里正规军就七千人。
还有就是从城里和其他地方临时又征召了几千人,全城可战之兵不到一万五,其中近半几乎没什么战力。
这样的兵马,守城都有些不够,哪里还能派出去偷营。
虽然有消息说,明军登陆部队也只有五六千人,但战力强悍,特别是他们大量使用火器杀伤城头守军,这可不是个好消息。
前面的勃固城和其他几个城市,就是被对方用大炮直接轰垮城门打下来的。
“城门都堵上了吗?”
足雅想到这里,马上问道。
“已经用大石块堵上了,只留下北门可以出入,但也准备了很多沙袋,若是明军攻打北门,马上用沙袋堵上就是了。”
东吁城虽然是新城,但按照大城建造的,自然也汇聚了缅甸绝大部分豪门世家,城里人口颇多。
这样的大城,每天物资的消耗也是海量的,所以需要保持交通畅通,因为他们需要从城外运输物资进城。
虽然,这些天已经加大运输量,城里也储备了许多东西。
之所以敢这么做,也是缅军知道明军兵力不足,很难做到四面围城,彻底断绝交通的缘故。
按照现在的态势,明军最有可能进攻的方向就是南门和东门,东门外不远就是勃固河,明军战船可以开到那里,必然就是明军粮草辎重的存放之地。
“明军既然到了,从今日开始,城上巡防士兵翻倍,必须加倍小心明军偷袭。”
足雅最后下达了命令,而远处几匹战马正快速靠近城墙,看马上之人的穿戴就知道,他们是缅军派去监视明军动静的斥候。
很快,吊篮放下,城下一个队长下马直接坐了进去,被吊篮直接提上城墙。
“拜见大人。”
那队长上了城墙直接单膝跪倒,向足雅等城里大人们行礼。
“发现什么情况?”
旁边东吁城守将问话道。
“禀大人,明军营盘建的很坚固,营寨外面挖了至少三道壕沟,还设下许多陷阱。
营门外也有两层据马,每隔一段又搭建了哨塔,似乎还往上面搬运了大炮。”
那斥候队长把他们观察到的情况详细做了禀报,最后才说道:“和前些天的营寨相比,这次明军大营很是坚固,易守难攻。”
城外的斥候有好几队,这些天一直就盘桓在明军周围,抵近监视。
明军一开始驱逐了几次,但是效果不大。
对方都是骑兵,来去速度很快。
在一次设下陷阱伏击一波后,缅军斥候就更加小心,到最后无法,也只能听之任之。
“明军的斥候小队在外还有多少?”
这时候,足雅忽然开口问道。
缅军派出斥候小队监视明军,而明军自然也派出斥候在附近侦查。
斥候小队在野外相互之间也时常遭遇,爆发激战。
相对来说,大明的斥候小队就比较吃亏一点,因为明军斥候擅长弓箭的人比较少,多是携带鸟铳。
对于遭遇战来说,最短时间打出最多的弹雨才是最重要的。
这点,鸟铳是没法和弓箭相比的。
明军几次吃亏后,就改变了方法,增加了斥候小队的人数,现在明军一队出动,往往就是三五十人的规模,相比缅军或者正常斥候小队一般不超过十人,那是大大的超编了。
不过效果也显著,人数增加后,缅军几次碰撞得不到好处,也不再和明军纠缠,选择退避。
即便,他们也集结数队斥候小队合击,效果也是不大。